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创业板28家元老大多沦陷 75%公司让投资者亏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2 09:01 来源: 北京商报
创业板28家元老大多沦陷75%公司让投资者亏损

  商报记者 马元月 况玉清 孙哲 潘敏/文 焦剑/漫画

  2009年9月18日,特锐德等首批创业板企业成功过会,随后28家企业作为创业板的首批“元老”,很快便正式亮相创业板,标志着中国创业板开闸。如今,创业板企业已经快速扩容达到了264家。在创业板推出两年之际,当年的28位“元老”们境遇如何——

  高成长光环褪色

  创业板28位元老,在上市之初,它们就代表着中国创业板的形象,也事关创业板的成败,被监管层和投资者寄予了厚望。然而上市两年过后,这些企业的成长性到底表现如何呢?从最新财务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创业板企业的高成长光环已经大幅褪色。

  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5.26亿元,同比增长52.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7亿元,同比增长35.5%。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幅度为22.3%。

  尽管创业板28家公司的这一数据相对于A股上市公司整体水平还差强人意,但实际上,作为创业板精挑细选的“元老级”招牌企业来讲,这一增长速度显然不能令投资者感到满意。“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在上市之初,被普遍认为是资质最好的企业,因此投资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它们业绩增长的速度和稳定性要高于创业板的整体水平。”有分析人士如是说。

  而且,如果把企业样本数量从28家企业扩展到整个创业板,这一数据就无疑会变得非常难看了。据中报披露,截至日前已经挂牌的25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共取得净利润91.90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数据则为73.91亿元,创业板公司上半年的业绩增速也只有24.34%,与沪深两市平均水平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此外,258家创业板企业中,业绩下滑的企业就占到了62家之多,其中业绩缩水超过三成的达到26家。在上半年业绩表现突出的创业板企业中,也只有16家企业的增速幅度超过100%,占比不到创业板公司的一成。对此,投资者纷纷表示,一向习惯自己给自己贴上高成长性标签的创业板企业,如今交上这样的一份中报业绩答卷,显然令人大失所望。从数据硬性对比不难看出,创业板的成长性仅仅跟主板成熟企业相当。

  此外,尽管28位元老达到了平均35.5%的业绩增幅,但还有不少企业甚至未达到沪深两市的平均水平,甚至更有的企业利润不升反降。据统计,业绩增速未达22.3%平均水平的企业共有8家,其中业绩出现下滑的有4家。

  据悉,从中报披露的结果来看,新宁物流今年中期业绩大幅下滑超过七成,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只有区区198万元,业绩下滑幅度达到了74.69%,公司险些陷入亏损的泥潭;中元华电今年上半年净利润1732万元,较去年同期下滑了15.90%;北陆药业今年上半年业绩同样也出现了下滑,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利润1958万元,较去年同期下滑了13.36%;宝德股份上半年利润也只有区区264.69万元,较去年同期下滑了12.64%。

  此外,除了上面提到的4家业绩下滑的公司外,还有另外4家公司的业绩增长幅度低于22.3%的平均水平,它们分别是:南风股份、安科生物、硅宝科技和华星创业。这也意味着,28家创业板元老企业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业绩增长幅度未达到沪深两市的平均水平;其他企业中,也只有莱美药业和华谊兄弟两家公司的中报业绩实现了同比倍增。

  75%公司让投资者亏损

  自创业板面世以来,其二级市场上的投资价值就一直被众多投资者质疑。同花顺统计显示,按照上市首日收盘价至今统计创业板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股价涨跌幅,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中,就有21家收益为负值,亏损比例为75%。

  据悉,在这些股价发生下跌的21家公司中,其中跌幅最大的是金亚科技,上市首日至今下跌51.12%;而在仅有7家上涨的公司中,上涨最多的要数机器人,上市首日收盘至今上涨约61%。

  按照2010年6月1日创业板指数创立至今计算,期间创业板指数已下跌11.27%,为所有指数中同期表现最差。

  为什么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如此之差呢?有观点认为,尽管一些创业板公司的质地不错,且具备一定的成长性,但其发行价过高的现实导致其股票一上市就透支了其未来数年的盈利能力。拿创业板与中小板比较发现,创业板股票的平均首发市盈率(摊薄)高达70倍,而在中小板上市的前100家企业平均首发市盈率仅为21.15倍,如果按照证监会对创业板上市企业年均30%的营业收入增长要求估算,其市净率高达2.5倍。也就是说,创业板企业的高成长性在上市之初就已经透支殆尽。创业板指数必然需要经历消化高估值发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长短则更多依赖于公司自身的增长,不同公司的分化也将逐渐加剧。而这些也成为创业板在二级市场上表现总体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

  在二级市场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亏损如此严重,那么如果投资者靠分红是否能够得到足额的回报呢?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

  同花顺数据显示,创业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在2010年度到2011年度分红总额为8.6亿元。其中乐普医疗分红最多约为2亿元。如果用总分红8.6亿元除以上市首日总市值1399.67亿元,得到每股分红比率则仅为6.17%。。而如果同样一笔钱存入银行两年时间,按照每年利率4.4%计算,两年得到8.8%的收益率。这意味着,投资者依靠创业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分红的收益率远远达不到存银行的收益率。而如果计算上二级市场股价的损失,投资者的总资产严重缩水便可想而知。

