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部分上市公司热衷玩钱 大肆购买理财产品变相放高利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2 09:27 来源: 大众证券报

  正当众多中小企业遭遇融资困难时,有部分上市公司却因为手上钱太多或收益诱惑而开始“玩钱”,热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和通过委托贷款对外放贷,并以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来粉饰业绩,个别公司的利息收入甚至占到净利润的六成以上。

  大肆购买理财产品

  双汇发展、皖新传媒、华映科技在周五同时发布“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双汇发展独资子公司南宁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拟使用不超过4亿元购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4.7%。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双汇发展同时披露的中报显示,上半年仅实现净利润7597.95万元。即使预告前三季度净利润2.5-3亿元,也不够用来买理财产品。

  而皖新传媒过去12个月内连续5次购买各类理财产品,俨然成为“理财产品专业户”。其中包括购买1亿元九江银行“久赢理财-卓越1号”、1.2亿元交通银行“蕴通财富·稳得利”、0.6亿元中信银行对公信托理财产品,以及两次分别购买3000万元、6000万元的国元信托理财计划。理财产品总计耗资3.7亿元,而皖新传媒一季度净利润仅1.15亿元。

  统计显示,8月份以来共有多达11家公司购买了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8月16日,东阿阿胶公告称,曾分三次使用9亿元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精华制药公告称,共用5000万元自有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8月11日,士兰微公告称,过去12个月内11次累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22014.05万元。8月2日,漫步者公告称,使用3亿元自有闲置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

  记者以“理财产品”为关键词搜索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发现,今年以来共有58家公司发布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最早的中卫国脉今年1月15日公告称,用3.05亿元购买工商银行“工银理财共赢3号”理财产品,6月27日到期。而到了7月6日中卫国脉再次公告称,又用3亿元购买工商银行“工银理财共赢3号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12月28日到期;以及用3亿元购买浦发银行“利多多保本保收益型”理财产品,12月28日到期。

  此外,有数家新上市的公司也加入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大军。如今年2月1日上市的汉得信息7月18日公告称,拟使用7000万元购买短期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还有海格通信、兆驰股份、珠江啤酒、二六三、际华集团、高新兴等动用大量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使人不得不怀疑其挪用募集或超募资金的可能性。

  变相放“高利贷”

  如果上市公司热衷理财产品还能说是为闲余资金保值增值,那么对外放贷就是直奔着赚取高利息收入而去的。记者以“委托贷款”为关键词搜索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发现,8月份两市共有6家公司发布委托贷款公告。如天龙光电委托浦发银行贷款1000万元给控股子公司新乡数控,用于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天威保变委托工商银行保定分行向控股子公司天威薄膜贷款1.7亿元。

  进一步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共有107份有关“委托贷款”的公告,涉及52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60亿元。香溢融通光今年上半年就先后6次对控股子公司或对外提供委托贷款。如6月7日公告称,向控股子公司南通麦之香5500万元委托贷款,年利率21.6%;2月21日公告称,向无关联的立元集团有限公司提供5500万元委托贷款,年利率18%。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向有关联的控股子公司,还是向无关联的其他企业提供贷款,贷款利率都高得惊人。香溢融通向子公司南通麦之香提供的一年期5500万元贷款,利息就高达1188万元。此外,粤电力A6月底公告称,向粤江公司提供2亿元委托贷款,贷款利率按照央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上浮5%执行。

  虽然目前统计显示多数委托贷款是向控股子公司等关联企业提供,但上市公司向无关联企业提供贷款的也不在少数。如东方通信向天盈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提供10200万元贷款;武汉健民向汉口饭店提供15000万元贷款;ST能山向莱芜热电有限公司提供18000万元贷款;如意集团向浙江新景进出口有限公司提供2500万元贷款。这些贷款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利率非常高,如武汉健民向汉口饭店的贷款利率高达20%。

  由于对外贷款利率动辄高达20%,“有钱”的上市公司放贷欲望自然强烈,但也可能存在贷款不能如期收回的风险。如ST波导5月20日公告称,向青海中金提供9000万元贷款已经过了2011年5月4日还款期,但青海中金至今未履行到期还款义务。可是这依然不能阻止ST波导继续放贷的冲动,再向淮安弘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放贷5000万元,年利率为18%。

  利息收入粉饰业绩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有的上市公司似乎已经把放高利贷当做主业来做。香溢融通一笔年利率高达21.6%的委托贷款也确实吸引人,即使做主业,也未必能有这么高的收益。而ST波导——这家曾经生产“手机中的战斗机”的企业,当年正是倚仗高利贷生意才成功扭亏,从此“沉迷”这种发财“游戏”不能自拔,即使贷款不能如期收回,也是乐此不疲。

  当然,目前银根紧缩,中小企业、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高利率诱惑滋生出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放“高利贷”的土壤。据悉,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在如此紧缩的环境下拿出闲置资金来发放委托贷款,除了背靠资本市场外,能够从银行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也是其资金充足的重要原因。

  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那些上半年净利润只有7000万元的公司,哪来的4亿元去买理财产品?一些自身难保、挣扎在退市边缘的ST股,为什么还有闲钱放贷款?对此,深圳某股份制银行信贷审批部人士称,事实上有一部分上市公司从银行拿到相对较低利率的贷款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发放委托贷款,从中赚取收益。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中报来看,一些公司的利息收益还确实不菲。截至8月19日,两市披露中报的公司中,除去银行股,今年上半年共有11家公司有利息收入,其中4家公司有利息支出。最多的格力电器上半年利息收入17753.95万元,支出2935.56万元,利息净收益14818.39万元。中国西电上半年利息收入7093.93万元,利息支出330.38万元,利息净收益6763.55万元。还有怡亚通、通程控股等7家公司上半年有利息收入,但没有利息支出。

  “主业不够,放高利贷来凑。”利息收入正成为一些主业低迷的上市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这一怪现象在目前完成披露的上市公告中已有所体现。如武汉健民半年报显示,公司对外委托贷款取得1304.41万元的收益,而同期净利润仅为3619.62万元。再如ST波导一季度的净利润为1896.96万元,其中利息收入为1216.06万元,占比超过六成。

  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本来就承担了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变化的风险,而今大量的委托贷款无疑又让投资者再承担一份风险。所以,到底是公司主业推动利润增长,还是“旁门左道”粉饰财报,这种“业绩泡沫”需要投资者保持警惕。

  记者  李宇欣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