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李长安:中国仍需要更多富士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13:31 来源: 环球时报

  李长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从来就不缺话题,被指责为“血汗工厂”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不过,近日爆料富士康存在“大量问题”的,却是苹果公司委托的一家美国劳工监督机构“公平劳工协会”。

  客观来讲,富士康的用工制度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在软硬件方面都离发达国家现代化工厂有较大的差距。而封闭的工作环境和简单重复的工种,致使一部分员工心理失衡,甚至个别员工跳楼自杀事件,更是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不过,在喧嚣的指责声浪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另外一幅场景:每年到富士康应聘的劳动者络绎不绝,相比其他加工厂来说,招工难现象要轻得多。事实上,富士康绝大多数劳动者目前的工资比中国同类制造企业工人要高,工作环境也有很大改善。笔者曾参观过国内富士康代工厂,也与一线工人有深入访谈,真相并非外界描述的那么恐怖。即使是负责调查的美国公平劳工协会在完成初步调查后也承认,富士康虽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一流的工厂”,“真的不是血汗工厂”。

  在国内有些人士看来,由美国人出来指责富士康,似乎表现出美国人比国人更为关注中国国内的用工问题。不可否认,这些关注确实会对国内用工制度的完善有积极影响,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美国人也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仗义执言、打抱不平。在指责富士康的背后,反映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在经济欲振乏力之时,奥巴马一直在努力让资本回流美国、重振本土制造业,刺激本国出口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毫无疑问,打击和抹黑中国代工厂,能够对一些想把工厂搬到中国来的企业起到敲山震虎的功效。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仍然需要大量富士康式的企业存在。这首先就是基于就业问题的考量。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就业问题十分严峻,每年还有近千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吸纳如此众多的劳动者就业,没有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无法实现充分就业这个根本目标的。

  不仅如此,富士康式的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升级,和传统的代工厂有较大区别,而富士康的产业升级和向中国内陆的梯度转移,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内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内地劳动力的薪酬水平和消费能力,减少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同时又为沿海地区产业的升级打下了物质基础、腾出了发展空间。因此,对于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的中国而言,富士康式企业的迁移和升级,是降低区域差异的不可缺少的催化剂。

  改革以来,中国制造业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也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熟练劳动力队伍。即使中国的劳动力绝对优势有所削弱,但“质高价低”的相对优势依然保留。这是中国依然需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富士康式企业的根由。当然,富士康必须要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有实际成果,才能在中国持续发展,也才能真正甩掉“血汗工厂”的帽子。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