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顾骏:唱空中国何足惧

2011年07月29日 07:15 来源:东方早报

  顾骏 

  据报道,“7·23”事故发生后,一些外国媒体如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彭博社和韩国的《东亚日报》等,连续发表评论,对中国高铁技术的出口忧心忡忡。与此相应,国内一些证券界从业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则指出,“不能忽视西方国家对中国高铁‘唱空’的真实目的:借此打压中国,并最终抑制中国经济发展。因而,相关部门目前既需要公正理性地看待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也需要警惕来自外部的‘唱空’之声。” 

  温州动车相撞事故及其引发的公众议论,本来属于自家人讨论自家事,参与者无论持批评态度,还是表达宽容观点,只要言之成理,都会得到对方的理解:既为亲人,都真心希望合家平安,无需节外生枝地揣测对方观点背后的动机。现在热闹了,自家人还没争出一个子丑寅卯,外国人而且还是老看着中国崛起不爽的西方和东亚发达国家的媒体,进来搅局,让人不从“阴谋论”角度去穷追深挖,都无法说服自己。

  问题在于,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更不用说在中国加速发展的近20年里,所谓“唱空中国”的声音从来不曾暂停,耳边偶尔才有的清静,多半也是他们需要换气,而不是歇唱。对此,伴随改革一路走来的上了些年龄的国人,差不多都修炼到了“见怪不怪”的境界,不会再与之计较,就如我们对那些永远着迷于中国文化,无论中国发生什么事情,天天将赞歌挂在嘴上的老外一样。因为我们深知,真正能够决定中国命运的,不是唱歌的外国人,而是干活的中国人。中国人不信邪,心中自有主见,“唱空”再厉害,只要自己过得硬,何惧洋人的多声部合唱?

  不但不惧,我们完全可以借力使力,通过冷静观察和分析别人的攻击之处,发现自己的弱点所在,逐项克服,臻于至善。当年有西方人名为布朗的,攻击中国人将因为人口与土地不成比例而养不活自己。而十几年之后,由于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的出色研究和卓越成就,全世界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减肥而犯愁,并没有涌出国门去抢其他国家人民的口粮。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句“东亚病夫”的辱骂,激励出中国人多少世界冠军的奖牌!谁听说过外国人通过“唱空”中国体育,而在竞技场上大有斩获的?何以体育不怕,中国概念股就怕,中国高铁就怕?运动员不怕,还斗志更旺盛,独有经济学家和私募经理就怕,规划师和工程师就怕?古人曰:“艺高人胆大”,莫不是中国的经济学家和工程师们真的不如运动员和教练员胆大,更不如运动员和教练员艺高?

  况且正是那些忧虑西方媒体“唱空”中国高铁的证券界人士,好像对中国高铁技术很有信心:“中国高铁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包括轨道板、铁路桥、机车组及控制等系统均在全球范围具有一定的优势”。何况“中国高铁还在资金上具有优势,在一些国际工程项目中,中国日益强大的金融实力也是高铁‘走出去’的强大后盾”。有如此底气,何虑又何惧“唱空”中国?中国人民不是吓大的,几句唱空小调,扭转不了中国继续发展的势头,如果我们不自乱阵脚的话。

  值得思考的倒是:在国人对“7·23”事故及其背后的技术、管理和体制等原因进行反思时,是应该更多地坚持客观、理性和实事求是的分析,还是轻易地为西方部分媒体以“7·23”事故为背景,臆测中国高铁乃至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解读所转移,而陷入情绪化的反应之中?至于个别证券从业人士提出的对西方此类解读的“阴谋论”再解读,倒很容易让人想起每天股市收盘之后股评家对当天“主力意图”的分析,只是散户很难从他们讲述的主力资金故事中找到明天买哪只股票的确切信息。有那功夫,不如静下心来想一想,搞清别人的“阴谋”,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撞车事故本身,更好地化解事故背后的结构性难题,更加合乎科学地提升中国高铁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是幼稚;不善于将问题的政治一面和技术一面加以分开处理,也是幼稚;随便将技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处理,还是幼稚。真的很难分出哪种幼稚不那么幼稚。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