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重庆啤酒:13年后的13天一纸公告激起千层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07:39 来源: 证券时报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曲强

  最近13个交易日,重庆啤酒(SH.600132)在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出悬念迭起的年末大戏,13年乙肝疫苗项目进展到了关键时点。投资者心态、舆论走势亦如重庆啤酒的股价般大幅波动。而12月8日公告复牌后,希望变失望,股价已跌停,人们在反思,一批相关机构面临质疑。

  等待揭晓的13天

  重庆啤酒11月23日晚间公告称,公司研发的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将于11月27日召开揭盲工作会议。公司股票将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停牌,在12月5日复牌。公告一出,股价两日飙升18%,盘中83.12元,创出重庆啤酒上市14年来历史最高水平。12月6日、12月7日公司公告由于“因重要信息正在核实中”,再度停牌两天。《21世纪经济报道》期间发文《重庆啤酒百亿市值悬疑:乙肝项目前景仍难料》,认为重庆啤酒的乙肝项目前景存疑,“一旦失败,重庆啤酒将在上百亿市值灰飞烟灭中实现惨痛价值回归。”《信息时报》期间发文《重庆啤酒疫苗概念迷雾重重》,提到“兴业证券29份强烈推荐研报卖力吆喝耐人寻味”;《每日经济新闻》文章《重庆啤酒搭上乙肝疫苗公告利好是馅饼还是陷阱》质疑“公告与停牌存在时间差,是陷阱还是馅饼?”然而《股市动态分析》文章《重庆啤酒3.5亿人口的市场前景》引述专家观点,憧憬复牌后的重庆啤酒,“多家机构预计最终揭盲结果其E抗原转阴率将在40%以上,高剂量组有可能达到50%。如果这一预测成为现实,这将是目前为止治疗慢性乙肝药物疗效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安全的药物。生物医药无疑是宁静深远的蓝海。”

  11月23日至12月7日,面对种种不确定性,舆情报道中猜测与憧憬交织、质疑和寄望并存。重庆啤酒的投资者们度过了不同寻常的13个交易日。

  疫苗研发的13年

  回溯重庆啤酒与乙肝疫苗研发项目的渊源,始于13年前:1998年10月27日,重庆啤酒宣布斥资收购正在进行乙肝疫苗研究的佳辰生物52%股权。2005年6月起,一系列乙肝疫苗项目进展公告让该股获得市场高度关注。乙肝治疗性疫苗行业的巨大市场潜能使重庆啤酒一直处于资本市场聚焦之下。自1998年10月27日宣布收购佳辰生物股权至今,重庆啤酒股价凭借乙肝疫苗预期已累计上涨超过30倍。

  一纸公告激起千层浪

  12月7日晚间,重庆啤酒公告乙肝疫苗临床研究数据:安慰剂组应答率28.2%;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600μg组应答率30.0%;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900μg组应答率29.1%。

  12月7日晚间,证券时报快讯第一时间报道了此消息,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官方微博(http://weibo.com)同时成为该新闻事件在微博平台上的信息源。虽然疫苗相关数据颇为专业,但人们也迅速有了判断,至少看上去比安慰剂似乎强不了多少。当晚,已经有众多业内人士和投资者在微博和博客上写下感慨,而12月8日复牌跌停后,整个市场中有无数人在谈论重庆啤酒。一位投资者写到,“今天在电脑前看着重庆啤酒的盘口,什么事都不想做,思绪万千:什么是主观的,什么是客观的,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我们究竟生存在一个怎样的国度,怎样的社会,像王石那样负责讲诚信的企业家为何那么少?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易方达基金首席投资官陈志民8日中午也在微博上突然发了感慨,“在商业社会,千万不要轻易挑战常识!陷阱太多!”

  对于重庆啤酒乙肝项目进展不符预期,除了失望的感慨,也有扼腕的同情。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傅峙峰写到,“首先,新药研究本来就是高风险高收益,所以不存在忽悠不忽悠,只有自己信不信能做好,它至少是如实披露了糟糕的数据。其次,不存在内幕交易,公司24日已经发布提示性公告说了未来停牌时间。这公告确实不地道,但这是投资者自己解读的问题。”明石基金高峰则写到:“中国资本市场13年来最长的一个梦醒了。但是这一事件的现实意义是创新性突破的风险性和高难度将让中国人更加谨记,天佑中国,天佑中国创新!”

  股民已经编了新段子:“问:83元买了重庆啤酒被套了怎么办?答:马上回家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帮公司搞出疫苗!”

  相关基金券商面临质疑  12月8日,重庆啤酒终于复牌,开盘即遭跌停,亦引发疫苗概念股的集体下挫。而人们亦开始追问,既然创新研发有巨大风险,为何这么多年这么多机构如此热情看好公司股价?一批之前发布乐观研报的券商遭到不少媒体和网友的强烈质疑,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写微博说,“强大的卖方机构没有一个人旗帜鲜明地质疑!”有一些媒体和网友指出,如兴业证券在今年之内就发了多篇强烈推荐的研报,当时的强烈推荐,做了充分的调研吗?为什么会这么乐观?还有多家基金公司,均重仓持有重庆啤酒,他们也面临质疑:其一,拿着持有人的资金买入的时候是否充分考虑了风险?对于即将出现的巨额损失,如何向基金投资人交待?其二,停牌前最后一天的巨量之中,到底是哪些机构先知先觉撤退了?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