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阳:中美经济不应再是前店后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0 15:35 来源: 环球时报杨春阳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企业家到中国内地办厂,香港负责向国际市场推销,与内地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模式。这种模式如今已经演变为一种“困局”,即像广东这样曾经是香港经济腹地的地方,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已经逐步降低对香港投资的依赖,出现“去香港化”的趋势。
把这种“香港式困局”联系到美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来看。在全球化分工的大格局之下,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关系中的“前店”的功能,似乎被美国、欧洲和其他的发达经济体拿走;而“后厂”,就是加工车间和生产线的功能,则为中国所拥有。只是近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都有一种要让制造业回归本土的呼声和行动。最近,《纽约时报》的一篇题为“美国是如何丢掉苹果的工作”的报道,就是对与此有关经济现象的集中反思。
中美经济的“香港式困境”只是一种假设,其本质是其经济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现在的关键是,中美之间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还能维持多久,它的改进余地在哪里?
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将面临一次不小的调整。就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要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这个经济再平衡不是简单地让制造业回归本土。按照市场规律,它回归不了。因为美国工人绝不会接受中国那样的劳动力价格和劳动工资,这一点《纽约时报》已经说得很清楚:如果真的放在美国生产,其成本肯定会使苹果产品丧失很大的竞争优势。
在上百年的时间里,经济再平衡的问题并没有像今日这般被频繁提及过。因为以往的全球化基本是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甚至用武力强行推进。而且,当时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差距很大,对发展目标的要求也完全不一样。世界市场在当时是互补的,是平衡的。
当前,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明显提升,对全球经济的话语权也明显提升,它们对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呼声非常强烈。以中国为例,资本对于中国,长期以来都是稀缺资源。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资本输出大国,世界将以怎样的方式接受中国的资本输出,这就是一个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问题。但是,这种再平衡不能再仅仅以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
所谓“香港式困局”的核心,是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全球治理如何改善,经济全球化将以什么方式进行调整,是每个国家都在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者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