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2中国证券业八大猜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02:36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吴婷婷 潘 侠 崔业莲 见习记者 李文

  编者按:2011年岁初,本报券商周刊推出《2011中国证券业八大猜想》。这八大猜想分别是:猜想1 新股发行改革纵深推进,存量发行将破题;猜想2 证券业压力测试指引将发布,招商证券(微博)“范本”望推行;猜想3 新三板扩容试点渐行渐近,做市商制度呼之欲出;猜想4 融资融券遭遇瓶颈 ,转融通业务推出如箭在弦;猜想5 推进“一参一控”加码,上市券商家数冲刺20家;猜想6 券商成参与期指“急先锋” ,资管业务加力赶超自营;猜想7 券商转型不遗余力,创新业务业绩或提升15%;猜想8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战”,佣金率将企稳万分之八。

  2012,已经踏着我们的期待与梦想而来。遥想去年初推出八大猜想,心中十分忐忑,如今简单盘点一下,倒也颇感欣慰。八大猜想中,猜想之三、四、六、七完全得到应验,准确度满分。猜想之一、二、五猜对了进程尚未有结果,准确度90分。只有猜想之八出现偏差,虽然券商已经迈出转型步伐,但降佣依然是其抢占市场的首选,准确度60分。

  市场是值得敬畏的,也永远是正确的,没有人能够准确作出预测,特别是针对一个行业的预测则更加困难。但是,合理的、前瞻性的预期依然是必要的。因此,时值2012年岁初,本刊再次推出《2012中国证券业八大猜想》。

  猜想1

  “转融通”破茧而出

  关注程度:★★★★★

  期待指数:★★★★★

  备受关注的“转融通”业务有望在2012年正式推出。

  过去的一年里,特别是10月之后,与融资融券业务相关的新闻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首先是10月19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获得国家工商总局的企业名称核准,将为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提供资金和证券来源。11月,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这意味着融资融券业务将由试点转为常规。而在此后不久的12月5日,融资融券标的股扩容正式实施,7只ETF成为新标的品种。

  对于融资融券标的范围的扩大和该业务转入常规化,业内分析认为,尽管非试点券商也开始可以申请该业务,但受自有资金、自有证券的限制,券商供给能力有限,未来融资融券交易若想显著放量,还须等待“转融通”业务推出。转融通业务对整个券商行业及资本市场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推出转融通业务,那么可供融资的资金及可供融券的股票数量都将是现在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其对市场、融资融券业务流程都有很大的影响。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是一个中性的政策定位。安信证券认为,融资融券转为常规业务及转融通的推出短期内并不会使得融资融券大为改观,该业务的爆发条件尚未成熟;传统的经纪业务仍然面临着“价”和“量”的双重压力。

  可以预见的是,转融通推出后,将会对券商形成直接利好,券商不仅扩大了融资融券范围,而且还能作为业务中介收取稳定手续费,这为券商带来了新盈利模式。

  总之,转融通业务将会给A股带来革命性变化,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市场投资机制,而且,也将会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流动性。随着转融通业务的开展,2012年将是快速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股时期,同时对于融资融券相关配套的措施会陆续出台。

  猜想2

  券商自营走出去年泥沼

  关注程度:★★★★☆

  期待指数:★★★★★

  在去年的弱市行情中, 上市券商自营业务遭遇寒冬。对于券商今年的自营业绩,分析认为或将好于去年。一是由于去年的基数较低,二是债券市场的向好,三是券商自营模式的转型趋势。

  统计显示,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缩水,去年前3季度17家上市券商自营收益合计为20.3亿元(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联营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同比下降62%,其中三季度更是集体亏损,自营收益为-34.6亿元,同比下降84%。

  从持仓情况来看,去年自营亏损幅度较大的多为自营风格激进,权益类仓位较高的券商,如东北证券、西南证券(微博)。由于自营弹性较大,在市场行情低迷时亏损情况较为普遍。但反观一些自营持仓以债券为主的券商,例如国金证券,在今年行业普遍亏损的弱市下,前三季度反而取得1445万元的自营收益。

  瑞银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认为,从2011年三季度末开始的债市反转,有望在2012年得到持续,自营配置中债券高占比的券商有望收获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收益,同时账面浮盈也将显著改善。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魏涛也认为,存款准备金下调通道的开启拉开流动性改善大幕,此背景下资本市场中债券首当受益,因此投资资产中债券配置较高的券商也将突出受益于债市向好。

  2011年5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投资范围及有关事项的规定》,明确了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投资范围包括境内上市交易证券、银行间市场交易的部分证券和证监会批准或备案发行并在境内金融机构柜台交易的证券。《规定》还指出,证券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从事《证券公司证券自营投资品种清单》所列品种以外的金融产品等投资。而在此之前,国内券商自营业务基本局限于A股和部分债券,分析人士认为,《规定》放开了我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投资范围,有利于自营业务的转型。

