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寻找最好的春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2 22:00 来源: 《时尚先生·ESQUIRE》

  人们只知茶的价格,却不懂它的价值。想要更多了解茶,你必须前往原产地。

  每年四月,是春茶的采摘季,我们去了四个产茶大区,寻访最好的茶。

寻访最好的茶寻访最好的茶
茶道三胞胎茶道三胞胎

  茶道三胞胎

  三胞胎周双雪、周双迪和周双洁今年都是17 岁,大邑县人。她们平常在学校上课,周末和假期在嘉竹的茶园中为游客们表演茶道。三姐妹不仅长相一样,文静的脾气一样,说话也异口同声:“我们高一的时候 就加入了茶艺队,一直学到现在,特别喜欢。”三姐妹的茶道表演是当地茶协会会长专门为她们设计的,大姐坐在条桌后,二妹三妹侧立左右,伴随着音乐,三人手 势行云流水,带着南方姑娘特有的柔和,“我们学茶道,功夫茶要很庄重沉着,禅茶需要很平和,雀舌就可以俏皮的,”三姐妹说,“因为它在水中跳动”。

  三姐妹曾参加过成都市的茶道职业大赛,拿了一等奖。她们说第一次上台时紧张得腿抖,现在已经习惯了。高中毕业后,三个人的理想都是继续学茶,将来当专业的茶艺师,她们说跟茶特别有缘分—“其实我们学校还有一对双胞胎,不过她们外向,喜欢潮流的东西,一点都不适合茶。”

每个女工每天大约能选出800克左右的成茶每个女工每天大约能选出800克左右的成茶

  每天过手八万元

  今年33 岁的王群英负责“论道”茶中最高级别“至尊”的精选工序—用手从粗加工后的成茶中挑选出大小一致、色光度好和形状扁平的。

  一尘不染的工作间安静得近乎肃穆,身穿白衣的150名女工每天在桌子后面端坐八小时,她们低头盯着一颗颗茶叶,将合格与不合格的分开,不时用指甲掐掉不和谐的叶根。这是一道要求手眼配合度极高的工序,王群英说:“不是谁都能干,新来的还要训练呢。”

  每个女工每天大约能选出800克左右的成茶,从新茶收购开始,高级别的茶品精选需要七八个月才能逐渐完成。王群英干这个已经八年了,她的动作非常熟练,眼睛也还没有近视。而且她对这项看似枯燥的工作很满意:“老板对我们很好,过年都有奖金!”

  王群英是竹叶青茶厂的1600 名当地工人之一,工资与产量挂钩,她每个月能赚到3000 元,这在当地是个不错的收入。王群英的妈妈也在茶厂工作,爸爸则经营小茶叶店。至于今年9 岁的儿子将来会干什么,她说:“随他喜欢吧”。平常她在家中也喝茶,“都是普通茶叶”,她说,“好多是厂里发的”—估计不会是“论道至尊”。

富溪茶农富溪茶农

  富溪茶农

  王连升是黄山富溪乡的农民,那里是黄山毛峰的主产区。他有多少亩茶园,他自己也不清楚。倒不是因为多,而是从未算过。反正一年到头,他自家的茶园能给他赚来一万来块钱。他说:“我们就靠这一季。”

  今年的这一季,从3 月29 日清晨5 点开始。老王一大家子,在茶园从清晨采到傍晚。午饭是老婆回家煮好带上来的。他只求别下雨,雨天的茶是采不得的,带了露水,就变了味,也卖不出去。这一季 要持续到5月,茶树的叶子越来越大,到最后,收购价也越来越低。老王还得管理自己的茶园。先用机器把茶树整齐地剪一次,这样它好再发芽。还得施肥、打农药 (要打三次)。这些事情必须在年底前完成,等开年到了春,农药就不能打了,茶商的收购处是可以看出来的。如果没有保养好,茶树被虫子咬了,这一季就完了。

  我们在富溪乡的公路边碰到老王。他和其他茶农正在排队,每人提一竹筐。快到傍晚,天正在黑去。茶商的收购点却很热闹。开采第一天,老王卖了4 斤8 两青茶,每斤80 元。他拿着收据,递到我面前,“你看,你看,384 元。”他笑嘻嘻地说,“一年就这一季啊。”

茶世家茶世家

  茶世家

  他们一家三代人都在桐木关制茶。

  爷爷李士生 70 岁,他父亲在抗战时期,为躲避战火到了桐木关,他就出生在这里,家就面对着茶园,住的木楼旁边,是他作正山小种用的青楼。他作了一辈子红茶。 儿子、孙子做茶的手艺都是他手把手教的。不过,他作的是正山小种,从没做过金骏眉。李士生不爱喝金骏眉,“喝不惯”。平时在家喝正山小种。家里能作金骏眉 的是孙子李素军。李素军31 岁,作茶也有十几年经验。李素军作金骏眉是跟着金骏眉的创制者梁骏德学的,梁骏德是他的远方亲戚。虽然有经验,他又学了一个星期,只学了些要领,回来自己 又摸索了很久。

