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圆桌讨论三实录:转型背景下的基金投资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0 20:23 来源: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上证-第二届全球基金峰会于2012年4月20日在上海举行。圆桌讨论第三环节的主题是: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基金投资之路。

  以下为圆桌论坛环节所有发言实录。

  李选进:很多投资者都想听听,这些投资的一把手到底会怎么里看中国的经济转型,以及在整个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的投资之路到底是什么?我想接下来时间很宝贵,我们就请陈总先给我们发表一下,中国经济转型目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投资机会又是什么?

  陈志民:其实大家知道,过去几年,特别在10年,11年中国的A股市场表现不太好,有资本市场本身结构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是普遍A股的投资者对中国经济转型提出一定的担忧。包括现在很多人都关心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想讲的一点,我们经常对中国的很多事情是在不断的犹豫,越是本土的人越是担忧。哪怕在30年前,谁也没想到改革开放走出来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我说这个的意思是,如果从一个相对乐观的角度来讲,我相信中国经济转型一定能转得成,但是没有一个准确的办法,按照很逻辑化,理论化的方式说一二三怎么走。这是对于转型一个大的方向判断。

  具体回过头说,中国经济转型大概往哪个方向走?现在从中央政府也好,经济学,理论界也好,很普遍的是想学美国,美国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几个字总结,我的体会。第一个当然是创新,也就是高科技,以苹果为代表的高科技。第二,轻资产,它的重工业基本没了。第三,轻劳动力。由此美国的标杆,很多理论学界也好,政府也好会提出来,中国应该发展高科技,发展消费啊,在资本市场的体现就是白酒加网游或者加动漫。我个人的观点有一点不一样,单纯靠喝酒玩动漫,中国经济是不可能转型成功的。大家应该很清楚,中国有太多的中低端的劳动力。我去年有机会到德国走了一下,我觉得中国比较大的方向跟德国学习有比较大的可能性,德国保持了许多高端的制造业,奔驰也好,宝马也好有很多高端装备制造业基本是在德国本土完成的,所以德国的失业率一直是比较低的。我个人观点,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比较大概率,高科技要,消费是要,但是必须要找到一个好的路径把我们高端装备制造业给发展起来,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过去几年资本市场里头有很多这样的,商业也好,格力电器也好等等,有很多这一批企业产生,我们在股票投资中发现,国内所谓的高端制造业碰到了瓶颈,以前的模式是组装,这时候有规模优势,有规模优势以后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所以很容易做大。但是现在做大以后核心的问题是在核心部件上没有突破,所以这几年在高端制造业方面也碰到瓶颈。

  回过头讲经济转型的方向,大体的判断就是,除了市场所说的高科技也好,消费也好,我觉得更多的要有一个支柱产业,比较大概率是高端制造业能够消耗中国的劳动力。至于投资机会,我觉得中国的A股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有它的独特性,我前两天一个观点,中国的A股市场,用中医角度讲阴虚火旺,你说整个市场不行也不会,用中医角度讲也不能急,急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我的意思是,一方面蓝筹股也好,价值股也好确实是被低估的。另外一方面无数的垃圾股高得瞪目结舌。现在投资来讲,我们觉得很难,难就难在价值型的股票存在一定的低估,确实有回归的需要,但是确实增速在下滑,利润增长的重心是往下的,尽管估值的重心会慢慢往上。另外一方面10年开始,特别是09年新的发行制度改革以来,这些戴上高科技帽子的公司,估值价格高得惊人,即使你找到很有增长力的公司,你也要忍受三到五年消化估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从投资角度讲,我个人认为还需要持续一年两年的时间来消化很不平衡的市场情况。谢谢!

