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常回家看老人入法合理更合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9 00:10 来源: 央视财经评论

  CCTV2《央视财经评论》:“常回家看看”入法更入情

  你经常会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吗?你每一个月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会有多长?这两天,一条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常常去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的提法进入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草案当中,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成为时下多家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常回家看看为什么会写到法律条文当中?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了?应对老龄化挑战我们应该怎样着手?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史小诺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霍德明、马光远共同评论。

  1.85亿老人约一半子女不在身边,你有多久没有回家看父母?老年权益保障法修改进行时,“常回家看看”为何写入法律?

  记者:您父母多大岁数?

  市民:父母七八十岁了。

  市民:我妈62了,现在只有我妈。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市民:我爸62,我妈59。

  记者:他们是自己在家吗?

  市民:对,他们自己在家,现在父母年龄大健康可是问题。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85亿,占到总人口的13.7%。为了有效应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6月26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备受舆论关注。业内的专家把这次草案的修订称作是脱胎换骨的修改,因为它已经从原来的六章五十条,扩展到九章八十六条,新增三十八条,修改三十八条。同时,舆论关注到了草案的几大亮点,包括明确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长期战略任务,保护老年人财产和权益,对失能老人给予护理补贴,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等等。

  其中有一条应该最引人关注,那就是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规定也被大家通俗地理解为常回家看看。这是一首传唱了十多年的老歌,唱出了很多人的共鸣,如今“常回家看看”却有可能成为法律,全国的老龄办数据,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半的老人是空巢老人,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核心城区的老人当中,空巢率达到了70%,全国老龄办指出,今后空巢现象将更加的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

  记者:多长时间回一次家?

  市民:一年吧。

  市民:确实觉得很少,但是没办法,没有假期。

  市民:反正也是愿意儿女经常回家看看,但是他们工作压力大,也不想给他们增加负担。

  记者:自己心里有没有想着让他们多回去几次?

  市民:是想,但是面对现实吧。

  据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的统计,城市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只占56.9%,农村老年人的这个比例竟为33.1%,独居的空巢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长期陷入无趣、无助的状态会使老人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

  马光远:满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和亲情需求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前一段时间刚回家,看我父亲,我父亲生病住院。每年对我来讲,能回家两到三次,我觉得已经回家很多了。我这一次回家的路上,有一件事特别让我感触,就是接我的司机在路上告诉我,说昨天晚上他没有按照往常一样,在睡觉以前到他父亲那去坐坐,老人家就以为出了什么事了,或者说儿子可能对他有什么意见,第二天,特别郑重其事的打电话说,昨天为什么没有来。所以我觉得,这种情感的需求不仅仅是老人的,而且应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整个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我看到说,我们法律在近期修订的时候,把这么一个要求写入这个法律的时候,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是一种引导,我看到很多人对这个规定本身有很多的误解,比如说你怎么样去执行,什么叫常常?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我们知道法律规范本身是有很多很多的功能,比如说,它有教育功能,它有引导功能,它有激励功能等等。那么这么一个要求写入法律,事实上是倡导大家在目前中国整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整个城镇化加快的过程中,不断分裂出的小家庭,不断出现的一些空巢老人,他们的精神需求和亲情需求怎么样得到满足,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引导回归传统的风尚。这条法律我觉得经过大家这种通俗化的解读,用一个歌名来解读了以后,事实上引发了大家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的关注,所以贡献是非常大的。

  事实上这一次修改本身修改的程度非常大,很多人讲整个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脱胎换骨的。比如说,增加了38条,除了要满足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的愿望以外,还有把养老,把老年人应对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包括对老年人权益的一些保障,包括未来社会养老怎么办,修改的幅度非常大,角度非常多。这个法律本身事实上让很多人关注,是一件好事。

  霍德明:常回家看看是个提醒 精神奉养很重要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常回家看看进入法律的这样一个条文当中,它真的就是个提醒。今天我上网查了一下关于“常回家看看”铺天盖地的官司,比如无锡有个蒋姓的老太太,她自己说,每个月养老金有九百多块钱,不愁吃不愁穿的,就是希望孩子们回来看看她。蒋老太太有五个儿子。她原来是跟老三住在一块的,到了九零年代,五个儿子就说咱们轮流抚养吧,这个轮流就轮流坏了,最后上法院,法官判,因为老大多几间房,就让老太太住进老大的房子,但之后其他的孩子也不来看望,所以最后导致蒋老太太向法院起诉,法官把这个事情整个了解了以后,请调解委员会把所有儿子召集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这个要精神抚养是很重要的,所以每个人定时、定期都回家来看看,这就是常回家看看,这个法的大概意义。

  霍德明:“常回家看看”难难难!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常回家看看”难啊!《论语》说了,子夏问孔子说:什么叫孝?孔子这么回答的“色难”。人家早就知道很难了,和颜悦色伺候父母是最难的,它里面讲“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 “曾是以为孝乎”?你认为这样就尽了孝道了吗?所以“色难”。我自己的父母也在境外,一年我就看他们一次到两次。但是我一直想着说,如果这么难的时候,我要想到父母该怎么样表达我的心情,打个电话,现在还有视讯,网络这么方便,我弟弟也在我父母亲旁边,在这点上,让我能稍以自慰一下,不过我一直想到难难难,孔老夫子早就给我们解了答案了,只要你能和颜悦色,想到父母,就会想办法去做到它,这个时候其他的,都是细节的小事情。

  马光远:中国的养老产业问题远远走在了老龄化速度之后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中国现在是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超过1个亿的国家,我想随着未来我们城镇化的加快,这种局面还会加剧,那么怎么样来全面的来对我们的政策进行梳理?包括中国的养老产业问题,事实已经远远的走在中国的老龄化速度的后面。

  我记得我每一年回家的时候,因为我们老家以前在农村,我就特别想念我从小长大的农村。去年我回家一趟以后,我真的不认识了,我哥告诉我说,以前我们住的巷道里面的七八户人家,现在仅仅住着一户人家了,所以这种情况,我想我们恐怕不仅仅在法律上去应对,在公共政策层面,在一个养老产业层面上,怎么样来积极应对老龄化,满足老人在养老的物质方面的需求,精神方面的需求,已经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政策层面、国家战略层面的很大的事实。

  常回家看看为何成空?倡导孝道观念,常回家看看如何落实到行动上?

