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人工熊胆触动了谁的利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15:43 来源: 北京晚报
各类熊胆制品需求量 各类熊胆制品需求量

  本报记者 孙毅

  熊胆,虽然不是任何疑难杂症的特效药,但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时下最受关注的药材。在环保人士眼里,“活熊取胆”既有失人道,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而在一些中医专家和归真堂等制药商看来,“活熊取胆”不可替代。但是,人工虎骨、人工牛黄、人工麝香都成功进入市场,让人道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迎刃而解。为何熊胆却一直只能从活熊身上取得?

  其实,1983年,在沈阳,人工熊胆项目便已静静展开,30年后,人工熊胆项目依然默默无闻,距离问世、走向市场,遥遥无期。人工熊胆项目组中,当年正值壮年的科学家们,如今已经满头华发,有些甚至已经离世而去。

  已至耄耋之年的原沈阳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周杰,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仍然没从疑惑和不解中走出来。“我们没有针对天然熊胆的企业,但是希望30年的研究成果能够面世。我们想得到的只是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让老百姓自己选择,是用天然熊胆还是人工熊胆。”作为一名老专家,他说自己曾经参与研制过很多新药,从来没有哪一个新药的上市这么曲折。

  那么,是谁在阻止人工熊胆面世,一味普通的药材,究竟触动了谁的利益?

  人工熊胆

  并非世纪难题

  在人工虎骨、牛黄、麝香都早已面世的今天,人工熊胆为何极少听闻,而相关的科研项目要走过跨世纪的漫长历程?是不是人工熊胆的工艺难度高?或者人工熊胆的功效,相去天然熊胆甚远?

  “没有!1990年,我们的人工熊胆就已经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与天然熊胆相似的疗效,两者可以1比1等量替代。”周杰坚定地表示,人工熊胆绝非世纪难题。1980年初,沈阳医科大学还叫沈阳药学院。“国家要求我们研制名贵中药材的人工替代品”,这个消息得到了药学院高层领导的重视。时任药学院党委书记周杰记得很清楚,在那个计划经济色彩还没退却的年代,全院组织了骨干力量,人工熊胆项目组在1983年成立。

  科研人员首先收集了三个优质的天然熊胆,然后从仿生学角度出发,对天然熊胆进行解剖研究,确定人工熊胆的成分和化学结构。接下来的6年时间,就像药学院此前研发其他新药一样,是严谨和漫长的科研过程——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一期临床试验。

  1989年12月,研究成果上报给当时负责药品审批的国家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并申请二期临床。1990年初,课题组就得到了二期临床试验的批件。审批结论称,“人工熊胆”在质量标准、长期毒性等方面均已符合药审要求,并认为该药较当时的日本类似产品更近似天然,而且全程由人工合成制备,相比人工引流熊胆粉不影响生态平衡。

  在二期临床试验中,项目组在卫生部专家指导下,选取急性扁桃体炎和肝火亢盛型高血压两个病种,用人工熊胆进行临床试验观察。

  数百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还是肝火亢盛型高血压,人工熊胆与天然熊胆在疗效上没有显著差异,均能1比1等量替代。

  审查结果

  前后相互矛盾

  按惯例,二期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的最后一步。但是,项目组在1990年拿到的二期临床试验的批文中有一句话,似乎预示着人工熊胆研发的最后一步永远也走不完。周杰说,在拿到批文时,项目组起初很激动,认为成功就在眼前,但其中一句“引流熊胆产量已满足药材所需,也请开发时综合考虑”,让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果然,二期临床试验结果送上去之后,没有得到通过,而是被要求再补充临床试验。项目组又联系几家医院,补充了胆囊炎、痔疮和眼睛肿痛三个新病种的临床试验。

  但就在补充实验进行中,国企改制不期而至。原本给项目组投资的两家国营制药厂变成了私企,项目组的资金链断裂。临床试验资料因为缺钱而拿不到手,项目就此搁置,一停就是8年。

  一位项目组成员的学生,在8年后注入了资金,才让人工熊胆项目重启。在这8年中,新药的审批已经变成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负责。

  项目组中的很多科研人员已经退休,周杰也从党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学校已经不管这个事了,领导班子都换了三四个了,现在是我们一个学生投资,让我们几个老人家继续研究。”

  2002年,项目组拿到所有临床试验的资料,再次上报。这次得到的是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的回文,内容与1990年初得到的那次回复大相径庭。药审中心认为:“本品(指‘人工熊胆’)与天然熊胆的主治功能相差悬殊,两者不能完全替代,名称为人工熊胆不合理。”

  项目组的科研人员对药审中心的回复据理力争,再次申报。2004年又得到回复,这次药审中心在措辞上有了变化,称:“本品与天然熊胆的主治功能相差悬殊,难以完全替代,名称为人工熊胆欠合理。”

