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基金公司遭遇成长的烦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8 00:46 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一边厢是公司甫立股东便输血增资,一边厢则是老总履新未满一年便挂靴离场。一进一退的背后,新基金公司在当下行业生态中所遭遇的成长烦恼隐约可见。

  当梦想照进现实,那些拼命挤入基金围城的人忽然发现,时代不同了。

  当一蹴而就的投资回报成为传说,对于有意成为“业内人士”的资本来讲,首先要做的或许是在“入关”前就调整自身的预期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也许,只有经历过“暴发户”式的发迹心态并最终将其摒弃,整个行业从浮躁的大跃进情绪中超脱回归至不疾而速、踏实创业的状态之后,基金这个致力于在中国资本市场谋求长远发展的资管行业,才有资格说朝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迈出了第一步。

  ⊙本报记者 丁宁

  “CPI”的烦恼

  6月13日,西部证券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宣布计划向纽银梅隆西部基金管理公司追加投资1.02亿。据悉,这是年内基金公司股东向基金公司注资的最新一次“表态”。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增资表达了股东对于公司长期发展的支持和信心,也使得公司在今后业务的开展中更加游刃有余。

  这并非近期次新基金公司股东首次“输血”。公告显示,去年下半年财通基金提出增资扩股计划,今年年初,三方股东——财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向财通基金增资4000万元、3000万元和3000万元,持股比例仍为4:3:3。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新公司的不断涌现,人才、渠道等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加剧的竞争使得相关成本不断攀升。某次新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感慨,基金公司也在为“跑赢CPI”而烦恼!

  “人力、地租、佣金等各方面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得基金公司不得不面对日常开支的急剧扩大。除了精简开支力求‘节流’,基金公司也希望在‘开源’方面有所获益,来自股东方的增资成为支持公司抵御市场风险、提升‘长跑能力’最为直接的‘输血’方式”。

  事实上,不仅仅是次新基金公司,从去年开始,部分中小基金公司股东频繁向基金公司追加投资。

  3月31日,天治基金股东增资3000万,公司注册资本金提升至1.6亿;3月15日,天弘基金宣布,公司注册资本金由原来的1亿元人民币增加至1.8亿元人民币;去年10月底,新华基金新增资本金6000万元,使其注册资本金总额达到1.6亿;去年年中,金鹰基金增资扩股方案获得证监会批准,注册资本金从原来的1亿元提高到2.5亿元;中海基金股东亦“输血”逾1600万,增厚中海基金的“家底”。

  除了持续输血,一些新基金公司在成立之初就“一步到位”提高了资本注册金的起点。统计显示,截至今年年初,2010年以来成立或已获批即将成立的9家基金公司平均注册资本规模为1.69亿,这较此前颇为统一的1亿元原始注册资本金“标准”有所提升。其中纽银梅隆西部、方正富邦和安信基金的资本金都达到2亿,而平安大华的股东更是“财大气粗”投入了3亿资本金,使平安大华成为目前国内注册资本金最高的基金公司。

  另一方面,除了成本的上升,基础市场的持续疲软也让基金业赚钱效应难显,新基金公司产品募集规模低位徘徊,“入账”与具有先发优势的大公司老公司相比捉襟见肘。

  “罗马非一日建成,这点我们与股东方早已达成一致。”浙商基金总经理周一烽表示,股东在发展初期对于供公司财务、规模等指标没有苛刻的要求,而是将重点放在基金产品的业绩上;同时股东也做好了更多资本投入的后续准备,为基金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空间。“我们希望踏踏实实走一条最符合行业发展规律、最可能把公司推向成功的路径”。

  微妙的“家庭关系”

  另一方面,当“持家”挑战日趋加剧,股东与公司高管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微妙”,近期公司高管的频繁变动就是这种关系的真实写照。

  市场对于公司高管的离职并不陌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周末,年内有超过20家基金公司高管出现离职,其中不乏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副总经理王亚伟、嘉实基金副总经理李道宾等公募业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高管近期频繁走位,而且从公告看,部分高管任职时间并不长。

  6月7日,方正富邦基金公告称,总经理宋宜农因“个人原因”于5月25日正式离职,总经理一职由公司董事长雷军代任。历史资料显示,方正富邦成立于2011年7月8日,宋宜农担任总经理一职不满一年无独有偶;4月10日长安基金总经理曹阳因“个人原因”离职,原副总经理盛军接任,曹阳执掌帅印仅半年光景;平安大华基金公司成立于2011年1月,当年11月,该公司副总陈庆耀宣布离职,同样任职不到一年。

  尽管这些基金公司高管离职都有着各自的故事,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次新公司高管的履新不久便挂靴离去,或多或少体现出目前竞争业态下,中小基金公司面临的生存压力和浮躁情绪。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代宏坤表示,从市场环境来讲,近几年基础市场行情乏力,小公司在品牌号召力、投研实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无法与大公司相抗衡,生存压力加大,短期内盈利问题难以一蹴而就地解决。

  “在此背景下,股东对于公司盈利指标的压力使得高管难以按照既定的节奏去运作管理,双方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出现了偏离,磨合不了的话公司高管就只能选择隐退。”代宏坤表示。

  “基金公司总经理之类的高管一般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聘用期,从上述案例来看,部分高管在新公司的首个聘任期之内就离职,确实值得关注。”在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看来,导致短期新公司高管离职的责任在于当事双方。“从股东方面来讲,单纯想着尽快收回投资取得盈利,对于在日益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运作基金公司的长期复杂性估计不足;从高管来讲,为了让股东尽早注资,可能会事先向其作出很多许诺,然而部分目标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并不现实。”

  而“当梦想照进现实”,双方的分歧便逐渐显现,最终导致分道扬镳。

  “狼”来了?