  杨锐:志民说的也比较全面了,我就作为一个补充吧。传统的来看,我理解的转型可能指的是经济增长的模式和经济增长的结构的问题,可能要达到的是一个总理说的那个更加持续的,更加平衡的,这样一个增长。可能都是一些手段,另外这个转型的事情,可能得放在一个过程里面来看,是长期的一个过程。大概说的比经济学家说的更好。从我的角度来补充一点,可能大家把经济增长传统上比较多的看到的是实体经济的增长,其实可能还有一块货币面,金融对经济的增长,也是比较重要的,转型,国际化,金融的发展特别的重要。在目前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我印象中提这个转型一个更大的框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失衡,和再平衡的过程。这个失衡和这个过去30年的出口导向有关系,产生了不同国家资本市场也存在一个失衡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可能伴随着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的方式,结构的发展,可能金融方面也存在着一个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的构建比较强大的资本市场,这样一个国家战略来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行业和这一部分的金融中介有比较大的发展机会,可能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比较好的投资的标地。

  王晓明:我简单做一个补充,我觉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么多年,当中存在着很多结构性的问题,其实始终缺少一个很好的契机。现在面临这个调整过程当中的时候,可能我们要担心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发展了30年的市场经济,实际上资源市场化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市场化还远远不够的情况下面,你做这种转型,政府往往是首鼠两端。转型的过程,我的看法还是比较谨慎的看法,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一点,因为我们过去增长模式的依赖,决定了你更持续,更有质量,更平衡的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当中一定是很艰难的,这当中波动的幅度也会比较大。包括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政府整个财政赤字的状况,包括政府拥有整个大量的金融资产,决定了我们在转型过程当中可以动用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以这一点来判断,中国还有一个转型的余地。客观上讲,我个人看法,我觉得有很多因素,未必在目前这种市场环境下完全发挥作用。尤其是经济增速下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立刻就降下来了。投资降下来以后,很多跟国有企业利润的增速也降下来了,包括目前影响中国市场宏观经济比较重要的是房地产,房地产这一块如果我们持续投资降现在的话,到明年你再去看的话,很多企业盈利的波动会更大。所以今年和明年应该是上市公司从这个层面上讲盈利的地雷就会非常多,这种环境下对投资者的选择,还是想去选择能够穿越这种转型的大周期的行业,那些个股。可能那些行业和个股可能每个行业都会出现这样的公司,但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转型是比较困难的。

  李选进:张总我想请问您一个不同的问题。刚才几位谈到转型相对会比较漫长一点,也可能是比较痛苦的情况下,作为基金投资者来说,应该怎么样来吧我这样一个市场环境?

  张剑辉:谢谢李总,实际上也想感谢一下主办方上海证券报,让我有机会来聆听投资界领军人物的市场观点。说到经济转型,实际上刚才几位老总也都提到过,我的简单看法就是这样子的。如果说我们从一个几何图形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中国经济从总量的角度,或者我们从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说,我们已经达到了很大的面积了,不过过去粗放式的发展形式下,可能这个图形不是很规范,或者说可能线条不是很优美,我们实际上在目前这种背景,在这种经济总量下,过去十年,或者说过去差不多30年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尤其是海外经济放缓,也给我们这种转型,或者是我们现在的压力,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内部也面临着各种方面,不和谐,或者是不协调的因素。

  张剑辉:所以我觉得这个几何图形在调整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的目标更多的是平衡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经常提到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经济增长结构的不平衡,包括我们怎么来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可能说从我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可能我们在修正几何图形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有很多基础的理论,或者是校访的对象,我们未必有特别清晰的思路,我们怎么把几何图形修正成另外一个形状,是最适合中国的。我们采取一个方式,最简单的方式,我把它朝着圆形的方向去修正,我在各个角度,都想从一些方法来进行调整,在一些修正的过程当中,市场或者是经济本身,肯定会给予一定的反馈,或者是自己的衍生,最终在多方的作用下,新产生的几何图形,可能会比以前的,无论是线条啊,或者是棱角啊,看起来都会更舒服。

