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A股市场存在四大谎言 强制分红并非是利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1 18:03 来源: 北京晚报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履新,带来资本市场新的气象,分红、退市成为当前A股热门话题。但仔细分析当前市场上某些主流观点,我们往往会发现其中充满了诸多谎言:强制分红是A股利好?创业板,投资者成唯一输家?银行业利润占比过大?A股现在就是拐点?……《财道》为您一一详细分析。

  谎言一 强制分红是利好?

  证监会新主席郭树清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直指多年来一直纠结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分红一事,制定并出台了上市公司分红改革新政,要求上市公司完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并从新股上市做起。

  对此,市场一片叫好之声。但是,分红真的那么美好吗?

  一方面,A股股市里常常出现“高送转题材”,例如10送10转10股,对投资者而言,这种炒作毫无价值的资本游戏,其实质仅在于左手倒右手。

  高送转是指较高比例的送股和转股,表面上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多了,实际上不会给投资者也不会给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送股是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一种形式,即利润转增股本,投资者手中的股票虽然多了,但价格除权后,投资者的股票市值并不会发生改变。而转股是指上市公司将公积金(包括盈余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其结果与送股类似,投资者手中股票虽多市值却不变。

  另一方面,现金分红也并不总是对投资者有利。

  老股民周先生表示,现金分红确有必要,但他个人是反对成长性公司现金分红的。

  周先生说,从定性分析来看,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是好事。但从阶段性投资的定量分析来看,现金分红就不一定划算。尤其是企业处于扩张期,自身积累不足以支撑公司业务的高速发展,还需要在市场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对于股东并不划算。

  首先,上市公司一方面需要股权融资,让投资者继续投入以满足公司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却要进行现金分红。其中,现金分红10%的所得税就是投资者的损失。

  其次,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不仅仅损失了所得税,还有着更多的损失。

  周先生对此举例说明:

  假设有条件一模一样的A、B两家公司,目前每股净资产10元(期初净资产8元),净资产收益率20%。如果每股净利润2元,交易市净率2倍,市场价20元。无论哪家企业,投资者这时买入1000股,需要投入金额20000元。

  假设A公司现金分红,比率为50%。投资者拿到现金分红税后900元,然后拿现金分红转投资买入股票45股,加上原来持有的1000股,目前持有股票1045股。下一年,公司期初净资产成为9元,按照20%的净资产收益率,实现每股净利润2.25元,期末每股净资产11.25元,市场交易价22.5元。此时,作为股东拥有公司权益11756元,拥有市场交易价值23513元。

  B公司不进行现金分红。那么,投资者依然持有股票1000股。下一年,公司期初净资产10元,按照20%的净资产收益率,实现每股净利润2.5元,期末每股净资产12.5元,市场交易价25元。此时,作为股东拥有公司权益12500元,拥有市场交易价值25000元。

  “很显然,经过一年的现金分红后,B公司的投资者拥有权益12500元,高于A公司投资者11756元的744元或6.32%。”老股民周先生说,市场交易价值也是如此。

  “问题在哪里呢?”周先生解释说,问题一是现金分红的所得税部分,二是现金分红转投资的溢价损失。也就是说,投资者拿到的现金分红是公司减少的净资产部分的90%。“你转投资的时候,你得花两倍的溢价去买标的公司的净资产。”

  周先生进一步分析说,“假如没有这1元钱的现金分红,那么投资者依然拥有这1元钱。但是,当上市公司把这1元钱进行分红,投资者所拿到的0.90元去购买的权益就只有剩下0.45元了,整整损失了现金分红部分权益的55%。”

  因此,这是周先生反对成长性公司一方面股权融资满足公司发展,一方面现金分红的理由。

  谎言二 唯一输家?

  《两年创业板,投资者成唯一输家》这是不久前财经人士皮海洲(微博(http://weibo.com))的一篇评论。他指出,创业板上市2周年以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中介机构成为大赢家,只有投资者是唯一的输家。创业板的市盈率也由开板首日的111倍下跌到近期的40倍左右,跌幅超过60%。创业板带给投资者的是一地鸡毛,“投资者是唯一输家”。

  与此类似,一干证券评论人士貌似忠肝义胆地为“弱势群体”说话:“IPO何以没完没了?”、“创业板是投资者的伤心地”、“不能无视的疯狂套现现象”……

  上市公司高管、大小非的疯狂套现与投资有关吗?这一谎言的本质是,不去拷问赌徒自身的疯狂行为,却要让高价叫卖者良心发现。

  一方面,这些证券评论人士都“选择性失明”的一点,就是买者自负的原则;另一方面,这些文章评论的共同特点是,将“投机”与“投资”画等号,将在创业板和高估值的疯狂投机、刀头舔血的赌徒称为“投资者”。

  以创业板的“明星股”华谊兄弟为例,上市两年时间,前十大“明星”原始股股东中,阿里巴巴马云消失了、导演冯小刚溜了、分众传媒CEO江南春 跑了、导演张纪中撤了……“明星”们集体从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这些著名企业家和导演用整整两年时间,其实只对接盘者说了一句话:股价太贵了!

