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投资者成角逐的炮灰 吕明方们你们知错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1:3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评论员 叶檀
西红杮嫁接到黄瓜上,会有什么结果?上海医药让我们见识了一回。市场派的资本市场人士与国企的嫁接,结出了苦果。
沸沸扬扬的上海医药事件,很可能不了了之。上海医药并购之后快速做大,却没有做强的迹象,一锅夹生饭被端上了A股的席桌。吕明方、葛剑秋(微博)等诸位市场人士,被“逐出”公司,正在付出代价,而公司内部权斗正在借助新的方式向市场展现残酷的一面,投资者是这场角逐中的炮灰。
表面上,吕明方们是角斗中的失败者,这是他们自找的,笔者理解,却并不同情。
吕明方、葛剑秋等人,为做大上海医药功勋卓著,但他们找错了平台,试图在国企的平台上借助行政的力量完成市场化的医药整合,无论是否播下龙种,注定收获跳蚤。作为资深投资市场人士,却在根本的市场逻辑上犯下错误,他们或者心存侥幸,或者一度认为市场可以借助行政力量推动形成,背离了市场人士应有的原则。事实上,国企借助股票市场并购重组,进行伪市场化的推进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就在上海,友谊股份与百联股份的重组就激起过强烈的反弹。
1957年出生的吕明方,曾任上实联合总经理、上实集团副总裁、上实控股行政总裁,2008年12月,随着上实集团入主上海医药,吕明方空降上药集团,成为上实集团旗下医药资产整合的实际操盘手,计划任期到2013年3月底,现在半途折戟。今年3月30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公司董事长吕明方“被卸任”。5月25日,在上药传出并购财务造假等传闻、股价连续大幅跳水之后,上药原副总裁、被一些人认定为爆料者的葛剑秋发表微博(http://weibo.com)称,“无法保持沉默了,这种爆料不是我的风格。”即便投资者相信爆料者不是葛剑秋,即使葛剑秋在上药的薪酬远不如在外资投行的薪酬,在投资者赢回了信誉,对于市场又有什么价值?
真正的市场化重组是效率高的一方、有实力的一方并购弱势一方,以提升整体社会效率,上海医药的重组做到这一点了吗?这样的重组与大学并校,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吕明方加盟上药担任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后,其得力干将葛剑秋,2009年3月离开瑞银加盟上药集团,主刀完成了新上药的“三合一”整体上市及之后的港股再度融资,并为新上药制定了一系列投资并购方案,将新上药的商业布局从华东市场扩展至全国。2009年10月,上海医药通过吸收合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打造“新上药”,将原上海医药、上实医药、中西医药三合一;2010年3月,上海医药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之后,上海医药展开了多次并购,包括收购广州中山医药、福建省医药等;2011年1月,上海医药以35.7亿元并购中信医药,以布局北方分销市场,创造了国内最大规模医药商业并购的纪录。
目前中国制药企业正在变革期,从原材料到销售平台,均处于垂直整合的过程之中。新亚等抗生素生产基地是否应该被整合进上海医药,还是由新亚来整合其他抗生素制药企业,甚至由更加市场化、更有实力的平台整合全国的抗生素产能,取决于各家企业的效率与吸引资金的能力,而不是政府的支持。虽然葛剑秋等人功不可没,但如此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没有政府的有力支持,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新亚自2011年1月1日至合并日止 (2011年9月)取得的营业收入为9.93亿元,公司的净利润为5000万元。而上海医药合并新亚后,根据2011年上海医药公布的合并报表显示新亚药业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46822.30万元,实现净利润12855.11万元,其中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1亿元左右,也就是说新亚药业在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有大幅度的增长,净利润约增长了5000万,是前三季度的总和。这样的数据确实远超同行,让人怀疑。如果真如媒体报道上海医药的市场化步伐停滞,对于新亚等企业是沉重的打击,这到底是社会效率的提升,还是社会财富的耗散?
国企内部改革者曾有言,8分钱邮票查半年。也就是说,人事斗争总是通过举报等方式上演。2011年5月,葛剑秋遭遇内部职工举报,称其在并购中信医药期间,收取巨额贿赂。虽然此后审计署、上实集团开展的两次调查并未查出问题,葛剑秋最后仍于2011年12月1日正式离职。高管任命制,派别激烈内斗,还不能说明该企业的内部机制混乱吗?
对于吕明方等人而言,瓜田李下怎么做都是错。如果沉默不语,则是对市场的背叛;如果成为举报者,则是为自己以往所从事的改革的否定。葛剑秋在微博中称,“我要抨击的是陈腐的国企体制,目的是利用各种力量逼迫上药走上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不要让沉沦的历史重演。”事实正相反,非市场化的并购重组,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壮大低效的国企,他们与自己的信念背道而驰,在培育市场的反对力量。
做空中国概念股者倒是有了广阔的运作空间,以往是做空造假的中概股公司,接下来,他们可以做空低效的、制度未能改进的虚胖国企公司。
吕明方、葛剑秋们,你们知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