  事实上,基金公司所面临的成长烦恼并非局限在行业内部,随着监管层政策的逐步放松,资管领域的争食者越来越多,基金明显感觉到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

  5月8日,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闭幕,为支持行业创新发展,相关部门已拟定“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证券业下一个阶段发展的“路径图”,并计划从11个方面出台措施支持行业创新,为券商在资管领域的发展留足想像空间。

  6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货行业期待已久的资产管理业务资格渐行渐近。“资管业务有望成为实力较强期货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摆脱二十多年来单一的通道服务模式,对期货行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红英预计,未来期货行业将形成佣金、利息、资管业务收入等多元化收入格局。

  6月11日,保监会下发了保险13项投资新政(征求意见稿),内容从开闸金融股衍生品到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从放开投资管理人引进证券、基金等投资机构到调整基础设计债券计划,从引导险资投资境外市场到国内股权投资不动产计划等等,为推动保险资管公司转型为综合管理多种资产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埋下政策伏笔。

  “行业内部竞争本身就已十分激烈,现在券商、期货、保险、银行等机构都参与进来,基金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沪上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感叹:“特别是那些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原本还能靠行业这块牌子来招徕客户,现在资管领域群雄并起,基金行业整体的市场号召力和投资实力犹待检验,如果整体业绩起不来,小公司可能会面临‘无枝可依’的尴尬。”

  某次新基金公司老总此前表示:“近些年随着基金规模的缩水、市场整体规模的扩容,基金在资本市场的话语权不断式微,昔日引领市场风向、挖掘投资亮点的风光也日渐黯淡,基金的投资实力和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也在不断面临挑战。”

  沪上某基金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市场多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基金原有的一些政策保护逐渐取消,全市场竞争之下,处于转型阶段的基金行业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同行分羹,对于基金公司,特别是那些入行晚、底子薄的新基金公司来说,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头不能热 心不能冷

  一边厢是公司甫立股东便输血增资,一边厢则是老总履新未满一年便挂靴离场。一进一退的背后,新基金公司在当下行业生态中所遭遇的成长烦恼隐约可见。

  而更深层次,新公司的成长尴尬,正是处在转型时期整个基金行业所面临的发展瓶颈的一个典型注脚。伴随诸多资管机构的群雄并起,新基金公司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多。

  在王群航看来,“此一时彼一时”,现时股东设立基金公司的环境和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他表示,最初基金公司的成立运作是有政策扶持的,由于没有众多竞争,其产品的管理费率也明显高于现在,加上先后经历的几波牛市,使得行业“老人”的发展较为迅速;但在目前的竞争势态下,单纯的一次性资本投入已远远无法支持基金公司的长远发展。

  “更何况,有些新公司的股东,一方面没有后续资本投入的计划,另一方面自身对于基金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理解不深,总觉得基金公司容易赚钱,往公司里安插‘自己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东方与公司高管之间的对立。”王群航表示。

  分析人士表示,按照一般的逻辑,作为一个轻资产行业,基金业更多的竞争在于人才等智力层面的因素,而不是靠基金公司股东帮忙销售或者不断投入新资本维系运营。然而在目前较为特殊的时况下,新公司的竞争确实类似于“拼爹”。

  “证监会对公司设立申请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并不意味着股东的设立意愿因此变得更为随意。”该人士表示,过去成立一家基金公司,如同养了会下金蛋的鸡的时代已难以复制,如果没有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轻易踏入这场游戏并不明智,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才是真正到了“拼爹”的时代:拼投入、拼耐心、拼远见。因此,对于基金公司股东来说,应调整自身的预期。

  “公司从筹建到成立的前几年,基本就是在烧钱。”某次新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因为产品难发,规模上不去,新公司刚开始几年几乎都会亏钱,股东已不能随便投几千万就等着收钱,而是必须有后续的投入;此外,对于公司盈利的考核也不能急功近利,要允许基金公司有一段时间的积累。”

  持有财通基金30%股权的升华拜克在2011年报中,将财通基金列入“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较大的公司”一项。财通基金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292.38万元,净利润为-6383.70万元。谈及亏损原因,报告解释称,2011年基金行业面临着异常艰难的生存环境,基金行业普遍投资业绩不佳,从而影响基金的销售规模。

  升华拜克年报预计,今年一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或将同比下降70%到90%。报告解释称,这其中既有农药市场低迷、产销价格调整导致利润率下降的原因,也有参股基金公司增加投入的原因。“参股公司财通基金仍处于开办初期,目前收入较少,需要不断加强产品开发,拓展销售渠道,因而增加运营费用,预计将影响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

  “基于对行业发展现状的认识,股东应调整投入回报的预期。”代宏坤表示,对于基金公司股东来说,“望子成龙”本无可厚非,追逐利润是资本市场的天性使然;但基础市场行情的疲软与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新基金公司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立竿见影的回报,股东应对此有充分的准备,在进入基金围城时,“头不能热,心不能冷”。

  不过分析人士同时表示,任何行业都会经历从爆发到降温的发展轨迹,也许只有经历过“暴发户”式的发迹心态并最终将其摒弃,整个行业从浮躁的大跃进情绪中超脱回归至不疾而速、踏实创业的状态之后,基金这个致力于在中国资本市场谋求长远发展的资管行业,才有资格说,朝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迈出了第一步。新基金公司遭遇成长的烦恼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