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培育中产的关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9 10:00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扩大中产阶层的主要途径,一是要通过可持续的发展把蛋糕做大,二是要做好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的调节,把蛋糕公平地分好,抑制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
华生(微博)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0年中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80.1%,生活质量这一大项的实现程度为86.4%,提升幅度最大。
这些数据引发了民间又一场关于中产的讨论。在许多人因为高房价和通胀而倍感压力的时候,人们对小康和中产会有不同的理解。事实上,中国并没有明确的中产共识,因为“中产”在中国是一个新概念。一般人印象中,欧美等国“中产”的概念是有别墅、车和稳定而体面的工作。按此标准,中国许多富裕的上中产家庭也会认为自己达不到中产。
其实,中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世界银行2006年曾把人均收入介于巴西和意大利之间定义为全球范围内的中产,可以折算为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到8000元左右的阶层。按此标准,中国有2亿人左右可列为世界范围内的中产,大致占总人口的15%到20%。
如果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这个国家的平均水平高许多,那么,无论自己是否承认都应算是中产,而不能因为与美国中产相比还有差距就否认。因为各个国家的中产标准肯定存在差异,而且即使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中产标准也会不同。
客观说,中国在一二十年前基本上没有中产阶级,因为民众财产状况差异不大。在房改之前基本上所有人都没房没车,所有人都住在租来的集体的房子里。那时候可以说是普遍贫困。所以尽管今天中国中产在现实中面临的威胁和压力很大,许多在高房价、高物价和高教育成本下显得很脆弱,但应当说最近这十多年来是中国中产阶级迅速形成和扩大的阶段, 只是近年来民众进入中产的通道由于高房价而受到阻碍。对于中国中产来说,个人所得税占比很小,财产税几乎为零,和西方中产阶级承受了主要的税收压力不同,中国中产阶层的主要压力是房价、物价和子女的教育费用。
现在中国政府在宏观政策上提出调结构,走向内需驱动,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可以说是已经开始认识到培育中产的重要性。而为了加大中产群体的规模以及保持其稳定性,中国应该首先处理好房地产问题,确保土地和房产的公平分配,通过降低生活压力提升中产群体的幸福感。中产群体最大的来源之一就是每年不断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他们能否平稳地进入中产是中产群体扩大的一个主要通道。高房价和职业生涯向上流动的瓶颈是他们进入中产的主要障碍。
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以及其家属本来应当是补充中产阶层的主力军,但由于户籍改革制度问题和土地增值收益的不公平分配,他们中的大部分被排斥在进入中产的通道之外,这是中国中产难以扩大的主要制度性原因。同时,由于约2亿已经外出打工的农民离乡不离土,限制了农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绝大多数农民家庭只能在分得的小块土地上从事简单再生产,使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受阻,进而造成农民向小规模家庭农场主的发育道路也被封闭,所以中产阶层在农村成长缓慢。
再有,中国在相关政策设计上需要降低增值税一类由消费大众承担的间接税。这类税收由于是累退性质,即越是收入水平低,收入中消费比例大的中低层民众负担越大,对中产阶层的形成和扩大也不利。同时,中国的社保交费比较重,也是累退性质,即收入越低、越是靠劳动工资挣钱的人负担比例越重,因此可以适当降低社保费,这样有助于部分低收入人群进入中产。整体而言,就是要减少消费、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这些方面的个人负担,进而促进中产阶层的扩大。
此外,国外可以借鉴的是加大对贫富差距的调节。如美国从二战罗斯福新政以后注重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当时对贫富调节的力度很大,也是美国中产阶层比重最大的时候。而在里根革命以后对富人越来越“开绿灯”,导致中产阶层萎缩。与之对比,日韩等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一直在贫富差距的税收调节上保持了特别大的力度,所以在培育中产上比较成功。相反,贫富差距严重的如拉美和东南亚国家,中产群体就难以稳定和壮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扩大中产阶层的主要途径,一是要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把蛋糕做大,二是要做好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的调节,公平地把蛋糕分好,抑制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
(作者为燕京华侨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