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一问墓价欲断魂的尴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5 07:54 来源: 重庆商报本报评论员 刘凤羽
电影《非诚勿扰》中有句经典台词:“你只要出三万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块皇家风水的墓地。三万块,也就是你往返美国的一张机票钱,等过几年,同样的一块墓地就可以卖到三十万。”如今,这一“预言”正逐渐成为现实。
据报道,北京一些墓地价格月涨两三成、4年涨了6倍,有的墓地售价35万元/平方米,远高于房价。即便如此昂贵,想买还未必能如愿,因为现成墓地很少,只能买期墓,一些期墓甚至预订到了2014年。
而更多消息显示,墓价一再飙高,不少北京人不得不选择“活在北京、死在河北”,把目光和脚步转向价格便宜的河北等地。
其实何止北京。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各地墓价飙升贵过住房的新闻,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期间你方唱罢我登场,持续煎熬着公众神经:
比如在广州,墓地均价10年涨5倍,1.39平方米的墓地开价16万,单价为高档住宅的15倍以上;在武汉,一些墓地价格为房价的7倍;在西安,一些墓地高出房价5倍;在青岛,墓地早已贵过海景豪宅……
又比如,山东各地墓价高涨,多地百姓担心再涨价,无奈买下“活人墓”备用;上海墓价3年涨167%,有小区住户买不起墓地,把自家变成墓地……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死要入土为安,而今这些高得离谱的数据和林林总总的事例,表明“阴宅”贵过“阳宅”,在中国已成普遍现象。继“住不起”之后,国人又要担心“死不起”——这是怎样的民生之痛?
按说,公墓应属于影响公共利益的产品,本身应定位于公益性质。即便在经营性公墓存在的现实下,公墓具有公益性、商品性的双重性质,但从民生角度说,公益性还是该占到主要地位。
而且,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近期联合下发的一份文件也指出,要加强对经营性公墓定价的指导规范,对明显偏高的要干预。
性质上,公益性占主导,管理上,国家也有明文规定,但公墓价格为何还像脱缰的野马那样肆无忌惮乱蹿呢?
各方报道显示,墓地价格一路疯涨,固然有土地成本增大、人工费用上涨、“入土为安”的传统安葬观念难以改变、游资炒作等显性因素推动,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制度设计。
根据现行制度设计,中国公墓分农村公益性公墓和城市公墓。也就是说,公益性墓地多在农村,这导致满足城市低收入群体需要的公益性公墓严重短缺。
正因为城市公益性公墓少而经营性公墓多,公共服务水平低,连民政部有关官员近期也无奈地说,目前民政部门还缺少对公墓价格的调节手段。
如此看来,要调控墓价,不再让老百姓“一问墓价欲断魂”,只能从制度上明确并强化城镇公墓的公益定位,增大公共投入,推出更多公益性墓地,实现公益性公墓为主、经营性公墓为辅的格局——这与楼市调控强调保障房建设是一个道理。
与房价在严厉调控下开始进入下行轨道相反,墓地价格却一往无前。与房价一样,墓价也具很深的民生意味,因为目前困顿于高墓价者,主要是城镇中低收入者。尤其是,墓价下的民生痛感正加深公众积怨,这更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隐患。“一问墓价欲断魂”的痛感和尴尬,必须正视。
而且,中国此前年均死亡人数约900万,随着老龄社会到来,近年死亡人数已呈上升趋势。未来老龄化程度还会加剧,死亡人数会更多、墓地需求量会更大,高墓价可能成为更大的个人负担和社会负担。
无论是着眼于眼前还是未来,抑制墓价飞涨,中国都必须有大动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