  张剑辉:说到投资领域,在修正的过程当中,市场无论是从某些产业啊,行业啊,还是企业,肯定会有相关的收益,肯定也有一些会承担一定的压力。有一些它的过程是先承担一些压力,然后再收益,这种都是可能的。在我们这个市场上,我认为这种博弈啊,或者交易性的机会,还是占据很大成份的情况下,可能这种机会的演绎,可能是分不同的期限,也可能分不同的一种形式。说到具体的投资,毕竟我和几位老总的角色不太一样,实际上我简单从这个投资基金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我有这样的看法,比如说我和台上的几位嘉宾,包括主持人举一个例子,包括主持人李总,包括王总公司的,从早一点的社会责任基金啊,到后来的绿色基金,还有刚刚设立的轻资产的基金,包括我们博时的消费基金,实际上这些基金产品,都是基于我们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不同视角下的市场可能呈现的投资机会,进行的一些基金产品设计。实际上利用这些特色的产品,或者是有针对性设计的基金产品,实际上也是我们广大的基民和普通投资者来参与中国经济转型,力争从里面获取一些投资机会,或者是分享一些成果,也是很好的方式。这种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一些中长期的投资,也可以通过不同阶段产品之间的搭配。我们基金公司提供的产品线里面,除了刚刚提到的几位嘉宾公司的产品,通过一些设置,或者是更直接的一些指数化的产品,其实市场还是提供了足够多的标地和足够大的投资容量,我觉得这是普通投资者,或者是你没有那么多精力做筛选的投资者,也是很好的方式。我们希望基金公司能够提供贴近这样的基金产品,提供基金工具的配置。谢谢!

  李选进:今天机会难得,大家一定很关注,到底未来这一年到18个月到底怎么来投资呢?现在就这个问题请这几位老总跟大家分享一下,作为投资者你们会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建议,对未来一年到18个月的时间点。

  王晓明:18个月的时间跨度是挺长的,如果你从18个月来看,我觉得股票资产会更有吸引力一些,如果更短期一点我觉得债券基金会更确定一点,因为大家有一个期望,万一经济不行的话,政府还会降息等等方面,所以债券的确定性会比股票更长一点。放更长时间的话,我觉得股票资产会更好一点。

  杨锐:未来一段时间,大的趋势和大的机会都得观察吧,中间结构性的机会可能稍微多那么一点点。

  陈志民:奥觉得这个问题,晓明已经回答得非常好,我大体的观点跟他类似。如果看18个月确实股票基金,权益类的基金机会比较大。短期来讲,三个月半年时间来讲,确实还需要经历一些煎熬吧。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结构的转型,还有资本市场,今年在郭主席的立党之下也面临很大的转型。我自己的感觉有点像当年股改的前夜,股改当时也是在政府市场,方方面面最后找到一条好的,至少回头看是不错的解决之路。现在中国资本市场畸形的产物不是政府造成的,是市场造成的。这个做起来还挺难的,要真正解决,甚至比搞股改还要难得多,因为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东西,用中国投资结构的问题,我的感觉就是一团乱麻很难搞,我自己感觉这个事情更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当然我也相信,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以证监会的智慧是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对18个月的市场看好的原因。

  李选进:在座各位以及广大投资者应该能够理解,我总结一下,短期内还有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在转型,这个转型过程是比较漫长和痛苦的,但是以18个月来看的话,我想在座的几位老总都是比较乐观的,尤其是权益类的,高端制造这些方面是比较有信心的。短期可能债券投资是比较能够有把握的,在此也预祝大家在今年投资市场也能够得到非常丰厚的回报。谢谢!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演讲以及宝贵的观点。十三年来我国经济业由零开始摸索前行经过资本市场的无数检验,发展到如今参与国际化的竞争,承载着投资人数不尽的欢乐与辛酸。我们相信十年后中国的基金业将完成国际化转型,衷心的感谢各位朋友们的热情参与,上证第二届全球基金峰会到此结束,我们来年再会。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