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整体上市或重新提速 航天军工企业渐现投资良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3 02:16 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编者按:大盘已经跌近2100点。不论是从绝对点数看还是从整体估值看,未来A股下跌空间应小于上涨空间,做空风险大于做多风险。在市场底部,大股东多数倾向于逢低注入资产,以换取更多低价股票。近期整体上市概念板块应声而起从侧面说明,市场活跃度开始升温。国资委主任王勇近日公开表示,2012年要继续推动具备条件的央企加快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为此,我们在本期重点考察军工板块未来投资机会。因为军工类企业证券化率较低,未来该板块在整体上市方面的可挖掘空间最大。不过,毋庸讳言,军工板块虽经深幅调整,但整体估值仍相对较高,因此,其投资机会更多与个股的资产整合动作相关。

  整合显效果 中国重工(601989)还将吸纳大股东军工资产

  在将定向增发改为可转债之后,中国重工的再融资正在走程序,据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预计明年一季度能完成可转债的发行,将武船重工等7家公司纳入上市公司旗下。东方证券认为,中国船舶(600150)重工集团核心舰艇研制及配套部件业务通过收购进入,上市公司军品业务实力将进一步增强。

  资料显示,公司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2010 年总资产达3181 亿元,是我国最大的造修船集团。

  早就被指定为集团整体上市平台的中国重工,今年2月刚完成第一次重大资产重组,向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发行股份,购买大船重工、渤船重工、青岛北船重工和山船重工等4家公司股权。大股东当时承诺在三年内将剩余18 家公司全部注入上市公司。今年4月公司抛出新的定增融资方案,计划收购武船重工、河柴重工、平阳重工、中南装备、江峡船机、衡山机械及民船设计中心等7家公司股权。

  一家券商研究员向记者表示,从推动收购工作的力度来看,公司战略意图十分明显,即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体平台的打造。已经完成的第一阶段重组主要是注入民船造修资产,除了核心军船业务外,集团80%左右的造修船业务均进入了上市公司。第二次资产注入,潜艇资产、海上钻井平台资产和柴油机资产将进入上市公司。据他预测,除了完成已披露7家公司股权的收购,2012年年底公司就可能启动第三次重组工作,将剩余13家公司股权注入。

  “未来注入的资产,将会是越来越偏向军工。”一位券商行业研究员向记者介绍。根据公司“十二五”规划,公司军工和海洋工程业务占收入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2.5%提升到18%。华泰证券(601688)研报也认为,虽然包含军工的资产在注入上市公司的时候实行了军民线分离,但军舰制造产业链大部分价值会置入上市公司,以驱逐舰、护卫舰为例,一艘军舰的价值量约有60%-70%在上市公司中。

  持续的资产注入已经为公司带来“收购红利”。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4.85亿元,同比增长227.56%;实现净利润33.04亿元,同比增长314.55%;每股收益0.36元(除权前)。比较之下,中国重工去年全年的净利润只有15.99亿元,每股收益0.24元(除权前)。正在进行的第二次资产注入,由于没有扩大股本,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每股盈利能力。

  “与大多数军工股相比,公司有较强的业绩保障。”上述行业研究员向记者表示,作为海军装备龙头企业,在综合国力提升和南海油气开采需求的背景下,中国重工值得关注。公司近期发布的公告显示,1-9月公司实现新增订单409.7亿元,其中船舶制造及舰船配套(含军品)板块新增订单97.3亿元,船舶订单已排产至2014年。

  产品新型号获认可 高德红外(002414)军品再添“生力军”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集光、机、电、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四位一体的红外热像仪生产厂商,高德红外本月中旬的一纸军方产品鉴定公告再度激发了外界对其经营发展的想象空间。

  据高德红外披露,公司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批准某型号系统通过设计鉴定》的批复,公司某型号政府装备类系统产品已顺利通过设计鉴定评审,完成了科研任务,即将在2012年转入批量生产。该消息甫一披露,公司股价随即迎来大幅上涨,短短四个交易日劲升20%,投资者对该产品盈利前景的看好由此可见一斑。

