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英:稳增长决不能走老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1 06:39 来源: 东方早报早报特约评论员 杨国英
5月18日至20日,温家宝总理在武汉主持召开河北、辽宁、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六省经济形势座谈会,并明确指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是继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提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十八字方针之后,对“稳增长”的再次强调。
征诸我国当下经济状况,温家宝总理此次再度强调“稳增长”,是及时的,并且是绝对必要的。与去年底我国经济初露“探底迹象”相比,我国当下经济已基本“探底明确”:4月份发电量创下16个月新低、实质使用外资连续6个月负增长、新增信贷创下年内新低且存款持续流失、4月末M1余额增速与1月份同为3.1%再创(2005年以来)最低值。
但是,在明确“稳增长”目的合理性之下,选择何种路径具体实施,显然更值得我们为之深思。
通常而言,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易取得“稳增长”的短期成效,但是之于我国当下而言,这一路径选择的实施条件已不具备:
其一,“投资拉动增长”之所以曾催生我国的“增长神话”,是因为我国基础设施一度过于落后,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进行弥补,可是这一前提条件已不存在,我国当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已相对饱和,而且其投资效率近年来已经持续降低;其二,历年来我国M2(广义货币)年均增速18%左右的超发,虽屡屡引发通胀但均能平息,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所形成的商品化(及服务)大扩容对超发货币的有效吸附,可是这一前提条件当下不仅已不复存在,而且之前牵涉民生领域的过度市场化,当下反而有向民生保障适度回归的必要。
实际上,对我国当下经济而言,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刺激,不仅其前提条件已不具备,而且更易造成中长期的隐患,反观2008年的过度刺激后果即可得知——其时,受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央行在2008年最后3个月不仅三次下调存准金率合计2个百分点、而且连续4次降息高达1.89%、且M2余额更是3年内增幅高达53%,与此同时,不仅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投资、各地政府配套性投资总量更是高达近20万亿元,受此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在全球经济哀鸿一片之下,我国经济在其后三年GDP仍能保持9%以上的增速。
但是,在度过短期的经济“辉煌”之后,当初过度刺激的恶果今天已经显现,货币扩张不仅已造成我国当下逾10万亿元的巨额地方债务,而且导致我国银行业潜在坏账率的大幅攀升,而财政扩张亦不仅造成我国过去数年间事实层面的“国进民退”,而且其引发的收支失衡更直接导致了2009年以来变相的“结构性增税”。
就当下而言,要激活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首先应大幅降低实体经济税负,以此增强实体经济面对外需大幅减少的抵抗能力,并为其未来进行产业升级提供可能性;其次应在强化功能监管的基础上,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盘活货币存量激活经济,而非持续货币超发刺激经济;再次,旨在降低贫富差距的二次收入分配改革必须加速;最后,必须切实减少行政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以此促进行政职能的转变。
在我国经济已进入下行通道之下,“稳增长”迫在眉睫。但是,必须以激活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作为本轮“稳增长”的第一要义,而非持续扩张性的政策刺激。否则,不仅极难受到“稳增长”之效果,更可能使我国经济形成更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