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市公司敛财有道 热衷短期理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8 14:02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红周刊》作者 刘晓旭

  在实体经济每况愈下,股市萎靡不振的境况下,又曝出了不少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短期理财品的信息。上市公司为何如此钟情呢?

  上市公司“热衷”短期理财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均表示,“为了盘活资金,提升使用效率,利用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其中,金地集团动用资金75亿元,威孚高科则声称投资额度不超过15亿元。而海螺水泥则公布了40亿元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情况,称公司不仅收回了本金,而且获得理财净收益合计约1.55亿元,收益率为3.87%,勉强跑赢银行一年期定存。

  从投资方式上来看,上市公司购买的是“限于固定收益型或保本浮动收益型的银行产品”。包括购买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债券回购以及高信用级别的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风险较低,收益比较固定的金融产品。目前银行热销的理财产品中,也是保本型和浮动型产品比较畅销。“短期收益主要是短、平、快。公司在2011年开始将闲置的5亿元资金短期投资,收益基本在7%~8%。今年继续委托8亿元,3亿元用于委托贷款;5亿元用于购买银行产品,目的就是在保证无风险的前提下,获取财务上的收益。”今年追加理财额度的中南传媒证券部人士透露说。为何上市公司如此热衷于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而且去年以来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头呢?

  主营业务遭遇天花板

  宏源证券分析师邓海清分析认为:“目前宏观经济不景气,上市公司利润增速明显下降,投资机会减少。在此环境下,利用现金流购买理财产品来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也算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敛财方式”。从这些公告购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公司来看,要么是IPO上市后募集了一大笔钱,就像穷人一夜暴富,不知道该怎么花,先买点稳妥的银行理财产品;要么是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就拿这次的海螺水泥来说吧,在2011年度,由于水泥产品涨价,公司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86.08%。但水泥行业在经济转型调控下产能过剩,扩建明显非明智之举,所以拿账上的钱来做点理财。类似的还有受压房地产行业的万好万家等。

  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破冰之后,作为表外业务的银行理财这块竞争激烈,使各银行间变相地高息揽储。里昂证券分析师杨艳认为:“每逢季度末,各家银行都有存款任务下发,为了完成任务,就会以高于存款利率做短期理财达到完成存款任务的目的。另外,作为稳健理财的渠道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基本在7%~8%%左右,所以自然赢得上市公司的偏爱”。目前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大多在3%~8%,而上市公司公告的短期理财产品中,收益最高的能达到10.5%。

  对于再融资从严审查

  这也难怪上市公司乐此不疲,金地集团此次动用75亿元向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14家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这75亿元已经占到公司去年营业收入的31%,而且金地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自2010年以来就持续呈现负数,看来进行金融投资的确是比盖房子对公司吸引力更大,如果是这样,当初又何必急着增发来扩大公司在房地产市场的份额呢?海螺水泥也是一样,7月4日董事会会议决议拟发行不超过60亿元的10年期公司债,来补充流动资金和调整债务结构。投资者都知道,发债特别是增发、配股进行再融资成本非常低,甚至为零。

  本来募集而来的钱是被用于生产性经营活动以图换来更高回报率,但上市公司却拿着这些钱来填满自己的钱袋,就正如当初创业板上市后那些超募资金,被上市公司随意改变募投方向,完全背离了股东的利益。去年深圳惠程用非公开增发实施高性能耐热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项目的3.31亿元购买了监管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而圣莱达违规动用募集资金4740万元购买理财产品,该公司以及其财务总监杨志红和总经理崔洪艺被深交所予以通报批评等处分,而深圳惠程也因违规使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其董事长受到深交所通报批评。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道:“目前还没有健全的法律规定来区分上市公司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究竟是募集资金还是自有资金。目前上市公司常见的做法是,用募集资金置换前期投入的自有资金,或借补充流动资金之名,募集资金变身自有资金,之后再投入理财产品。”看来,监管部门真的应该对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及募集资金投向从严审查,对于那些根本无心主业的再融资说不。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