  “公司红外热成像仪产品分为多种型号,本次通过设计鉴定表明公司又有一新产品获得了军方认可,进而增加了新的盈利增长点。”高德红外相关人士表示,公司目前确为该系统唯一一家定型单位,但该产品未来转入批量生产后究竟会对公司业绩带来多大影响,则取决于军方未来的采购计划,相关收入也因此存在不均衡性。

  与高德红外的“出言谨慎”相比,券商分析机构对该系统产品的获批则给予了“高度评价”。据了解,高德红外该型号系统在欧美等国家三、四代战机上已经成为标准配置,我国由于综合光电系统技术的落后,一直未能实现列装,而高德红外凭借领先的红外技术经过多年研制最终令该系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终获军方认可。基于此,中投证券认为,高德红外作为该系统唯一一家定型的单位,未来几年将独享中国三代和三代半战机的市场。据其研究报告预测,该系统国内市场空间颇大。

  高德红外去年营业总收入为3.77亿元,实现净利润1.4亿元。在上述系统产品通过设计鉴定时,公司表示该项目“预计对以后年度经营业绩将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不过,对于券商的上述预估,公司相关人士则未予置评。

  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相比,高德红外凭借着多年研究和技术积累在整体研发实力、产品性能、经营状况方面都具有相当程度的竞争优势,已成为国内红外热像仪供应商之龙头;不仅如此,凭借高性价比优势产品的不断推出,公司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记者注意到,高德红外2007年、2008年营收主要以外销为主,但从2009年起,随着高端非测温类红外热像仪系统产品获取国内订单,内销遂成为其营收主力,并逐渐侧重于军品领域。而在分析人士看来,公司在军品领域强大的接单能力将是其未来经营发展的最大看点。

  光大证券(601788)此前发布研报指出,高德红外已是国内最主要的军用红外热像仪供应商,参与了若干款军用红外成像及红外制导装备的研发与装备。而在复杂的成像、定位及制导系统中,公司参与了光电一体化系统的建设与系统集成,是红外热像仪制造企业中最有能力与实力从设备制造商向方案提供商转型的企业。由于红外技术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公司在该行业的特殊地位注定将在红外行业的大发展中受益颇丰。

  主营业务增长强劲 航空动力(600893)未来重组仍可期

  2008年,原本主营业务为农产品(000061)深加工的S吉生化被航空动力借壳,变身为主营航空发动机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航空动力在发动机业务和外贸转包生产领域里保持了持续增长。除此之外,航空动力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航工业”)旗下的航空发动机相关业务的境内唯一上市平台,后续仍然存在资产注入的可能。

  航空动力之前披露的2011年三季报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保持稳健增长,毛利率有所回升。2011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89 亿元,同比增长约26%,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81 亿元,同比增长约30%。 据了解,航空动力的主营收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航空发动机、外贸转包生产、非航空产品及贸易,分别占到了营业收入比重约54%,24%,18%。不过,在利润贡献方面主要是航空发动机和外贸转包生产,分别占到公司净利润比重达到了约64%和26%。

  在发动机方面,方正证券(601901)研究员指出,公司作为秦岭发动机总装厂,以及太行发动机35%价值部件提供商,该项收入预计将会稳步增长,并在国际环境变化莫测的大背景下存在超预期增长可能性。在外贸转包生产方面,航空动力在今年9月23日公告了公司与德国 MTU 公司签订超过1.5亿美元的长期采购协议,协议采购期为10年。国联证券研究员赵心指出,航空发动机产业链将继续快速向中国转移,并且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公司的外贸转包业务规模很小,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除了主营业务,航空动力另外一个看点就是其未来的资产注入。此前,公司拟定向增发1.66亿股,购买中航工业集团、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的与航空发动机业务有关的资产,即中国南方航空(600029)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的100%股权、深圳三叶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80%股权及西航集团拟注入资产和负债。但是,航空动力由于迟迟等不到批文,无奈中止重组。