  不过,尽管二级市场股价表现不怎么样,但其大股东减持和高管套现却是异常活跃,这也令创业板真正成为了“造富板”。

  从去年11月初首批创业板的原始股股东解禁至今,根据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告,累计已有1.15亿股被减持,套现的规模约32亿元。数据显示,有29家创业板被减持,天龙光电、乐普医疗以及银江股份遭减持的规模都在1000万股以上,套现规模也是最多的,都在2亿元以上。其中乐普医疗的高管蒲忠杰3月下旬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500万股,套现约3.7亿元,成为创业板减持套现数额最高的高管。而在创业板第二家过会的南风股份,公司高管限售股2010年11月1日正式解禁,高管邓建伟和刘基照第二天就开始减持,在9个月内套现亦超过亿元。根据深交所数据,从今年年初至今,共有6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遭105名高管减持,共减持162次,减持规模近13亿元。

  在这些减持大户中,有很多创业板公司高管减持完成后,手中仍有大量“待出售”的股票。以乐普医疗为例,BROOK公司在减持过后,仍然持有1.26亿股乐普医疗,占乐普医疗全部流通股本的44.77%。分析人士预计,像乐普医疗这类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的减持还将持续。

  近六成企业募投项目不达标

  一方面是公司业绩表现一般,令创业板高成长性的光环褪色;另一方面,二级市场股价表现不尽如人意,更让投资者感到不解的是,即便是这些公司在当年招股说明书中信誓旦旦地承诺的募投项目,同样难让人接受,近六成企业的募投项目抑或未达进度,抑或中途变更。

  据记者统计,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募投项目未达进度和延期的高达16家,占首批上市公司数量的57%。以探路者为例,该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计划在募集资金到位且达到可实际使用日后的两年内,投入募集资金20041.20万元,共建设79个募投店铺。其中第一年建设49家店铺,使用建设投资7276.3万元。第二年建设30家店铺,使用建设投资7608.7万元。但如今两年过去了,截至今年6月30日,其累计使用募集资金6725.87万元,共完成63家募投店铺建设相关工作,其中50家店铺现正式开业,另外13家店铺仍处于规划设计或装修过程中,募投完成率未到七成。

  业内人士认为,募投项目进展不顺,应该只是个别情况,但如此大面积发生募投项目进展不顺的情况显然不正常。这表明,创业板公司在IPO前期并没有对其募投项目进行严格科学合理的筹划与布局,才造成这种情况,这种态度本身也是对投资者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企业在招股前真对其募投项目进行过认真科学的评估,上述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募投项目进展不顺的同时,创业板超募资金的使用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据悉,首批登陆创业板的28家公司,受益于创业板概念的利好影响,以平均79倍的高市盈率发行,这28家公司实际募资合计超154.784亿元,比原计划多出83.184亿元。近两年来,这部分超额募集的资金多数被运用于归还银行贷款、补充流动资金,还有一些公司用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甚至房地产。实际上,证监会早有规定,创业板公司超募资金只能用于主营业务投资,但这一规定显然早已成为了一纸空文。

  对于超募资金的使用,最“传统”也是最多的使用方法是用于归还银行贷款和补充公司流动资金。首批创业板28家公司,其中九成超募资金被使用于上述途径。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场人士表示: “上市公司最愿意将超募资金补充为流动资金,这样资金便从专用的募资账户转到公司自有账户下,今后再用于做什么,投资者也管不着了。因此,超募资金中的绝大部分都被上市公司用来补血了。”

  除了上述通常的使用途径外,还存在一些其他五花八门的途径。比如,超募资金用于买车、买地盖楼。如南风股份使用包括超募资金在内的资金参与竞买佛山市南海区土地交易中心挂牌的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小塘城区地段,截至今年6月30日,已支付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共计1.12亿元,其中使用募集资金2650万元,使用超募资金8625万元。

  记者手记

  勿让创业板带病狂奔

  正如市场所共识的,创业板28位元老是整个中国创业板的代表,不可否认,它们中确有一些优秀的企业,但这样的企业仍然还是显得太少了。而且更让人警醒的是: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创业板在制度设计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但该板块的扩容却是非常迅速,这就好比让一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狂奔,其风险不言自明。

  创业板与中小板的区别在哪儿呢?创业板企业的退市又将如何实施……两年以来,这样的问题已经被提出过无数次,但遗憾的是,至今仍然没有答案。资深市场人士应健中更是明确表示,除了造富以外,创业板股票与中小板股票并无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从股本而言,中小板最小的只有5000万股,发行股数最少的1000万股,而已经上市的创业板公司的股本和发行数量要远高于此。从企业的经营时间来看,有的已经持续经营了10年,早就过了创业期,这与中小板公司更是没有多大区别。而关于退市制度,尽管专家业界建议不断,但至今两年,创业板企业退市标准仍未出台。

  创业板要做大做强,究竟是让创业板企业做大做强,还是让创业板的数量规模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问题。

  值此两年之际,我们希望,监管层能否让飞奔的创业板放慢一些节奏,认真反思两年来的得与失,找出问题所在和经验所得?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请勿让带病的创业板狂奔。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