分享更多
字体:

中海基金2011规模缩水一半 旗下基金经理变动频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0 14:15 来源: 《机构投资》

  文│机构投资 Institution Investment 叶晨

  115亿元的总资产净值缩水额,48%的总资产净值跌幅。

  中海基金成为2011年缩水最严重的公司。中海好不容易在2009年努力经营了34亿元净资产上升,却被亏损的虎口吞噬。基金经理“大洗牌”,产品设计重叠,使得中海投资业绩不佳,份额大量缩水。如今,新上任的总经理黄鹏,能否在2012年为中海基金开辟一条新路,我们拭目以待。

  “衰基”充斥

  中海基金“战果”不乐观。

  在2011年之前成立的60家基金公司中,中海基金的总资产净值排名由2010年33名滑落到2011年的41名,跌落近十名。在2011年之前成立的60家基金公司中,中海的总资产规模排名又跌落到中下游水平。

  其中,中海能源策略的业绩要惨淡许多。2007年3月成立的中海能源策略,首发募集97亿份。在朱晓明的掌管下,量价齐增,三个月之内冲上178亿份,并以单位净值1.61元的高位在2007年完美收官。2008年初,李延刚进驻,与朱晓明共同执管,可是业绩不升反跌,业绩与份额急转直下。此后,施恒新接替朱晓明,李延刚离开,陶林健接替施恒新,几经易主,接替却始终业绩平淡,在2011年末又阴跌不止,全年下跌37.39%,在同类基金排名中倒数第二。

  与中海能源策略相比,中海优质成长的业绩表现也不佳。数据显示,中海优质成长近一年的净值增长率为-27.5905%,在同类型中排名为132,而同类型产品有161只,其净值增长率排名几乎垫底。

  记者了解到,能源策略、优质成长这两支基金是中海的“老将”。其中,中海优质成长成立于2004年,定位于投资“品质保障和成长潜力的成长性企业以及债券”,首发规模10亿份,并在2007年底冲上82亿的规模后,一直盘踞60亿以上。

  面对中海去年不太乐观的的“战果”,内部人士表明对策:“一些去年业绩表现不佳的基金,如能源策略、优质成长,中海内部对此进行了一些仓位调整,在年报出来以后会看出。”

  “我们为这个产品做过调整,中海能源策略在业绩不佳时,我们派了新的基金经理许定晴,联合原经理陶林健一起接管中海能源策略。”中海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但许定晴之前的表现并不如人意。据悉,许定晴之前曾管理的掌管中海蓝筹灵活配置,2011年全年的复权单位净值年增长率只有-22.51%。同中海能源策略一样,中海蓝筹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遭遇赎回,目前净值缩水至7000多万元,濒临清盘危险。

  “挂羊头,卖狗肉”的主题基金

  中海的另一支混合型基金,中海环保新能源份额也是连连下跌。

  也许中海在发行该支产品时,并没有意料份额缩水严重,加之本身业绩不佳,运行不到一年,中海环保的份额从9亿多直降到6亿多,减少近1/3。

  中海环保新能源与中海优质成长是中海唯一两只具有主题性质的基金。在业绩报告的描述中,中海环保新能源的定位是“以环保为投资主题,重点关注具有环保责任和环保意识、并同时具有成长投资目标潜力的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以及具有环保竞争优势的行业和企业。”

  但记者发现,中海环保这支产品仅是“挂羊头,卖狗肉”。

  “环保新能源”与“能源策略”都成了空名头。

  中海环保新能源业绩报告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一季度的十大重仓股,只有“碧水源”与“许继电气”与环保新能源的主题有关,二季度的只有“冀中能源”与主题有关,三季度的重仓股无一与主题沾边。

  而另外一只“挂羊头,卖狗肉”的产品,中海能源策略,以能源为投资主题,在能源类行业股票的配置却很少。中海能源策略2011年前个三季度季报显示,第一季度、半年度、第三季度,其投资与能源有关的电力与煤气行业、石油化学行业股票市值之和占投资股票总市值分别为:5.84%、5.53%、5.15%。而同期制造业股票市值占投资股票总市值分别为:35.54%、44.55%、33.32%

  择股不当,使得中海新能源策略的业绩接连暴跌。同一时期,制造业板块走势不佳,前三季度制造业指数下跌22.4%,全年总跌幅达34%。而重仓制造业板块,严重拖累了中海新能源策略的业绩表现。

  异变的基金经理团队

  中海基金的投研团队一直不稳定,旗下的基金经理一直以来调动频繁。

  记者从公开资料了解到,中海在2010年6月以前成立的基金七支中,基金经理的最长任职年限为2.57年,最短任职年限为1.19年,平均任职年限为1.64年,也就是说,剔除2010年6月以后成立的新基金,中海旗下基金,平均1年半更换一次基金经理。

  如中海能源策略,自2007年3月成立,不到5年内,已经换过5个经理,其中任期最长基金经理的是朱晓明,任期1年8个月,任期最短的是许定晴,截止到2011年末上任不到1个月,李延刚、施恒新、陶林健任期1年半左右。

  中海基金经理跳槽频繁,早已被外界“诟病”已久。内部传言,是因为“基金经理待遇薪酬在同行业中偏低。”

  其实,基金经理“大洗牌”的背后另有隐情。从2009年开始中海高层人事开始动荡。当年7月,总经理康伟离职。第二年,董事长储晓明离开中海,其后相继离开的还有副总经理方培池与顾建国。大股东中海信托所派的高层人事都相继离开。

  2010年新任总经理陈浩鸣并没有稳住中海基金的投研团队,而迎来的是离职高峰,2010年有5个基金经理离职,2011年有4个基金经理离职。其中包括投研主力朱晓明和施恒新,执管中海能源策略的杨大力和中海稳健收益的欧阳凯。

  基金经理的离职高峰,给中海基金带来沉重的打击。当年,中海所有基金遭遇集体赎回,连唯一在当年实现正收益的中海货币型基金中海货币A和中海货币B也难以幸免,基民对中海的信心受到动摇。

  “有着明确方向定位的基金,如更换投资方向,这样的基金投研团队是有问题,例如人员稳定性会影响投资决策。”好买网基金研究人士说道。

  重新组建的中海基金经理团队中,“新手”占据了大部分。除了副总经理李延刚和中海能源策略的“元老”陶林健,其他的基金经理均是2010年之后上任。

  最年轻的基金经理笪菲、骆泽斌,分别于2011年2月、2011年11月担任中海分红增利、中海增强收益基金经理。在此之前,二人分别担任中海的经理助理和研究总监。

  中海基金的新基金经理班子,旗下产品平平的业绩让人担心他们的能力。自2010年3月起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的陈明星,自2010年12月起首次担任基金经理夏春晖,他们分别掌管的中海上证50指数、中海环保新能源。截止到2011年底,他们掌管的基金产品,累计复权单位净值下跌31.1%、23.08%。而笪菲执管的中海分红增利、自接管以来下跌17.18%。

  即使如此,作为中海资历最深的副总经理李延刚,他掌管的产品也业绩不佳。据WIND咨询统计,在其任中海能源策略、中海分红增利、中海量化策略的基金经理区间,这三只基金的复权单位净值收益率分别为2.26%、-21.20%、与-17.26%。

  高管与投研换血,成为中海基金规模下跌的主要原因。新上任的市场派总经理黄鹏,是否会重营销轻投研,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