  “常回家看看”拟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消息在年轻人中间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一网络论坛上,网友纷纷留言:不是不想回,而是“力不从心”。

  工作忙,时间少。老家是泰安的小王去年刚研究生毕业,在青岛一家地产公司上班。由于公司需要经常加班,每周只休息一天,休班时就想在家好好睡一觉,哪儿也不想去,就更别提回家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异地工作,因为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的例子不在少数。据了解,一些公司规定请假时间不能超过三天,不然当月的全勤奖和奖金都会被扣掉,这也导致一些年轻人不敢请假太长时间回家,只能等到春节才能和家中老人团聚几天。经济上无法负担,年轻人经济压力大,要买房、还房贷、车贷,孩子上学花费也很高,每次回老家的探亲成本,也让年轻人有种说不出来的压力。 

  刘女士老家在江苏,她现在是公务员,能享受带薪年假,但回家看老人的次数仍然不多,“以前我一年回三次老家,后来不敢了,成本太高,现在也是一年回一次”。刘女士说,每次和老公、孩子们一块回家,光车费就要一千多元,加上再给家里老人、亲属带的礼品,需要花费五六千元,感觉经济压力太大。

  著名的“一碗汤距离”告诉我们,子女要对老人们进行良好的照顾,即使不和老人住在一起,住所之间的距离也不应太远,应以给老人送过去一碗热汤而不会凉为标准。但现实的情况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外出打工,使得很多村庄变成了“老人村”。而大城市高额的租房费用,他们自己都无法解决“居者有其屋”,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一块生活、每天膝下承欢享受天伦之乐也只是一种理想。

  霍德明:常回家看看应视各地实际情况来落实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今天谈的是老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案,这里面“常回家看看”了当然就是要不要入法了。我这个人,一向是先把事情想清楚,咱们有遗弃法,《刑法》261条,里面规定了,对于老人以及孩子这种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如果家庭成员对他不抚养,那么是有刑事责任的。《刑法》里面规定的,遗弃罪,很清楚,这是在天平的极端这边。

  中国这么大,定一个全国的法律,规定每一个孩子,每年都要回家看看父母,可能真的不实际。但是如果不规定,好像又对这个事情不重视。于是,我们原则上可以把这个“常回家看看”当作是一个地方政府,它完全可以就地方的实际需求,我们现在很多地方,你在地上吐痰,地方就能罚你,那么到另外的镇,可能罚款就不一样了。既然地方有这个弹性,地方有这个传统,就让地方政府就地方的实际需求把 “常回家看看”入法或者不入法,或者规定它有某一个传统、某一个惯例,让它能够在这个地方能够确实执行下来。

  马光远:中国的养老产业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在老年权益保障修订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在立法,比如说辽宁等等地方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去年,我们曾经做过某一个市的养老产业的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报告做完以后让我大吃一惊,第一是全球最多的老人在中国,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也非常快,但是中国的养老产业,也就是“银发经济”,我们的水平远远不够。中国养老的床位只有1.6%左右,而发达国家是5%到7%,我们远远的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更低于发展中国家2%到3%的平均水平。第二就是欠缺养老的专业人员,我们现在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或者是专业机构有专门培养老人护理的专业,我们的护理都是普通的一些护理,针对老人的很少,专业人员非常稀缺。

  再有,比如税收、土地等一系列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我们到一些民办的养老院去看,他们反映:第一,拿地非常不容易,现在土地是非常贵的,我们租一个地,那么一般土地的回收成本就很高;再一个,在用电、用水,包括税务免费方面,现在很多规定都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什么?如果老人走路不小心,万一摔倒以后,谁来承担这个责任?也没有这么一个保险品种。还有很多的专家列举的数据,比如中国未来养老产业整个的蛋糕,直接的数额就达3万亿,这是很大的。那么未来从事养老行业的人口,可能有七八千万,现在这么一个蛋糕现在大家不敢去碰,因为目前风险很高,收益又很低,相应的政策又不完整。所以对于养老,我们除了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在养老产业的层面,积极的应对,在老龄化加速的同时,把中国的养老产业也加速推动、完善起来,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应对。

  肖群忠:常回家看看有利于解决我们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常回家看看这个问题是在现代社会多元时空范围加大的,这么一个条件下出现的一个新的孝道义务,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过去古人说的“悦亲”和“敬亲”,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住的不是马家坡、李家沟,我们可能住的是中国庄、地球村。所以常回家看看变成了一个问题。

  中国古人讲“心”和“迹”,就说只要有这份心,就会能做到这样一个行为,所以我觉得我们儿女只要有那一份孝心,就会克服生活、工作上的各种困难,让亲子关系和谐、家庭和谐,那么把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法律义务,并不是放弃我们在道德上,对人们继续进行弘扬孝道的宣传教育,然后用道德和法律共同来支持常回家看看这样一个伦理义务,使我们中国的孝道得到弘扬,也使老年人的权益得到保障,有利于解决我们中国的养老问题,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央视财经评论》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