  华泰证券分析师贾津生认为,券商可以通过设立金融投资子公司避开了政策的限制,投资自营允许范围之外的创新产品,这为券商自营过去单纯依赖市场涨跌开辟了新的路径。

  猜想3

  上市券商再添4家

  关注程度:★★★★★

  期待指数:★★★★☆

  随着“一参一控”问题的解决,曾经被政策门槛拒之门外的券商纷纷筹划启动IPO。截至目前,A股市场上市券商已达18家。而去年年底西部证券已经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今年一季度将会成功上市,另外,等候多年的首创证券借壳S先锋有望修成正果,因此,A股市场上市券商扩容至20家恐无悬念。

  综合各方面信息,在众多争抢IPO券商中东方证券、国信证券无疑最具竞争力。此外,红塔证券、齐鲁证券、安信证券也是IPO的有力争夺者。

  在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国海证券(微博)完成对SST集琦的借壳上市后,仅剩一家已公布重组方案的首创证券。自2007年2月进入审批程序至今已4年多,首创证券借壳一事却仍未获得实际进展。有业内人士认为,相比于IPO,借壳上市没有太大的财务指标压力,所以券商自身的经营状况是否良好,将最终决定公司的借壳方案能否获得管理层批准。

  东方证券在二进宫之后,更是加足筹码,力争在2012年有所进展。长江证券(微博)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东方证券今年二季度大幅度减持被迫持有的长江证券股权,此举恰是为上市做准备。

  不可否认,国信证券是最具IPO实力的未上市券商之一。而且,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将把其所持有的安信证券的7.41%股份悉数转让后,原本隶属于深投控下面的两家券商——国信证券、安信证券上市的最大障碍就同时扫清。有分析人士指出,2012上半年国信上市的可能性非常大,假如市场有所好转的话。而安信证券自2007年起筹备上市,各项业务达到指标,上市可能性也非常大。

  2011年11月,监管部门向各家券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有关审慎性监管要求的通知》,《通知》中增加券商投顾、财务顾问及新业务作为评价券商上市标准,同时对相关标准的要求有所放宽,业内人士将这份通知内容解读为券商IPO门槛的降低。

  通过IPO上市可以扩充券商净资本,而这是通过借壳上市所不能实现的,再加上目前监管层对于券商借壳上市的“限制”以及对于通过IPO上市的政策支持,恐怕会有更多券商选择通过IPO上市,一场新的券商上市潮或将来临。

  猜想4

  量化投资产品发力

  关注程度:★★★★★

  期待指数:★★★★★

  2011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业绩可谓黯然。根据朝阳永续统计数据,截至12月23日,正在运行的266只产品中,仅有45只盈利,亏损面达83.1%。不过分析认为,2012年在备案制等政策向好的背景下,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将迎来高速发展期,集合理财市场继续扩容,并且创新型产品的发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分析数据可以发现,2011年主要针对高端客户的小集合理财产品发行迅猛并且表现相对出色。另外对冲型产品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业绩排名前10位的产品中,对冲型产品占据了6席。

  2011以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低迷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投资标的选择较为宽松,不少券商加大了以套利策略、市场中性策略以及参与定向增发等投资策略为主的其它类型产品发行力度,今年此类产品共设立17只。

  从投资战绩看,量化投资产品的业绩出色。在今年收益排名前10名的产品中,有6只产品采取了量化投资策略。国泰君安系列更是表现出众,将6席全部揽入囊中。其中,包括收益第一名的君享量化,排第三、四、五、六名、八名的君享套利1号 、3号、6号、5号、2号。

  2011年9月份证监会向各家券商下发关于修订《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的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

  华泰证券预计,该项政策将会在2012年逐步实施,一旦券商理财产品有审批制转为备案制,将大大缩短发行周期,有利于券商理财规模的迅速扩张,而产品创新则有利于券商更加灵活的使用投资工具,提高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

  猜想5

  RQFII试点扩大

  关注程度:★★★★★

  期待指数:★★★★☆

  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12月16日联合发布《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允许符合一定资格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运用其在港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开展境内证券投资业务。

  中证监相关负责人表示,“小QFII”初期试点额度约200亿元人民币。试点初期,不少于募集规模80%的资金(即约160亿元)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包括各类债券及固定收益类基金,不超过募集规模20%的资金(即约40亿元)可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此后不久,在12月23日表示,证监会表示已批准12家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RQFII资格。10家券商已向香港证监会递交了发行产品的申请。而首批RQFII产品已于12月30日正式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将于近日在香港通过几大银行渠道向投资者公开募集。据悉,该部门日前批准了10家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共计107亿人民币的投资额度。

  对于RQFII的试点和额度,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有扩大的必要和可能性。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只批准了内地在港券商和基金公司的RQFII试点,试点的面不够广泛。比如,内地香港公司尽管有内地投资的优势,但却在全球范围缺少资产配置和交易优势,尤其是缺乏这样的经验。

  据了解,接下来,证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论证进一步扩大试点的可行性,争取在机构类型、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等方面有所突破。RQFII的推出有利于增强人民币的吸引力,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有香港金融界人士预计,在未来1-2年时间里,RQFII的规模有望从目前的200亿元发展至500亿元-1000亿元。

