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9日 07:40 来源:新京报
社论
如果红十字总会能够根据媒体报道以及网络上的疑问,围绕公众最想知道的核心问题,做有针对性的解释说明,就能让公众感受到红十字总会的诚意,也才能获得信任。
昨日下午,中国红十字总会向部分媒体通报“郭美美事件”的情况。红十字总会重申,没有“红十字商会”的机构,也未设“商业总经理”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副会长郭长江既没有名叫“郭美美”的女儿,也没有名叫“郭子豪”的儿子。
在舆论漩涡之中,红十字总会及时召开通报会,是正确的做法。会议披露了一些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运作内情,如红十字总会和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关系,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自2000年底成立至2005年,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差旅费均由北京“王鼎”公司承担,所有人均未在红十字会领取工资和报酬等。这样的解释和说明,相比原来的一纸严正声明,效果要好得多,也会让网民心中的不少疑问释然。
不过,相对于公众的期待来说,这次通报的内容和信息仍有不足。
比如,他们是如何对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等分支机构进行监督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与天略控股集团的合作,二者搞的“校园安全行动保险卡”、附捐拍卖会,还有“夭折”的劝募活动等,红十字总会是否知情?此外,如果说一个并无紧密联系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似乎“株连”了红十字总会,那红十字总会该如何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品牌?既然已经报了案,案件进展情况有没有可以通报的内容?……这都需要给公众以说明。
网上的指责仍未平息,这个时候,如果红十字总会能够根据媒体报道以及网络上的疑问,围绕公众最想知道的核心问题,做有针对性的解释说明,就能让公众感受到红十字总会的诚意,也才能获得信任。
让民众感受到诚意,也与信息发布和公开的方式有关。如果红十字总会珍视民众的知情权,而且自己又真是清白的,那么这个通报会还可以更坦荡一些。其或许应该提前公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而不是让许多媒体靠“小道消息”前往,同时也应该对媒体记者来者不拒,而不是有选择地通知极少数媒体参加。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参与的媒体越多,准确信息的发布范围会更广,也才会让更多的公众知道。言论渠道通畅而宽广,谣言才会退场,公信才能树立。遗憾的是,红十字总会选择了另一个方式,让他们的诚意打了折扣。
因为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善款运作不透明,很多慈善机构近年来丑闻屡出,公信力在下降。而从事慈善事业,就必然要承受格外挑剔的目光。不管有没有丑闻,公众“恶猜”、“监督”慈善机构,也很正常。
昨日,中国红十字总会透露,正在研发的“中国红十字会捐款信息管理系统”将在近期向社会推出,该系统将通过网络平台对捐款的接收、管理和资助流向进行在线查询。这是一个好事情,也说明民众的监督和慈善机构的自我改进,是能够形成合力的。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与红十字总会并无紧密关联(至少目前是这样)的郭美美事件的发生,对红十字总会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引来民众关注的眼光。所以,这也是充分展示红十字总会业务职能、贡献、管理、慈善精神和危机处理技能的良机。作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慈善组织,应该有胸怀超越郭美美事件,从根本上反思问题,挽救公信力。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