  相关回复

  再也没能等来

  周杰觉得,药审中心的回复,可能是希望项目组将人工熊胆改名。“我们不同意,如果改名就完全失去意义了。”2005年,项目组再次收到药审中心的回文,这次没提改名的事,而是要求增加临床试验病种。2007年,项目组将新增临床试验的资料上报给药审中心。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等到回复。2009年,项目组的第一任组长杨泽民去世。周杰在电话里用了“含恨去世”来追忆老友。

  同样是在2009年,国务院发文——《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中提到:“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

  如果不是这次由归真堂拟上市引发的“活熊取胆”争论,人工熊胆项目组这30年的等待故事,或许还不会公之于众。周杰说,项目组里这些老科研人员,都在等一个回复,是继续增加临床试验病种,还是其他修改意见,都可以,他们会继续努力,争取得到审批通过。

  “我是这样想的。就算天然熊胆再好,那毕竟是在熊身上钻了个洞,引流出来的。即便处理的再好,熊身上的伤口,也可能感染。不管是对熊,还是对用了熊胆粉的人,都不合适。我们一帮穷知识分子,没有代表任何集团的利益。就是不想让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白费。让我们的人工熊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总可以的吧。”

  在周杰看来,人工熊胆是按照优质熊胆标准研制,而且质量可控,而“天然熊胆从状态不一的熊身上抽取胆汁,很难保证质量统一。投入生产后,人工熊胆的成本会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让普通百姓可以消费得起。”

  天然熊胆

  给谁带来利益?

  周杰想不通,质量可靠、价格便宜的人工熊胆,为何迟迟得不到批复。不过,西药“熊去氧胆酸”制品,已经拿到了国内生产批号。熊去氧胆酸是熊胆中的独有成分,也是天然熊胆区别于其他中药的最显著特质。在西医中,熊去氧胆酸这种人工合成的药物,被用来医治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搜索“熊去氧胆酸”,会得到49个结果,显示有49家制药企业获得了生产批号。而且,进口的熊去氧胆酸也已经在中国开始销售。

  但是,熊去氧胆酸和人工熊胆一起,均不被中药协会“看好”。

  中药协官网公布了一篇《中国中药协会媒体沟通会房书亭会长发言稿》,其中提到:“熊胆中的熊去氧胆酸(UDCA)为熊科动物胆汁中特有成分,加之与其他几十种成分的协同作用,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替代品出现,更不能简单地根据功能主治用草药代替……1984年,我国有的研究所开始研制人工熊胆,并证明其在抑菌、抗炎、利胆、解痉等方面与天然熊胆有相似功效……人工合成熊胆是个很好的项目,我们认为应该继续在这个方面进行研究。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尚未完全成功。人工合成的熊胆同天然熊胆毕竟有差别。”

  中药协曾在媒体沟通函中指出:“受西方利益集团资助的、由英国人创办的亚洲动物基金会,假借动物保护名义,长期从事反对我国黑熊养殖及名贵中药企业的宣传。胁迫我国取缔养熊业,以限制熊胆粉入药、削弱中药竞争力、为西方利益集团垄断中国肝胆用药市场谋取更大利益。”

  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在2月16日下午的媒体沟通会上,虽然没有正面回答“西方利益集团”是什么,但却说:“德国福克药厂和意大利贝斯迪大药厂两家药厂的人工合成熊去氧胆酸已经批准在中国上市,在国内的销售逐年上升,去年取得了非常惊人的成绩。”

  在中药协会看来,天然熊胆是不可替代的。

  而像归真堂这样的企业,就利用了天然熊胆的“不可替代”,开拓熊胆粉市场,并且将熊胆粉演变成精美礼品。在归真堂的网站上,清楚地写着“归真堂熊胆粉作为高品位、真品质的名贵养生好礼,让送的人脸上有光,用的人面上红光。”

  归真堂将加盟店作为一种主要推广模式,一般省会或发达地级城市的加盟店,被要求年度销售目标达到500万元。2010年,归真堂成为年度纳税超1000万企业。

  有媒体在中药协会网查到归真堂实际上是中药协的副会长单位。昨天记者致电中药协,其办公室主任表示因这段时间归真堂问题过于敏感,不再接受采访,目前中药协正组织媒体单位参观归真堂的养殖场,这段时间中药协什么也不会说。

  记者今天早晨致电药审中心,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只管药品的审核,联系采访请找局里。2011年6月,曾有媒体曝出人工熊胆送审遇挫一事,当时药监局新闻处一位工作人员曾“劝告”那位记者:人工熊胆粉的审批涉及的利益太多,最好不要关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