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邱林:外资银行占了中国多少便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07:43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邱林

  高盛11月9日减持了17.52亿股中国工商银行H股股份,尽管比原计划出售24亿股的出售规模大幅缩减,但高盛此次也套现约85.5亿港元。事实上,这已是高盛入股工行以后的第三次减持。2006年,高盛投资团的三家投资方与工商银行签订入股协议,投资团以37.8亿美元入股工银10%股份。在3年限售期结束后,高盛于2009年6月和2010年9月,分别减持工商银行136.1亿和131.8亿股,分别套现约19.1亿美元和22.5亿美元。

  另一个资本大鳄——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在今年也是动作频频,出手不凡。7月初,淡马锡分别出售51.9亿股中国银行H股和15亿股中国建设银行H股,共套现285亿港元。据统计,淡马锡2011年7月份相继抛售建设银行15亿股、减持中国银行52亿股,套现金额高达285亿港元。

  一幕幕当年金融危机的剧本轮番上演。从2009年至今,外资银行减持套现中资银行股份已成为热门话题。根据国内一家财经媒体的统计,3年间,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股份中共减持套现2230亿港元,仅美国银行一家就套现1433亿港元,高盛、淡马锡也分别套现260亿、280亿港元。

  回过头来看,在2005-2006年间,由政府方面巨额注资后引进的所谓“长期的”战略投资者,协助中资银行进行改革或境外上市,包括高盛、花旗集团、汇丰、TPG集团、淡马锡、安联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内的一些外国银行,持有中国主要银行价值上千亿美元的股份。而这段时间,恰好是中国股市最黑暗的时期。国内银行业战略投资者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其时间点居然掌握得如此精巧。

  最让外资银行偷笑的是,工商、建设、交通、中行等中资银行当初在引进他们来中国时定价都极低。以建设银行为例,当时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进了建设银行9%和5.1%的股权,每股定价仅为区区0.94港元。接下来引进外资投资者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也没避免入股价格过低的命运:2006年,高盛、安联及运通出资37.8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收购约10%股份,收购价格1.16元/股。

  现在看来,这些所谓“长期的”战略投资者更像财务投资者——低买高卖赚一票就走人。今年9月份,美国银行抛售5%的建设银行股份,美国银行入股该行6年多,累计套现194亿美元,净赚75亿美元。令人费解的是,美国银行抛售的股份,却要由中国外汇管理局、中国社保基金和中信证券以每股4.94港元回购,其回购价格与当初出售股份时相差3倍左右。

  实际上,一直以来,部分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股权交易的种种版本的故事在坊间和网络上喧闹一时,内幕交易论、贱卖论等等诸多说法可以称得上是无奇不有。政府方面当初在引进这些所谓的“长期的”战略投资者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让多家大型银行上市,一方面通过中国汇金公司为其注入了数百亿美元,另一方面,为多家银行剥离大量不良资产。

  正是政府方面和各家银行的储户、纳税人承担了核销中资银行的呆账、坏账的成本,使不少中资银行减轻了负担,有了起飞的平台。外界虽然无法体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了“提款机”的中资银行总不是什么高兴的事。

  我们不禁要问,外资银行遇到的这种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怎么没落到中国人的头上,为什么这种摘桃子的事情总是落到外国人头上呢?才不过几年,如今这些“长期的”战略投资者们,一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翻身走人了事,作为抛售方的外资银行积极钻营并最终满载而归,而作为被抛售方的中资银行则是一再表示其理解知情之意,究竟是“周瑜打黄盖”,还是“哑巴吃黄连”?

  外资抛售股份,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作为被抛售方的中资银行也没有责难对方的立场,这也许是中资银行在遭遇被抛售之后普遍采取缄默的最大原因所在。但给人感觉是外资银行占了中国人的大便宜。当初中资银行低价抛售股份,让外资银行轻松成为中资银行的大股东,最终成为他们的摇钱树、提款机。有人形容,狗急也会跳墙。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银行手中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始终是市场的达摩斯利剑。

  才不过几年,如今这些“长期的”战略投资者们,一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翻身走人了事,作为抛售方的外资银行积极钻营并最终满载而归,而作为被抛售方的中资银行则是一再表示其理解知情之意,究竟是“周瑜打黄盖”,还是“哑巴吃黄连”?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