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2一季度上市公司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7 07:38 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12年第一季度哪件A股上市公司的舆情事件最热门?大众聚光灯之下,又是哪个上市公司最有效地化解了舆情危机?当前的舆情传播以及上市公司的应对有何特征?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梳理了2012年第一季度300个具有一定热度的上市公司舆情案例。其中万科的“安信地板事件”、汤臣倍健的“螺旋藻超标事件”整体关注度最高。在关注度最高的15个案例中,万科“安信地板事件”、爱尔眼科“激光手术并发症事件”、汤臣倍健“螺旋藻超标事件”的应对最为迅速全面。而长航凤凰“信披质疑”、省广股份“贿赂门”事件中,公司因为反应迟缓、方式单一等原因,舆论评价不佳。

  万科爱尔眼科应对可圈点

  长航凤凰省广股份待提升

  1、万科爱尔眼科多渠道应对高热事件

  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舆情事件,往往是重大突发极有可能广泛传播的事件,迅速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舆情压力。在面对这一类事件的时候,企业的反应速度、多渠道并行的应对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万科部分楼盘所用的安信地板质量被网友质疑之后,万科在当天就通过互联网、媒体向公众发布了正式的声明。万科的态度、应对步骤在舆情还没有进一步扩散的时候已经融入了公众传播渠道,避免了舆情真正高涨的时候,公司处于过于被动的地位。

  与此类似,爱尔眼科、汤臣倍健都是在舆情发生当天回应,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了公司的信息,并通过接受采访、微博(http://weibo.com)访谈等方式进一步与公众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在事件最初并没有完全持否决态度,更多的是展现自身负责任的态度。尤其是微博互动这种形式,对于消减公众的焦虑情绪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2、长航凤凰省广股份回避媒体质疑

  面对涉及公司运营管理的舆情事件,尤其是媒体触及了公司的“痛处”时,一些公司往往心存侥幸,遮遮掩掩。

  从2月7日开始,媒体就关注到了长航凤凰的经营困境,之后公司董事会“大换血”遭到媒体质疑。接下来的一周里,众多媒体连番就长航凤凰的管理层变动、财务状况、信披规范发问,舆情热度不断提升。直至2月16日公司董秘才对部分问题做出回应,但有限的信息并没能抚平市场中的焦虑与疑问。在公众舆论的持续关注下,2月23日公司总经理才再次回应表示整改,同时表示将更加关注舆情。

  省广股份在面对负面质疑时也抱有侥幸心理。公司2月份遭到竞争对手的质疑,媒体报道其在武汉参与地铁广告招投标时有违规嫌疑。虽然公司也做出了临时停牌、发布澄清公告的举动,但是一直表示并没有违规操作。事件的热度持续了较长时间,并数次反弹,事件最终的官方调查结果也并没能洗脱公司的嫌疑。

  实际上,上市公司面对舆情的拖延,很可能导致公司以及公司的管理者陷入更加尴尬的处境。公司缺少的是面对自身问题的勇气,同时也缺乏应对问题的技巧。

  化工医药行业舆情高发

  投资者管理层博弈受关注

  就第一季度较为有影响的上市公司舆情事件分布而言,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发现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的舆情关注度最高,事件与投资者、公司高管联系最紧密。

  1、化工、医药、食品舆情关注度高

  爆发大规模舆情危机最多的五个行业分别是化工行业、生物制药、食品饮料、信息技术与电力行业,这些行业合计占到了一季度舆情事件的50%左右。而就舆情事件的地域分布来看,上市公司舆情事件高发的区域依次是广东、湖北、山东、北京以及上海。

  2、与投资者、高管、公众、客户有关的舆情事件最多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第一季度的300个舆情事件中相当一部分是关乎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或者高管的违规行为的,主要涉及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等情况。这一状况反映了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公众公司高管的治理水平与道德高度是市场各方时刻关注的对象,而普通投资者的利益诉求,也正通过互联网得以放大。