  他们生活的古王坑村,没几个能作金骏眉的,这活太精细,要求的技术高。产新茶的一两个月里,李素军在村子里作茶,过了这段日子,就出去销茶。

岩茶制作传承人岩茶制作传承人

  岩茶制作传承人

  他们说,范辉是花师傅的儿子,跟花师傅一样能干。可花师傅又是谁?

  花师傅叫范长生,武夷山地区出了名的制茶师,做茶厂技术厂长几十年。因为他做的岩茶有花香,人称花师傅。岩茶中讲究,要把茶做出水仙花香、兰花香、桂花 香,那茶才是上品。能有这么高手艺的人不多。2006 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师傅是13 位传承人之一。

  范辉现在三十多岁,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开始学制茶。在各种茶种中,岩茶制作工艺最为复杂:采青、萎凋、做青、揉捻、烘培 ...... 无论是手工制茶、机器生产,最后靠的还是制茶人的经验。范辉初中就在学校里学过两年作茶,毕业了去了父亲的厂接着学。整整一年。现在他讲,那是出好茶最关 键的一步,完全凭借经验。现在他做厂长,厂里茶叶的萎凋也还是他把关的。

  做岩茶要连续忙十几个小时,花师傅年岁大了,自己不再作茶。范辉做出自己得意的好茶,会让父亲品评。初中跟范辉一起学茶的有60 多个人,除他之外,只有一个在做茶。做茶太辛苦,能坚持下来的太少,做传承人总是艰辛。

喝茶渣的品茶师喝茶渣的品茶师

  喝茶渣的品茶师

  汪忠正不是一般的品茶师。茶农想卖茶给公司,过的第一关就是汪忠正。

  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有3 个高级品茶师,汪忠正是老资格了。他66 岁,平日老端着一个大玻璃缸子,里面泡着龙井筛出来的下脚料,他说这些茶渣,虽然不好看,但口感和香味,不比几千块的差。每年的4 月,每天上午8 点到11 点,他就喝着茶渣,坐在公司收购处的里屋,等着自己的徒弟把茶农的毛茶端进来。10个一组,一溜搁桌子上。他看一眼,闻一下,就知道这是不是自己村里的 茶。他说,其他村也有好龙井。他不问产地,只看质量。他说这茶3000 元一斤,茶农就高兴地拿着收据回家。要是说700 元一斤,你要么认了,要么干脆就拿到别家去卖。

  汪忠正15 岁开始炒茶,一辈子都在和龙井打交道。在龙井村,他是出了名的拼配大师。比如同样收上来的茶,经过他手中一分级,一拼配,硬是比其他人配出来的龙井,要多 卖一些钱。他在这公司已干了26 年,收过的徒弟也出山了。如今他又收了个女徒弟。人品好、脑子灵光就行。

  品茶师这一行,不靠天赋,靠的是实践和经验。

愤怒的查师傅愤怒的查师傅

  愤怒的查师傅

  按理说,查师傅的日子过得不错。与许多当地农户一样,他家在顾渚山脚下开个农家乐做游客生意,起了个名字叫“侬好”,收入不低。每年清明节前后,他还要 与其他17 户茶农一起上山采茶—当然,靠自家人是不够的,查师傅要再雇10 个人,采上20 天,平均一年能收获新茶鲜叶200 斤。

  今天是清明,过了今日茶价立刻下跌,因而查师傅起得很早,择满一篓嫩芽才正午时节,查师傅下山了,他要送鲜叶到茶厂去加工,“然后就直接卖给他们”。他 采的茶除了卖给茶厂,还要留一部分给自家的农家乐用,还有就是卖给来山里买茶的老客户。“只有他们认茶!哼!”谈起紫笋,查师傅的愤怒吓了我们一跳:“ 紫笋只有野生的才正宗!其他都是冒牌的!”

  —“我们也想自己炒,但没有机器炒得好看,就不好卖!正宗的都不好卖!没有 人管,农业局都不管!”—“ 宣传有什么用,贾庆林也来过,做广告没用!”在查师傅的“侬好”我们喝到了野生的紫笋茶,他让我们看茶叶,“长得包起来像笋的样子,所以叫紫笋”。喝完一 杯我们道别,走到门口又被他拉了回来:“会喝紫笋的都知道,第二泡味更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