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理性面对地产沉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1 01:59 来源: 证券时报网
理性面对地产沉浮

中国建筑董秘孟庆禹张燕平/供图

理性面对地产沉浮

理性面对地产沉浮

吴比较/制图

  “地产开发指望像前几年那样一两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是不正常、不可持续的,我们认为公司地产销售能有15%的增速就是健康状态。”——孟庆禹

  证券时报记者 张燕平 见习记者 刘冬梅

  中国建筑(601668)近日公告了今年前5个月经营数据,前5月地产销售额达到439亿,同比增长14.6%,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7.1%;建筑业务累计新签合同额约3664亿元,同比增长26%。

  中国建筑是怎样在地产低迷的行业背景下取得良好的增长?公司在并购扩张方面有哪些举措?公司未来土地储备方面有什么计划?公司在保障房方面获得的订单情况如何?针对上述问题,证券时报记者对中国建筑董秘孟庆禹进行了专访。

  证券时报记者:是什么让中国建筑在地产行业低迷的背景下取得了良好的增长?

  孟庆禹:社会上关于地产低迷的说法,主要是指今年地产的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增幅近几个月来呈现负增长。这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时期销售基数太高了。今年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16932亿,是否为合理数字,并没有人研究,只是这个数据同比降了9.1%,大家就认为是低迷了。

  中国建筑也是这样,今年前5个月行业统计一直是销售同比下降,而公司却有15%以上的增幅,社会上就认为公司表现良好。实际上如果按增速看,公司2011年地产销售平均增速在50%左右,比照今年15%增幅,现在也是低迷状态。一家公司的销售同比增幅在什么比例是正常状态?地产开发指望像前几年那样一两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是不正常、不可持续的,我们认为公司地产销售能有15%的增速就是健康状态。

  我不认为由于政府宏观调控,地产就处于一个坏时期,只是地产商日子不如过去那样好过,谁也不可能让那样的日子一直不变。今年这几个月销售同比下降,反映出市场处于一个僵持状态,既非需求不够,也不是供给不足,主要是买卖双方对市场价格的预期不吻合。实践也证明,只要开发商降价到位,就会掀起一场抢购潮。

  简而言之,中国建筑地产业务这几个月销售不错,只能说明我们的产品有品质保障,项目区位、规划和设计有优势,价格更合理一些,销售速度就更快一些。

  证券时报记者:你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走势怎么看,是“见顶放松”了吗?

  孟庆禹:对于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走势,政府部门已经无数次重申过,“不动摇”说得较多、分量也够重了。公司并不会寄望于调控政策变化,更不会跟着炒作走,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内部管理提升、品质提高和竞争实力增强等方面,只要公司产品的性价比被人们接受,就有市场空间。

  我认为,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基调应是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相对平稳。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大幅滑落,中央一系列政策微调,特别是对于首次置业的保护,都体现了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的目的。但同时要注意到,本轮调控的目的和中央政府的决心,不会允许市场再次出现报复性反弹,因此如果市场出现明显的上涨迹象,不排除政策微调会向收紧的方向进行。

  总之,经历多轮房地产调控,中央已经可以适时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和信号,在保增长的前提下实现房地产调控目标。

  证券时报记者:当前由于资金的问题,中小房企被并购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建筑在并购扩张方面有哪些举措?

  孟庆禹: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不放松,市场中小房企被并购是一种趋势,特别是单体项目的转手出售,发生的情形会更多一些。如果条件适宜,我们也会使用重组收购的方式,目前看公司外部重组收购的动作不会太大。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公司自身土地储备能够支持内生性成长;二是公司资金充足,也是有限度的,收购是需要大量资金的交易;三是,“品质保障”是公司长期秉持的经营理念,收购行为必须确保产品的品质。

  由于资金短缺,2011年3月以来以土地项目宗地并购为目的的交易宗数上升明显,但单笔交易的金额相当有限;在现阶段,还很难系统地评估大规模的行业并购机会已经突显,结构性的并购机会肯定会出现,包括进入新市场,搭建新融资平台,获取优质地价的项目等。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建筑1~5月份新增土地储备357万平方米,公司如何看待土地市场的发展?未来土地储备方面有什么计划?政策宽松了会不会借机再大量增加土地储备?

  孟庆禹:总的来看,今年公司土地增加速度要低于去年,2011年公司新增土地储备超2000万平方米,今年可能会减少很多,但也不会太低。决定土地增幅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今年能消化用地多少;二是今年销售额,回收资金多少应再投入买地。公司在这两方面控制有度。今年1~5月份销售面积为329万平方米,对应增加土地357万平方米,1~5月份销售额439亿元,对应购地费用70亿左右,经营运行较合理。

  公司在调控趋紧时没有停止增加土地储备,也不会在政策宽松时大举买地。是否买地,买多少地不是跟着政策跑,而是根据公司业务需要决定,看销售速度、看现金回流速度。

  证券时报记者:中海地产品牌在地产业首屈一指,中建地产也逐渐崭露头角,这两个品牌各有什么优势?

  孟庆禹: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两个品牌价值都很高,中国建筑在地产业务上实施的是双品牌战略。由于中海地产规模大、历史长,社会上对“中海地产”了解更多一些。中建地产是公司2009年上市后才起步,社会上了解会有一个过程。从公司内部看,两个品牌各有优势。中海地产的竞争优势侧重于企业管控,能够看得到的是成本控制能力,企业不发展到一定程度不易做得到。中建地产的竞争优势侧重于商业弹性,表现明显的是与公司传统建筑企业的协同效果,这一优势是中建地产与生俱来的,也是中建地产的立足之本,同样是很难模仿的。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建筑去年完成保障房项目300万平方米,随着保障房建设的加速,公司未来可能获得更多订单,预计今年能完成多少万平方米?

  孟庆禹:公司2011年承担保障房建设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2012年会有所增加,在施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一般保障房工期按2年考虑,2012年预计公司能完成1000万平方米,当然公司还会拿到更多的保障房订单,确保总体上公司保障房市场份额不低于3%。

  2010~2012年5月中国建筑地产累计销售及土地储备情况

  资料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