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富神话造成文化劫难:全民收藏富了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14:15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文化繁荣的愿景人人期待,盛世收藏的口号听来美好,但未经准备,不加历练,带来的可能是一夜暴穷。
一位相熟的藏家最近对记者表示,他打算歇歇手做实业去了,因为“基本已经买不动了”。这道出了当下收藏市场的奇怪局面:这边厢,浩浩荡荡的新人如过江之鲫般加入队伍;那边厢,一些资深的玩家却选择了静观。一方面,艺术品在市场上不断创出一个又一个的天价,激活了无数人如数年前股市一般的创富欲望;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假拍、拍假,以及哄抬价格,人造泡沫,却让市场雷区处处。文化繁荣的愿景人人期待,盛世收藏的口号听来美好,但未经准备,不加历练,带来的可能是一夜暴穷。社会的精神能量如果能被引导到正确的渠道上,将是文明之福,但如果它进入了单纯逐利的轨道,也会是文明之祸。那么,个人、机构、媒体、政府,在一波堪称狂潮的“收藏致富”神话中应当如何自处?本报将从本期开始推出连续报道,对收藏、拍卖市场中的一些乱象、迷局进行解读,目的无非想说: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拍卖行、金融资本才是最大获利者
从2010年4月底开始,《谁在收藏中国》和《谁在拍卖中国》的作者吴树,开始了为期约一年的暗访。一方面是为自己这一系列的第三本书搜集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他希望将藏在当下“收藏热”背后的种种乱象揭示出来,尽可能让人们回归到传统意义上以重视文化内涵,看重赏玩情趣和个人兴味的收藏道路上去。在他看来,当下一切“向钱看”的这波收藏大潮,已经退变成为一场不计后果,以文化遗产生态的浩劫为代价的全民赌博。
有藏家称,近来每次大拍,都看到场里坐满了“新面孔”。这些来路不明的新进者“不惜钱”,往往叫出令人瞠目的价格。名义上的“全民收藏”是否真的是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之后,对精神层面的“大跃进”?中国真的已经发达到人人可以玩收藏的地步了吗?
拍卖市场刺激出“全民收藏”
暴富神话造成文化劫难
中国的收藏人口到底有多少?几乎不可能有确凿的数字。但从学者、协会、媒体和文化主管部门等各种渠道的估算来看,较保守的为数千万,多的认为超过一亿人。也就是说,十几二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搞收藏,遍及千家万户。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广,也是前所未闻。
这波收藏的“全民运动”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吴树认为,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拍卖市场成立之后。许多苦于致富无门的人们,从日渐发达的传媒上获知了一个又一个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在“谁富谁英雄,谁穷谁狗熊”的心态趋势下,不断地汇入收藏交易的大军。以文物收藏为例,一开始很多人是到民间收现成的、传世的东西,渐渐地这些东西收完了,盗墓之风随之兴起,于是“全民收藏”进入了恶性循环。到了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进行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一款“鬼谷下山”元青花人物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标志着中国艺术品“亿元时代”的到来,从此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加上以苏富比、佳士得等为代表的西方拍卖公司进一步刺激,收藏群体也迅速跨入了“亿人时代”。
吴树称,近年这一波的收藏井喷,并非中国内部的文化需求驱动,而是“被外部风气推动控制了”,绝大多数新加入的人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赚钱,就是暴利”。因此它不但没有带来中华文化的跃升,反而造成了一场文化劫难。其直接后果有二:一是勤劳致富被一夜暴富取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被为了发财不顾一切取代。二是让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损失殆尽——根据国家文物局2005年的统计,中国被盗墓葬达20万座,“十墓九空”在考古界中几乎已是口头禅,“盗墓古来就有,但远远没有这么多”,吴树说,“现在的需求太大了,就算8000万收藏者,一个人收藏6件东西不为过吧,那就是将近5亿件东西,要挖多少墓才够?”他认为,这不是“全民收藏”,而是“全民收藏运动”,“这场运动一无是处。”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五次收藏热
