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吴龙贵:中海油的捂功真高

2011年07月06日 08:44 来源:南方网

  6月21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上出现一条疑为中海油内部人士所发微博,称“渤海油田有两个油井发生漏油事故已经两天了”,随后多家媒体跟进,都没有获得回复。距离事发半个多月、经媒体披露后,中海油直到7月1日才对渤海漏油事件进行证实,并称“由于泄漏范围比较小,只涉及200平方米左右,对事故海域及相关环境影响较小”,这与此前媒体报道的“3公里、宽二三十米的溢油带”差距甚大。(《第一财经日报》7月4日)

  与国际石油公司比,中海油在海洋石油开发方面落后多年,深海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虽然在技术上严重落后,但有一项指标中海油绝对可以技冠全球同行。此次原油渗漏事件发生于6月16日,其间,经历了媒体的围追堵截以及网络的疯传,中海油以不变应万变,极尽删贴等封锁消息之能事,成功地将事故拖到“原油渗漏点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予以证实,此时离事发时间已经过去整整半个月,当得是“捂功”了得。

  深海采油是高风险作业,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后果不可估量,一方面会对海体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污染水产品,直接威胁到周边群众的人身健康。因而,发生漏油事故后的第一也是唯一选择,就是及时的信息披露,防止污染面的扩散,将危害降到最低。很显然,中海油瞒报、封锁消息的恶劣程度,比之漏油事故本身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管中海油是出于危机公关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有一点可以肯定,中海油作出了最愚蠢最不道德的一种选择。

  如果是初犯,我们尚可理解为缺乏应对的经验和能力,问题是,此前中海油已经发生过多起海上漏油事故,但每一起事故几乎都没有完整的公开说明,记者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略知一二。譬如2009年的9月,中海油旗下海南福山油田一个月内发生两次漏油事故。中海油在事故发生后的习惯性失语,既是对汹涌民意和舆论监督的漠视,也充分表明其在面对丑闻时,“捂”和“盖”已成为一种固定的危机公关模式。

  中海油的“捂功”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在笔者看来,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是企业的道德血液流失严重,丧失了基本的社会责任感。纸永远包不住火,尤其是这个微博时代,哪还有什么可以瞒得住的事情?16日发生漏油事故,21日便有内部人士发出微博,试图靠“捂”来消化丑闻简直就是疾人说梦。然而即便如此,中海油仍要以牺牲公共利益甚至许多民众的人身健康为代价,试图侥幸过关。如中海油这样的央企,依靠优惠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助获得了今日的垄断地位,迅速做强做大,按理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事实上回馈国家和民众的却是傲慢与贪婪。民众对央企的道德要求其实并不高,但如果企业连说实话的能力都已丧失,民众连基本的知情权都无法保证,这样的央企还谈得上什么社会责任感?

  外因在于监管的严重缺位。去年5月份美国墨西哥湾海上油田发生漏油事件,事故的责任方英国石油公司在第四天就给出了原油泄漏的数字,CEO海沃德火速下台。这就是权责地等,既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民意的交代。然而反观现实,中海油一次次发生漏油事故,一次次欺上瞒下,挑衅社会底线,却几乎没人为此而承担责任,下课还是闻所未闻,甚至连赔偿金都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显然,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缺少一套成熟而有效的问责机制,还因为我们的监管掺杂了太多的外在因素而变得弹性极大,毫无威信可言。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我们只能看到孱弱的巨人,看不见真正意义上强大的现代化企业——中海油集团成立29年来,发展异常迅猛:油气总产量增长700余倍,2010年,中海油国内油气产量已经历史性地首次突破了5000万吨大关,相当于我国最大油田大庆油田在鼎盛时期的年产量。耀眼的数据背后,有多少卑劣与哀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