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陈序:北京决定不松手

2011年07月25日 02:16 来源:东方早报

  陈序

  前不久本专栏提到猪肉价格对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猪肉价格上月再创新高,是中国食品类消费品中导致通货膨胀上升的主要因素。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中旬,猪肉价格上涨38.4%。同期,粮食产品价格涨9.8%、禽肉价格涨6%,鸡蛋价格涨4.5%,食用油价格涨4%。甚至,中国猪肉价格飙升的势头已经带动了美国生猪的期货走势。近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猪肉价格前景做出乐观估计,并预期在生猪供应增加后,价格将进一步回落。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表示,今年9月至明年1月期间,也就是中秋节至春节之前的猪肉消费旺季,猪肉价格将持稳或稳中略涨。如果农民继续按目前速度补栏,猪肉价格还可能大幅回落。

  北京为刺激生猪养殖,已经采取了有力措施以缓解猪肉供应短缺。其中包括释放猪肉储备,以及恢复一个2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扶持生猪产量的政策是向规模养殖户倾斜的,而中国约2/3的生猪养殖户是出栏量在50头以下的散养户。如果每个养殖户的生猪年出栏量都在500头以上,且养殖户可以与商场、屠宰公司预先签订数量和价格确定的合同,猪肉市场才能更快得到稳定。显然,政府对生猪养殖市场的大规模整合即将开始。

  一方面,其实,包括猪肉在内,波动较大的食品价格并不能长期推动通货膨胀,但北京如临大敌,丝毫不敢怠慢,足见最高决策层对物价上涨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也希望通过向民众展示对猪肉价格的控制能力,淡化市场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上述价格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从当前情况来看,物价上涨幅度仍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之内,消费者和生产者价格涨幅都逐渐趋稳,这是个积极的信号。显然,国家发改委还在尽可能稳定市场预期,传递政府对今年下半年消费者价格走势所持的“谨慎乐观”态度。这一乐观态度可能依据以下分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将比4月份水平有明显回落,通过传导,今年9月份以后对中国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会有所放缓。另外,前期中国央行的货币紧缩政策也将逐步开始对通货膨胀起抑制作用。

  除了正面安定人心,北京还试图通过重新诠释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帮助民众对“合理”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数据脱敏。根据国家发改委解释,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相伴相随,关键在于如何将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果经济增长10%,那么通货膨胀的合理水平是3%~5%(中国2011年消费者价格通胀目标为4%)。国家发改委的公开发言没有涉及中长期通货膨胀问题,而智囊们注意到了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瑞礼和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徐策在媒体联合撰文称,中长期来看,因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且消费者需求增加,中国仍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由于国内外经济前景存在多个难以确定的因素,最高决策层给下半年定了不松手的基调。据媒体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今年下半年将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将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更发表讲话称,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方向不能改变。投资者应该确定,尽管有种种担忧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观点,北京偏紧的立场短期内不会实质放松。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