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舆情]厦门钨业公告"挤牙膏" 信披还需更公开透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2 14:27 来源: 全景网络

  全景资本市场舆情研究中心 余武俊

  一则在江西发现世界最大钨矿大湖塘钨矿、潜在经济价值超过3000亿元的报道,让厦门钨业6月6日紧急停牌,并在市场各界质疑声中5天内3度发布澄清公告。“新财富上市公司舆情监控终端”显示,关于厦门钨业钨矿的质疑报道转载数量自事件爆发以来已经超过2000余篇。

  连续公告后渐趋平静

  在连续发布公告的过程中,市场似乎逐渐接受了厦门钨业给出的说法.“新财富上市公司舆情监控终端”显示,关于厦门钨业钨矿的质疑报道不断下降,从6月6日的119篇下降到了6月9日的16篇幅,在其11日发布最新公告后略有反弹,回升至55篇。股吧中相关帖子的数量从384篇逐步下降至22篇,从市场表现上来看,厦门钨业的股价也基本维持在事件爆发前的水平上。

  这说明上市公司的不断公告澄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公告、被质疑、再公告、再被质疑,这样的恶性循环还是引起了市场的震荡,6月7日的高开低走,6月8日的单边下跌、6月12日的大幅上涨,让投资者无所适从,公司形象受到损害。如果厦门钨业在最初的公告中能够披露后续信息,相关质疑本可消弭在无形之中。

  媒体报道传播分析

[舆情]厦门钨业公告"挤牙膏"信披还需更公开透明

   股吧传播分析

  日期

  股吧帖子

  最多点击

  最多回复

  6-5

  384

  38455

  106

  6-6

  368

  5581

  16

  6-7

  380

  16360

  543

  6-8

  389

  5746

  243

  6-9

  329

  3803

  26

  6-10

  139

  1384

  18

  6-11

  109

  5084

  83

  6-12

  22

  2052

  21

  从首度公告最大钨矿与己无关到第二次公告解释为何未参与江西大湖塘钨矿开发事宜,再到回应公司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公告、被质疑、再公告、再被质疑,这样的循环让厦门钨业显得颇为被动,而根源则在于上市公司的公告未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透明。

  虽然控股股东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承诺,未来如有新的钨资源投资项目,将优先由厦门钨业进行投资,这或许能够给中小股东一些慰藉,但面对可能到手的“巨大蛋糕”不翼而飞,无论是谁恐怕都难以完全释怀。

  事件回顾及舆情转向

  

  时间起源于国土资源部网站6月5日发布的《世界最大钨矿诞生记》,该报道称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大湖塘地区,厦门钨业参与找矿,江西勘探局最终用了18个月的时间探明钨金属量达到106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超过3000亿元。

  事实上,早在2011年11月、2012年2月,就有媒体报道了大湖塘钨矿探明储量106万吨的情况,厦门钨业认为报道所指为厦门三虹,故未加关注。然而,该类报道对厦门钨业的股价无疑产生了潜在的利好作用,2012年1月份以来厦门钨业股价涨幅逾70%。

  在消息爆出之后,6月6日厦门钨业紧急停牌并发布公告称,公司未持有江西巨通实业有限公司股份、未投资参与江西大湖塘钨矿勘探开发。

  公告一出便引发了业界广泛质疑,舆论焦点集中在为何需要钨精矿的厦门钨业不直接参股江西巨通,反而是厦门三虹拥有江西巨通股份从而参与了江西大湖塘钨矿的勘探开发,厦门钨业公司董事长刘同高同时兼任厦门三虹董事长更是引发诸多猜测,甚至有投资者在股吧发帖声讨要求查处。

  对此,6月9日厦门钨业再度发布公告,承认2009年年底曾经与江西巨通实业有限公司有过接触并探讨是否可以参与投资江西大湖塘钨矿,后因当时江西大湖塘钨矿已探明钨资源储量较小、钨矿品位较低、潜在钨资源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投资风险较大且存在诸多不确定事项,按照上市公司投资管理规范要求,从而放弃了该项投资。

  对此舆论并未认同,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迫切需要钨精矿的厦门钨业而言放弃勘探难以理解,更因此引发市场对管理层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猜疑。

  6月12日,厦门钨业 (600549)第三次发布澄清公告,就公司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与厦门三虹是否存在同业竞争等质疑进行回应。同时公司控股股东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于6月11日提交书面承诺函,承诺未来如有新的钨资源投资项目,将优先由厦门钨业进行投资。在该消息的刺激下,厦门钨业6月12日股价大涨4.37%。

  事件反思

  

  3000亿钨矿事件,无论对媒体还是上市公司,都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对媒体而言,发布一篇对市场可能产生巨大影响的报道,应当慎之又慎,在并未完全彻底的调查清楚勘探开采公司背后的股权关系,就将投资主体“张冠李戴”,引发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对上市公司而言,要时刻关注市场上和自己有关的一切报道,尽量把不实传闻扼杀在摇篮之中。在发布公告之时,上市公司不仅需要慎重严谨,更需要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信息披露不能“挤牙膏”一般,质疑一次公告一次。一旦澄而不清,反会遭来更多的质疑声,陷入澄清、被质疑、再澄清、再被质疑的怪圈,公司的公信力和市场形象都要遭受严重损失。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