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俞正声:寻找上海文化的包容精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08:5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孙小林上海报道

  11月12日,为期两天的九届上海市委十六次全会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做了一个长达1万多字的讲话。

  俞正声在讲话中倡导的“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趋向,在上海引起不小反响;将文化上升为人性、法律、道德、政治等价值综合体,更令外界颇为意外。

  不仅如此,俞正声还特别提出要“以党和政府的诚信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更被外界解读为上海方面自我改革、自我创新的决心。

  此次会议透露的信息还显示,上海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在不少学术界人士看来,俞正声的讲话,则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精髓所在。

  公正、包容、责任、诚信

  让外界感兴趣的是,这次“文化”并没有太多的和“政治”术语挂钩,而是和法制,以及“公正、诚信、包容、责任”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体现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决定一个城市的创造活力,没有文化的凝聚和支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就失去了智力基础和动力源泉。”俞正声如是说。

  这或是上海正面临的一个现状,随着城市发展日趋城市,这个城市的创新文化面临着削弱的趋势。

  以浦东为例,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是典型的移民文化,主政者基本都是外地或浦西移民过来,“特别能奋斗、能吃苦”,这种移民文化为浦东的快速崛起,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移民文化逐渐发生了变化,本土化意识逐步加强,更多的人过起了相对安逸的生活,这也导致创新的文化氛围淡了不少。

  所以俞曾特别表示“不能让浦东舒舒服服过日子,舒舒服服过日子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

  在提出创新文化等文化可以起到为上海寻找发展动力、解决各种问题的同时,俞则重点强调了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取向。

  “公正”首当其冲,“公正的基础是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社会规则”,俞正声说。

  “实现公平不仅要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要努力减少结果的不平等,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俞正声表示。

  事实上,上海部分居民仍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部分老城区“贫民窟”里居民居住环境仍较恶劣,贫富分化仍很悬殊。

  “包容的基础是尊重和维护公民的权利。”俞正声进一步表示。其将包容从“人性”上升到法律和公民权利高度。

  上海一位法学副教授表示,“以前谈包容最多是讲品行,气量,这次则上升到尊重法律的高度”。

  在这个会上,俞正声再次重申了上海的“海纳百川”精神。说海纳百川不仅是上海这个移民城市的传统,也是它的优势。

  说到上海的包容精神时,俞正声引用《共产党宣言》原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明确宣称“坚持思想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鼓励批评,鼓励各种思想的交流。”

  构建一个“包容”的社会在上海也极为迫切,上海作为国内经济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各类矛盾自然也较早暴露出来,一些矛盾甚至较其他城市更为激烈。

  不仅如此,俞正声还特别指出,“政府应承担对公民和对国家的责任”,“权利与责任相应而生,只讲权利不讲责任的社会不可能存在”。

  俞的讲话中更大的篇幅是强调“诚信”,“一切企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

  “诚信问题的最终解决,仅靠道德的教化是不够的,还是要靠法制。”俞正声说。他更是强调在法律解决诚信问题的同时,要“以党和政府的诚信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

  知名地产商任志强在其认证微博(http://weibo.com)上评论俞正声这句话时感叹,“如果能有诚信,必会大有成效”。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这次会议透露的信息表明,上海将力争到2015年,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等多个领域的主要可比指标趋近国际大都市水平;到2020年,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方面将“要创造良好环境,增强文化原创力”,其中,俞特别表示“要着力发展支柱性文化创意产业。”

  “我们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优化布局。”俞正声说。

  俞特别强调,“要制定和实施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财政、税收、土地、社保、投融资等政策支持文化发展”。

  按照整体规划,上海将形成“一轴、两河、多圈”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布局,形成若干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数十个文化产业园区和百个以上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来自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的数据显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实力位居全国第三,这将为上海2020年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提供了发展基础。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