仅这波以发财为目的
吴树认为,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五次收藏热:第一次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神巫文化背景的收藏,是部落首领们的个人爱好;第二次是皇权文化收藏,从夏商周到汉代,艺术品的创作和收藏达到了高峰,也是今人梦寐以求的境界;第三次是士大夫文化的收藏,从魏晋南北朝发端,仍主要流行于贵族世家群体中;第四次是由宋到清、民国的儒雅收藏,文人开始成为收藏的主体,实现了“从皇帝到秀才”的转变。“这四次大收藏,收藏家们都是耻于交易的,比如民国像张伯驹这种藏家,要用钱时宁可卖房子卖家产也不卖收藏。当然宋代开始就有古玩市场出现,但并非主流。”伴随着收藏交易的兴盛,市场的建设蓬勃兴起。不要说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都市、传统的收藏品集散地古玩城、收藏会所、艺术馆不断扩充,一些在拍卖市场上崭露头角的实力派新军所在的地区,交易网络也迅速扩展。如在太原,1990年府西艺苑收藏品市场成立之初只有二三十个摊位,现在已经发展出南宫、大营盘、棉花巷等多家大型古玩市场,山西全省从业人员达上万人。“任何东西单纯推向市场都会失去意义”,中华工商业联合会古玩业商会常务理事李广琪说。
那么在“亿人逐利,个个收藏”的乱局中,谁得利?吴树认为,那些盗墓、制假的农民,“他们最多盖了一栋房子,娶了一个老婆,生了一个孩子”。说到底,“贪官污吏、拍卖集团和金融资本,才是既得利益者”。那么剩下的几千万人呢?“都是傻子,受害者!”要知道,连扫地的阿姨都开始关心一个瓶子能卖几千万的时候,这个市场一定有问题了。
小型拍卖行多为“捞一票就走”
当下“捡漏”几乎已不可能
“希望有媒体可以呼吁一下,不要轻易涉足收藏领域,更不要抱着投资和发财的心态进入”,广州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藏家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焦虑地表示,现在的收藏拍卖市场有很多混乱之处,抓住人们的致富心态行骗的不在少数。
这位藏家不久前在长三角某地看了一家小型拍卖行的拍卖预展,“太差了,其中只有两成是靠谱的,大部分看都不用看(此处说两成靠谱,并非说八成不靠谱,因为其中还包括存疑但可交易的部分)”。一些人可能认为,出了画册、上了拍场的东西总算是有出处,也有能够“讨公道”的地方,但现实并非如此。一般来说,拍卖行与买家签订的合同中都有免责条款,声明对拍品的真伪不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即使买到假货,一样“没地方讲理去”。而且近来新注册的小型拍卖行层出不穷,相当一部分是抱定了“捞一票就走”之心,拍品中真伪混杂,良莠不齐,但只要能出货,能赚钱就可以。事后当买家发现中招回来找时,公司已经关门大吉了。
相对而言,大型拍卖行虽然信誉和品质好一点,但同样是要考眼力,考才学。拍场中的拍品分为几类,一类是基本上保真的,一类是虽然存疑,但仍有很多人愿意接手,值得交易的,还有一类则是纯粹的赝品。差不多每个在这个圈子里玩的人都中过招,眼力往往是交了高额的“学费”之后才练出来的。那么对于新进的玩家,要想想是不是做好了交学费的准备,以及有没有交学费的能力。通过拍卖公司途径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各种通过“熟人”、“朋友”的私下交易。
这位藏家坦承,一部分假东西,仍旧可以通过拍卖行拍出去。这可能是拍卖行中“掌眼”人的疏漏,也可能是有意为之,后者显然是违反商业道德和法律的。但即使真的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拍出去,拍卖行也会大大压价,要想以拍进时的高价拍出,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文物、艺术品的变现并不是很容易,“现在很多手里有几件东西的人,动不动就说我收藏的谁的东西涨到多少钱一平尺了,实际上,这个圈子是很封闭的,你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拍卖行为什么要到你手里收这一两件东西呢?拍行和藏家之间,基本都有长期合作的关系,讲信誉,控制风险”,另外如一些当代名家的东西,人都还在,或者存世量仍很大,家人手里就有不少,也没必要到社会上去搜罗。
这位藏家称,收藏不是不可,但大家一定要抱着平和的心态,而非“投资”。如果一件东西自己喜欢,可以买下来,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这件东西,也别太在乎其市场涨落,抱着一种爱好、鉴赏、审美的态度,“收藏这种东西,你喜欢,很普通的东西也可以出高价买,不喜欢,人家都说好的,你也不必在乎”。在当下,“捡漏”几乎已经是不可能了,好东西一定是高价。他认为,从世界收藏界发展的趋势来看,精品的东西会越来越向大型收藏机构集中,离个人越来越远。本专题采写 记者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