  另外关于公众、企业客户的舆情事件也有较高的比例。涉及社区环境、人身安全的话题较为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与传播,比关于投资者或者高管的话题,更容易引爆舆论热点。值得一提的是,某种产品或服务出现问题,往往并不是某一个企业的责任,而是牵扯到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管理与监督,只是上市公司作为公众企业,头顶声誉光环的时候也承载了更多的责任与期待。

  3、以网络为起源和主要载体的事件持续时间短

  互联网毫无疑问已经成为社会舆论话题的一个重要发源地。统计发现,以互联网为源头和主要载体的舆情事件,具有更强的爆发力,但是持续时间也会相对较短。

  第一季度的案例中,万科安信地板事件、中石化客户经理跑路事件等都是因网友爆料而起,而动车采购事件等则主要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这类的舆情事件会在短期内达到一个舆论高峰,除非有特殊的转折点,通常都不会持续较长时间。但是由传统媒体发起的、有众多媒体参与的舆情事件则会缓慢发酵,经历数次的高峰,也通常持续较长时间。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略显被动

  澄清质疑仍需加大传播力度

  1、两成公司舆情应对迟到一周

  在15件最热门舆情事件中,事件发生当天就做出回应的占33%,曝光后1天内响应的也只有20%,还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应对迟缓。类似长航凤凰、南京医药等案例,公司的舆情应对则迟到了一周以上。

  为何长航凤凰对众多媒体监督置若罔闻?为何南京医药在媒体不断追问下才发布补充公告,向投资者道歉?为何中国石化早已知晓客户经理卷款私逃,却要等到媒体报道才愿意公之于众?为何各种安全事故总是先由媒体报道,公司再做出声明、公告?种种产品问题都是在媒体曝光下,公司才自查自纠,那么平常就没有发现过类似问题?

  虽然现有的规则限定了公司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完全做到实时主动披露也是种理想状态,但是上市公司在有问题发生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主动道歉,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总是寄希望于公众忽视或者淡忘呢?

  2、30%公司回应传播力度明显不足

  多数时候公众的质疑仅仅是源自焦虑和不知情,一些上市公司在面对舆情的时候也愿意给出合理的解释。但是我们发现,只有35%的事件中,上市公司的回应在随后几天互联网转载中超过了100条,即大致达到一个全面传播的程度。还有约30%的上市公司由于回应形式过于简单,消息发布之后也没有进一步推广,只有不到10条的链接包含了澄清信息,即仅仅传播到很少的群体。

  公告是最具有法律效力的回应方式,但是目前多数公司的公告内容过于死板,公司也没有主动对回应进行传播优化,使得某些情况之下,公司的声音被众多噪音所淹没。

  3、使用微博作为回应渠道的公司不足三成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认为,上市公司有义务向公众传递全面的信息,也有义务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尽可能的利益相关方。这些方式包括信息披露平台、公众媒体、自身的官网和微博等等。尤其是用户日益增多的微博平台,作为当前信息传递的辅助形式之一,是可以在公司舆情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的。

  然而,实际舆情管理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公司利用了微博。在第一季度的热门事件中,只有20%的公司利用官方微博进行了信息发布。而有近70%的公司因为没有官方微博或出于其他考虑,没有主动通过这一重要平台发声。当然,也有如爱尔眼科这样的企业,积极尝试使用微博访谈的形式,在传递公司信息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关注关联企业的舆情并进行必要的应对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还观察到,其实有一部分舆情事件的主体实际上并非上市公司。例如鞍钢集团下属的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集团下另一子公司,并非上市公司的资产。但是媒体在报道时只提及鞍钢,给上市公司带来了舆情压力。

  类似的上市公司分、子公司,或者关联企业发生舆情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上市公司应该对关联企业的消息保持关注,提升关联企业发生舆情危机时的响应速度,向投资者说明公司受到的影响,以及公司的应对方式。(执笔:李勇 朱琳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