  猜想6

  持续严打内幕交易

  关注程度:★★★★★

  期待指数:★★★★★

  2011年岁末,一场证券市场的整肃风暴席卷而来。

  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明确表示,中国证监会对内幕交易和证券期货犯罪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由此可见,这场整肃风暴并非是监管层心血来潮的一时之举,或新官上任烧起的“一把火”,而是将严打内幕交易和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到底的新起点。而从证券市场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情况看,证券业投行的涉案事件频频露脸。

  2011年11月29日,证监会对胜景山河的保荐人及保代进行处罚,平安证券(微博)被出示警示函,林辉、周凌云被撤销保代资格,这被认为是证监会对保荐代表人开出的“最严厉”罚单。民生证券(微博)两名保荐代表因为上市公司科冕木业的业绩变脸受到证监会处罚,这也是自保荐代理制度建立以来首个因业绩变脸而被处罚的保代。

  被称为“保荐人内幕交易第一案”的两位主角,中信证券投行部前执行总经理谢风华以及原华泰证券投资部执行董事安雪梅,这对夫妇因涉嫌内幕交易,2011年11月28日下午在浦东法院接受审判。

  证监会去年底通报了多起证券市场违法违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西南证券前副总裁季敏波涉嫌“老鼠仓”一案最引人注目。此案被称为证券公司从业人员“老鼠仓”涉刑第一案,目前此案已被移送公安机关。东北证券保代秦宣因涉嫌内幕交易被逮捕。

  2012年,证监会有望会出台更严厉的举措,加大力度打击内幕交易、违法违规的行为。

  猜想7

  存量发行提上议程

  关注程度:★★★★★

  期待指数:★★★★☆

  今年的IPO市场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新股发行价过高、新股频频变脸,成为今年IPO的关键词。究其原因,还是IPO市场化程度不够造成的。

  自2009年推行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来,新股“三高”发行现象尤为突出,而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新股的频频破发,而八菱科技IPO发行终止的事件正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部分新股发行市盈率偏高,也与询价机构有关。而在近日,华宝兴业以一纸暂停新股IPO询价的公告,成为首家以行动实际行动拒绝IPO询价的基金公司。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与其参与询价拉高一、二级市场的价差,不如拒绝参与IPO询价,华宝兴业此举正是新股发行市场化的表现,说明新股询价越来越有市场机制约束了。

  部分专家、机构对现行IPO制度不合理的现状及如何解决,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对促进IPO制度的改革大有裨益。有业内人士建议,应尽快推出IPO存量发行,继续加速推进IPO市场化。

  预计2012年在推进IPO制度市场化方面,最可能进行的就是加大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监管好市场各类主体、交易所和中介机构。比如,承销商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发行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那么应该要给发行人和承销商一定的惩罚;对于刚上市业绩就变脸的公司,对于中小股东也需要有赔偿机制等等。从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层面出发,改善新股发行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新股发行信息透明度。另外,由“乌龙招股书”也对IPO市场造成不小的影响,如何完善IPO招股说明书的规范和改进也是2012年在推进IPO制度市场化过程中要做的工作之一。

  猜想8

  券商分羹“债券年”

  关注程度:★★★★☆

  期待指数:★★★★☆

  2011年,监管层在推进债券市场发展上频频发力,债市在我国金融市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展望2012年,债市或将继续扩容,更多企业有望进入债市融资,而这对有相关承销资格的券商无疑是一大利好。甚至有券商分析师认为,2012年会成为“债券年”。

  目前,债市正日益成为各类机构和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多家机构预测,2012年新债供应仍有望显著增长,而债券市场的不断扩容会使得企业融资渠道拓宽。此外,进入“十二五”以来,信用债扩容势头也日益强劲,如2011年公司债的发行量比2010年增加约三成。而企业债和公司债则是券商承销债券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讲,越是在利率高企的情况下,银行信贷的资金越是难以流出,因此企业为了获得资金,就会将目光转向发行债券融资。

  公司债方面,证监会2011年专门针对公司债开通了绿色审批通道,简化审核程序,缩短审核时间,令公司债发行的审批效率大幅提高。因此,未来将会有更多上市公司有望通过交易所债市筹措资金,谋求未来更大的发展。

  2011年12月1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上任后首次就资本市场发展公开发言时提出,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逐步研究推动地方债、机构债、市政债、高收益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创新。市场普遍预测,高收益债券不久有望在交易所债市推出。

  此外,由证监会主管的交易所市场与央行主管的银行间市场之间的统一互联问题也在推进之中。郭树清在2011年12月1日的发言中提到,要“加快实现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有关专家认为,证监会2012年很可能会在这方面发力突破。

  12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上证债券信息网上线试运行。同日,上交所还出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办法》,对交易所债市投资者进行分类,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专业人士指出,证监会提高发审效率、丰富和规范市场投资主体等配套制度的推出,有利于交易所债市的扩容,而交易所债市的扩容必将给券商投行带来不菲的收入。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