  从创业板诞生以来,上市公司就以“高股价、高市盈率、高募资”的“三高”问题饱受大众诟病。但问题的关键是,没有人拿枪逼着散户去买股票,更没有人拿枪逼着散户去买创业板股票,买IPO的股票,买大股东、高管疯狂套现的股票……但如果有散户心甘情愿,又有什么可以阻拦的呢?

  一些评论人士强调,这些均与退市制度不完善有直接关联。没错,但即使在监管制度相当完善的欧美市场,也同样存在大量类似的投机行为。这与人性相关,与市场无关。

  谎言三 银行业利润占比过大?

  近日,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某企业家高峰论坛上表示,“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有市场人士评价,银行业终于“有了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

  有专业机构也表示:缺乏实业支撑的银行业高利润只是空中楼阁。

  专业机构是指安邦咨询。该机构近日认为,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只有9.5%,银行业利润却占到了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20%以上。“鉴于今年中国银行业利润的高增长,以及西方银行业受欧美债务危机的拖累,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银行利润占比中的分量还会提高。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从实体经济中攫取了过多的利润,相比全球银行业从实体经济中多切了1倍以上的蛋糕。”

  与市场众多看空中国银行业思路相一致,该机构文章最后的观点是:“金融市场

  的高度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异化,以及超量的货币供应成就了中国银行业的虚假繁荣,高利润的背后难以掩盖竞争力下降的后果。实体经济利润率的下滑必将导致不良贷款的爆发,中国银行业将为消化快速增长的资产负债表泡沫付出代价。”

  面对A股当前最低估值的银行股,各类看空观点总会时不时被媒体放大。在这些貌似客观分析的背后,隐藏的是欺骗性的数据。

  仅从表面看中国银行业的统计数字,投资者或许会被中国银行业“虚高”的利润吓倒。但只要简要回顾一下中外银行业利润占比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事实的本质:

  根据《银行家》在《2011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透视》的数据,2008年,中国52家上榜银行以850亿美元的税前利润,占1000家大银行合计1151亿美元总利润的73.8%。

  2009年,在全球银行业盈利回升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84家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继续增长到1018亿美元,占1000家银行总计税前利润的26.3%。

  2010年,101家上榜银行利润增长到1498亿美元,占全球1000家银行的21.1%。

  此外,在2011年1000家大银行中,中国是银行业贷存比最低的国家之一,101家上榜银行平均水平仅为66.46%。

  从地方融资平台到利率市场化,从房地产周期下行到信贷收缩……利空消息始终困扰着中国银行业。不过,看清其中哪些是“真实的谎言”,对投资者至关重要。

  谎言四 死了都不卖?

  《现在应是股民高唱“死了都不卖”的时候》、《从来都应该在这时候买股》、《住手,一手股票也别再卖!》、《不要在“拐点”上自暴自弃》在2300点上下,一些财经表演艺术家们声称:现在就是拐点。

  A股是否是不应卖股票的时候?在如今这些高唱“死了都不卖”的股评家当中,有一些正是在6000点力劝散户买中石油A股的“黑嘴”。

  且不说“黑嘴”们的预测准确率不如扔硬币猜正反的概率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前的两个现状:

  一是在A股市场,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的比喻,是“指数熊市”,实则为“大盘股的熊市”与疯狂无比的“小盘股牛市”与“垃圾股牛市”。

  其证据是,大量个股股价超过6124点时的价位,且不计除权因素;中小板与创业板整体市盈率仍处在大盘牛市水平;资不抵债垃圾股的股价普遍居高不下。

  二是退市制度变革。

  董登新认为,退市制度带来的最大风险,就是“垃圾股股价革命”,即垃圾股股价在短期内陡然滑落的巨大风险。创业板退市制度,将使所谓的“壳资源”毫无价值,垃圾股股价会发生革命性变化,而只要垃圾股恢复了真实的股价信号功能,将改写整个A股的估值标准。

  因此,就算现在就是拐点,投资者需要问问这些“黑嘴”:究竟是哪些股票的拐点?是向上的拐点,还是向下的拐点?

  (北京晚报)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