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鞍重股份IPO存疑:原材料损耗逾50%远超行业标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9 14:29 来源: 投资快报

  鞍重股份(002667)将于3月21日实施网上、网下申购,公司计划发行1700万股,并将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纵观公司的招股意向书,字里行间疑点重重。本报在前文“鞍重股份上市疑点重重(之一)”中提到,公司上市保荐人和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公司应收账款方面存在问题。今天《投资快报》记者再对其存货的问题进行剖析。

  原材料损耗超过50%,会计疏忽还是另有隐情?

  鞍重股份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的历年产销量以“吨”作为计量单位。但是,我们将公司历年的原材料采购吨数和成品生产吨数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其中存在很大的差额。根据其提供的原材料采购明细表,2009-2011年三年公司所采购的大宗原材料(板材、型材、铸件和锻件)的重量分别为12,912、17,142 和18,217吨,而公司三年的产品产量却只有6,683、8,929和9,385吨。历年的产量均不到采购原材料量的一半。而如果我们将其他原材料(如电机、轴承和筛板等等)一并统计的话,则公司产量和原材料采购量的差额将进一步扩大。简单来说,生产1吨的产品,公司将至少需要消耗2吨以上的原材料。这部分原材料真的是被消耗了吗?还是另有去处?

  《投资快报》记者向一位行业资深从业人士请教了这个问题。资深人士称,所有的制造业生产都会产生一定的原材料损耗率。但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不一,很难用统一标准进行衡量。而且原材料的采购和实际使用存在时间差异,因此当年采购的原材料并不一定就全部用来生产成品,有可能当年没用完的原材料以存货的形式留存到下一年使用。不过,单纯从鞍重股份招股书提供的数据来看,公司的原材料损耗率明显过大。即便是以最保守的方式,以2009年采购的原材料(12,912吨)来计算2011年的成品生产(9,385吨),其预计的原材料损耗率也超过了30%以上,这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该人士还提供了一份当地海关所执行的《加工贸易单耗标准》,里面列举的行业原材料损耗率标准大致都在10%以下。

  常理可知,采购的原材料和最终成品之间的质量差异必然不会相差太远。但为何公司的原材料采购和成品生产存在如此大的差异?究竟是会计数字出现了重大误差,还是公司实际上将采购的原材料用作他途?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会对公司的会计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产生重大的挑战!

  存货增长远超成本,以销定产如何体现?

  根据鞍重股份的招股说明书,公司2009-2011年的年末存货余额分别为3,632万元、5,781万元和9,319万元,按年增长率分别为59%和61%。而主营业务成本的年增长率则只有22%和20%。从存货周转率可以看到,公司2009-2011年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2.60、2.38和1.77。显然公司的存货余额增长大大超过其业务增长速度,显示其在不断“囤货”。

  鞍重股份的主要业务是机械生产和销售。要知道,机械产品与白酒不一样,机械的长期堆积是会生锈和毁坏的,因此“囤货”本身就是一个不合常理的行为。特别是公司还在招股书中提出“以销定产”的管理政策,其存货的增长是否反映了手上未来订单充足?然而,鞍重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上显示的年末未执行合同金额,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显然,公司并未严格执行其“以销定产”的管理政策。

  作为一个合理推断,我们认为鞍重股份的“囤货”行为可能是对未来的业务增长过于乐观, 以及为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而作出的一种自然反应。因为公司的招股书显示,2009-2011年公司的收入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9%和24%。然而,这种收入增长会否延续?

  根据鞍重股份的招股说明书,其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煤炭、钢铁、矿山、筑路等行业。公司目前约60%销售收入来源于煤炭领域。煤炭行业的波动将对公司振动筛销量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作为基础行业,煤炭、钢铁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将2012年GDP预期增长目标调低为7.5%。这是否意味着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也要相应的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鞍重股份在年末囤积了大量未使用的原材料,也许是为了应对钢材采购平均价格逐年上升的趋势。2009-2011年,公司的钢材采购均价分别为3,428.57元/吨、3,835.81元/吨和4,450.10元/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应对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根据其招股书资料(见附表3),公司在2011年末的原材料余额中,有2874万元的原材料需要等待后续订单消化,同比大幅上升122%。只不过钢材价格可涨可跌,前段时间热炒的“武钢养猪”事件,已经表明目前钢材企业由于供过于求而普遍陷入了经营困境。为了降低库存,不排除后期钢材价格会进一步下跌。而一旦钢材价格逆转,这部分存货会对公司的毛利产生不良影响。

  发自《投资快报》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