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降息仅是稳增长的辅助手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8 06:39 来源: 东方早报早报特约评论员 杨国英
与下调存准率相比,降息显然是货币宽松更为明确的信号。6月7日晚,央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时隔三年半后(上一次为2008年12月23日)的首次降息,之所以选择当下这个时间窗口降息,决策层的考虑可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我国经济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下行探底,“稳增长”已成为我国当下经济首要任务,由此不仅需要下调存准率增加货币供给,更需要下调利率降低货币成本。
其二,我国通胀率(以CPI衡量)在度过2011年5.4%的高位后,今年以来已呈小幅回落态势(前4个月分别为4.5%、3.2%、3.6%和3.4%),此时降息短期内引发通胀抬头的可能性不大。
其三,在全球经济持续不景气之下,继去年底欧元区降息之后,6月5日澳大利亚央行连续2个月再降息,已经打开了全球主要经济体新一轮货币宽松的阀门,我国此时降息亦可以理解为“合理追随”。
由此,我们理应承认此次降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考虑到我国当下持续超高的货币供应量以及尚未完全企稳的通胀,我们更应认识到,此次降息所明确启动的新一轮货币宽松,仅能作为缓解当下经济下行的辅助手段,而非全部。
就持续超高的货币供应量而言,实际上,与全球绝大多数经济体相比,我国当下实施货币再宽松的空间已不大。这是因为,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货币超发可谓独领全球风骚,3年内(2009-2011年)M2余额(广义货币量)增幅高达80%,以4月末M2余额88.96万亿元计,我国当下M2/GDP比值已接近1.9,不仅远高于同期美国的0.6,还高于同期欧元区的1.0,以及日本的1.5。
就尚未完全企稳的通胀而言,虽然我国当下CPI已从去年高位明显回落,但是CPI位处3%~4%区间仅3个月,而自今年5月以来我国部分城市房价回涨,以及鸡蛋价格暴涨,均说明我国当下通胀并未完全企稳,仍有可能随时被拉高。此外,我国持续2年的负利率状况,在今年2月和4月短暂恢复正利率后,亦可能因为此次降息再次进入负利率通道。
在超高货币供应量以及随时可能再次拉高的通胀面前,央行此次降息所明确的新一轮货币宽松,仅能作为本轮“稳增长”的辅助手段。与此同时,我们应通过优化资本市场配置功能、大幅降低实体经济税负,以及切实转变行政职能,为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实际上,我国当下社会资本投资动能的弱化,并非完全因表面利率(货币成本)过高,而是因为信贷资源分配不均衡所导致的实际利率高企,更多的信贷资源(及信贷优惠)流向国企以及极少数大型民企,在这种分配不均衡的格局之下,即使降息亦不能有效保证广大民企能够真实共享。
基于此,为达成我国当下“稳增长”的首要任务,除通过降息等货币宽松手段进行刺激外,还需要优化资本市场配置功能,通过信贷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证券市场的强化监管,从而激活持续陷入资金荒的民营企业;更需要大幅降低实体经济税负,通过结构性减税的真实体现,以及禁止地方政府的乱收费,为实体经济全面复苏提供助力;此外,我们还应真正转变行政职能,降低行政主导投资增长的模式依赖,减少过度干预市场的行为,从而不仅为我国经济结构全面转型创造条件,更由此有效提高我国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无论是此次降息,还是近半年来持续三次下调存准率,我国新一轮货币宽松均仅应为“稳增长”的辅助手段,为经济层面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相对的缓冲期。不应过于痴迷于货币宽松手段。否则,在短暂的刺激辉煌后,不仅难收“稳增长”的真实成效,更可能由此积累中长期的系统风险。(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