  对此,一位大型券商研究员表示,其实航空动力作为中航工业发动机相关业务境内唯一上市平台,这些资产注入是迟早的事情。

  其实,在全球来看,航空发动机产业是高度垄断的行业。比如,美国的航空发动机企业只有GE和普惠两家公司,英国的航空发动机企业只有罗罗公司,俄罗斯的两大航空发动机企业为礼炮航空发动机联合体和留里卡-土星航空发动机联合体。东方证券研究报告认为,航空发动机行业属于国家战略行业,其高度垄断,有利于资源的集中利用,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开发。

  还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上述研究员指出,在上述的资产注入完成之后,航空动力未来或许还有一个看点,就是中航工业旗下的另外一个发动机业务,即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沈阳黎明是中国第一家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目前主要产品:“太行”、“昆仑”航空发动机,系列燃气轮机和航空转包产品等。有券商指出,沈阳黎明作为三代机“太行”发动机整机的生产商,2010年销售收入实现过百亿,预计净利润超过3亿元。

  主打航天军工智能控制 航天科技(000901)有望再获大股东注资

  虽然去年已经实施了一次资产重组,但背景雄厚的航天科技在资产整合方面依然值得投资者关注。记者查询此前公告发现,航天科技第一大股东飞航院(航天三院)此前曾承诺在2011 年年底左右启动相应军品外的资产注入工作。目前已时近年末,再次启动资产注入的时间窗口已越来越近。

  2010年公司向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航天三院)定增收购了惯性公司94%、时空公司87%和机电公司100%股权,主营业务因此扩大两倍。其中惯性公司主营包括定位定向仪器的设计和制造、高精度转换电路及测试设备制造、精密机械制造及加工、球栅数控数显技术支持及服务等。资产重组的完成,标志着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展定位逐步清晰:以市场为导向,以航天军工飞航、制导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智能控制核心业务与相关经营资源的整合,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打造智能控制核心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覆盖市场对控制技术及配套产品高低端、多层次需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盈利能力。

  在上述定位基础上,航天科技有望陆续获得大股东航天三院的资产注入。

  航天三院作为公司的直接第一大股东曾明确承诺,对于符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有较高获利能力的军品外资产,航天三院将于2011 年底有望启动相应军品外的资产注入工作。但这个军品外资产到底会是什么,何时启动?公司对此秘而不宣。不过公司半年报表示,航天三院将会严格履行承诺。目前这个时点已经近在咫尺,值得投资者高度关注。

  据长城证券此前研报,航天三院民品包括液位仪和自动化设备等,旗下包括一个总体部、十个专业科研所、两个总装厂和部分保障类单位,总资产超过200亿元。三院提出了三步走的资产注入战略,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再次注入成熟的非军品的军品结合产品,根据现有资产预测,再次整合最有可能注入的是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主营为导航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与生产。另外,三院已经定下以本公司为平台逐步注入所有非限制军品的战略方针,其他资产如果条件成熟,不排除同时提前注入的可能。

  今年11月份,公司曾公告与北京北航资产经营公司等四家单位约定共同出资成立“北京通用航空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司表示,本次投资是公司对通用航空领域的初步尝试,对公司未来业绩将提供一个新的增长机遇,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积累,为公司未来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争取有力的技术基础和政策资源,也是为完整航天产品产业链做个准备。本次投资距离履行承诺时限仅月余之隔,不禁让人对即将注入的资产内容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但昨日公司表示,此次投资只是一次单纯的公司投资行为,与大股东即将启动的资产注入事项并无实质性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航天科技在下半年不断进行团队整合,在之前通过市场化手段高调诚聘两名副总之后,最近又更换了总经理,公开信息显示,新任总经理在公司任职多年,具备丰富的航天产品企业管理运营经验,此次再次被启任总经理,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大股东把航天科技打造成航天军工产品平台的诚意,也是为按时限履行承诺做组织上的准备。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