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新规加剧银行资金压力 资产证券化能否化解再融资依赖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0 01:36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曹 蓓
商业银行“缺钱”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
近期又有消息称,央行拟扩大存款准备金的基数,商业银行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保函保证金存款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等三类保证金存款,将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银行资金面短期看紧。与此同时,几家银行再融资方案获准,令市场“头疼”的银行再融资转战香港。资金紧张、筹集资本,银行的“再融资依赖症”似乎愈发严重。
对此,监管层似乎开始准备“解药”。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近日表示,目前银监会已经对“开展有条件、有限制、有前提的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以缓解银行的资本压力现状,并且已经会同人民银行向国务院进行了汇报。
存准新规令银行资金承压
据悉,商业银行补缴准备金采取分类、分期和按比例的方式进行。其中四大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分三期缴存,从9月5日起,按月缴存,比例为20%、40%和40%。其他银行则从9月15日起,分六期缴存,前四期均为15%,后两期为20%。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的保证金总额为44415亿元,按21%的准备金率计,未来6个月冻结资金为9327亿元。其中大型银行的保证金总额为16073亿元,按21.5%的存款准备金率计,冻结资金为3456亿元。按余额计,其他存款机构的保证金总额为5538亿元,冻结资金为1425亿元。
中小型银行的保证金比大型银行要多,其冻结资金规模也比大型银行要多。但中小型银行的资金一直都比大型银行要紧,此举将对中小型银行的营运造成较大冲击。
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也认为,此次缴存新规对中小银行的压力更大,其一,中小银行吸收存款难度本身就很大,存贷比持续处于高位,其放贷能力将进一步被削弱;其二,中小银行的资金将更为紧张,其流动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新规确实对银行资金有一定影响,虽然短期来看季末节前资金会有些紧张,但是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进行灵活调控,再加上在六个月分期缴,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讲,影响不是很大”,民族证券分析师张景对记者表示。
银行再融资此起彼伏
除了资金面的告急以外,银行“缺钱病”的另一个病症——再融资,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且目的地都在向香港转移。
就在近期,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再融资方案纷纷取得进展。据民生银行此前公布的再融资方案,该行计划募集资金约290亿元,其中A股市场发行可转债不超过200亿元;同时在香港市场向境外投资者发行总量不超过16.5亿股H股,预计融资规模约为90亿元。招行以每10股不超过2.2股基准进行的A+H股配股计划,募集不超过350亿元资金,
此前,中信银行在201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上半年已完成配股融资,下半年暂无融资计划,明年拟赴港发债300亿元。在今年年初,交通银行和中行相继发出赴港发债的计划。2月23日,交通银行股东大会通过了2012年底前赴香港发行不超过2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的议案。
虽然多家上市银行表示,未来的一到两年内不会进行股权融资,但是次级债的方式却被大家青睐。
广发银行9月1日公告,定于9月6日起发行2011年第二期次级债券。江苏银行也于近日表示,9月7日起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5年期的30亿元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本。票面年利率的申购区间为6.20%-6.90%。
8月29日晚间,宁波银行公布董事会决议公告,拟发行不超过30亿元的次级债券。筹集资金用于补充附属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增强营运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支持业务持续稳定发展。
四大行之一的建设银行,也在2011年中期业绩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将在年内择机发行800亿元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本。另外,此前,工行、中行、农行已经在上半年完成了次级债的发放,并纷纷表示未来两年不再融资,但几家的管理层几乎都有条件,即是在监管政策不变的前提下。
资产证券化或成“解药”
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指出,近些年商业银行不断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高资本消耗的业务发展模式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资本压力较大。从当前的融资外部来源看,资本市场的补给是有限的,且资金面偏紧,可用于融资的资金也有限。同时,按照“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通过发行次级债的补充资本方式受到严格制约。今后一段时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将由过去主要依靠外部融资转向内部开源节流。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16家银行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08万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高达0.83亿元。半年报显示,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净息差分别为2.6% 、2.79%、2.11%、2.66%,民生银行高达3.00%。
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1.4万亿元,上半年累计新增4.17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6.9%。
此前,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曾呼吁:“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事关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减缓银行核心资本压力,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当前推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刘士余认为,资产证券化是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稳定、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础性产品,既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也能满足比例调整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如果能有2.5万亿人民币,或者3万亿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减缓银行核心资本的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指出,在目前的金融体制及银行体系下,银行的融资需求还将继续,仅靠提高资本充足率来对银行进行风险监管是在“堵”,而只“堵”不“疏”只会积累风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要通过一些渠道使银行资本流动起来,同时也使风险流动起来。其中最有效的渠道就是使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他认为,为了防止商业银行未来对资本市场无穷无尽的需求,需要在堤坝的底下开放一个闸口,将水放出去,使资本流动起来。这个闸口就是使资产证券化,把商业银行比较优良的资产做证券化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