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火电亏损 发电企业走出去寻找赢利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9 02:50 来源: 证券日报业内人士指出,欧债危机有利于电力企业实现收购海外资产的目的,未来两年可能出现更多收购
■本报记者 李春莲
近两年,我国电力市场陷入困境,不少企业开始进军国外,希望借机缓解国内经营压力。对于发电企业来说,除收购海外电力公司之外,受困于煤价高企,都纷纷走出去寄望于开拓海外市场缓解困境。
海外收购恰逢其时
2月3日,国家电网宣布,以3.87亿欧元(约32亿人民币)成功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股份。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欧洲收购国家级电网公司。此前,国家电网于2008年成功竞购菲律宾电网25年特许经营权,2010年收购巴西7家输电特许权公司100%产权。国家电网新闻发言人张正陵表示,本次收购时机适当,溢价合理,预期经济效益较好。并购后国家电网将派出高级管理人员参与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的经营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上,尽管发电公司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依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首的华能集团在这方面成绩显著。
2008年,华能集团成功收购新加坡大士能源、澳洲电力公司等股权,2011年4月,与粤电集团通过双方合资公司—海外国际兴业公司,以12.32亿美元的股权价值收购印度GMR集团在全球电力公司(InterGen)中持有的50%股权。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速,需要大量投资电力等基础设施,而许多发达国家由于电力体制改革后导致投资者投入不足,电力设施已经逐渐老化,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更新改造,这都为发电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有市场人士表示,欧债危机将有利于电力企业实现收购海外资产的目的,未来两年可能出现更多收购。需要注意的是,发电企业走出去的困难也不少。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指出,各个国家对电力行业的监管相对较为严格,尤其是直接参与发电的难度更高,这给国内发电企业走出去增加了难度。此外,在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也给国内的发电企业带来了困难。
海外寻找赢利点
由于国内电价体制变革步履维艰,电煤价格日益高涨,导致以火电为主营业务的发电集团经营更加艰难。五大发电集团负债率平均超过85%以上,迫使其不得不四处寻找出路,来适当降低企业所面临风险。在这种形势下,海外业务成为了发电企业的新赢利点。
2011年9月13日,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电投与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美国铝业签订合作意向书;9月7号,华电集团的捷宁斯卡娅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电站项目在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州正式开工。这是中俄两国第一个大型电源合作项目。
除了这两家企业,包括华能、大唐、国电在内的发电企业,在目前国内电力市场陷入困境的时刻,纷纷“进军”国外。华能国际电力董事长曹培玺近日在两会上也表示,华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有多年,并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国外能源企业重组并购,今后仍会继续坚持“走出去”。
国网能源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的张树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国内电价体系扭曲,企业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央企也有做大做强的客观愿望,所以发电企业进军海外也是顺应形势。
值得一提的是,各家发电企业对国外煤矿的热衷。火电企业积极买矿,积极向上游扩张,但多数仍是集中在对国内煤矿资源的收购上。
“去国外找煤可以说是被逼的。”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冬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走出去是应对国内煤价过高一种手段,进口煤价优势明显,而且自有煤矿后,受困于煤价过高的问题就会相对少一些。
但是,她同样认为,发电企业要量力而行,在煤炭开发交易方面,现在市场不够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大的确定性。随着各国对资源越来越重视,海外收购的人工成本、政府成本都存在上涨趋势。而煤炭运输也受到局势不稳定的影响。此外,受限于国外政策,我国企业话语权不是很强,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