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暴涨背后:非法囤货乱采滥挖产业链萎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01:40 来源: 东方早报8月1日启动新一轮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之际,2010年下半年启动的这波稀土价格涨势的影响正在发酵。
稀土暴涨背后:非法囤货乱采滥挖,“产业链在萎缩”
早报记者 官平 发自包头
工信部、监察部、环境保护部等六部委,8月1日启动新一轮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之际,2010年下半年启动的这波稀土价格涨势的影响正在发酵。
8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陈清泉在包头称,目前下游应用企业已加快产品研发设计,以减少稀土原料添加量,以及研发替代材料。
包头稀土研究院顾问窦学宏等多位稀土专家则疾呼,受稀土价格暴涨影响,下游应用产业难以承受,目前整个稀土产业链正在萎缩。
不少钕铁硼、储氢材料等下游材料企业开始转向“地下市场”,购买较为便宜的稀土金属,非法囤货、乱采滥挖行为开始“抬头”……
非法囤货
包头稀土新区管委会一位官员8日提供的信息显示,5月份,包头稀土市场上一度出现货源短缺。该官员称,囤货是支撑稀土价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外围市场囤货量难以估计。
早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包括包钢稀土在内,包头市多个冶炼分离企业均有囤货。截至目前,包钢稀土冶炼厂囤货(稀土氧化物)仍有1万吨左右,基本填满库存。
囤货的目的未必是为卖高价。
包钢稀土内部高层人士也向早报记者证实,该公司从一年前便开始填国家稀土储备仓库,在包钢稀土冶炼厂内正在建设5个储备仓库,其中一个仓库已经开始进货。另外,企业从5月份就开始囤货,目前氧化物(氧化镨、氧化钕等)基本不入企业仓库,一般供给国储。
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在8日包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坦承,包钢稀土一年的指令性生产计划是原矿5万吨,冶炼分离产品(包括甘肃稀土)有近4.6万吨,现在半年左右向市场投放2万多吨。
张忠还称,包钢稀土承担了国家稀土资源战略储备,5月以来,白云鄂博矿几乎没有稀土投入市场,“有一部分加工成稀土精矿储备,还有一部分,把精矿继续加工分离,也进行了一定的储备。”
江西赣州的部分公司则在进行了另一种方式的囤货。
赣州稀土废料回收公司一位采购主管告诉早报记者,该公司之前囤有200吨钕铁硼废料已出掉一部分,目前还剩50吨左右。但不论是稀土矿企、冶炼企业还是贸易商,以及普通游资,手上均有不少货。该主管还说,这些外围市场囤货可能不比一些大的正规企业囤货少。
上述主管还提到,由于大多数生产商和贸易商都看好后期市场,以及一些贸易商和游资是在价格高位买入的,所以很少会在目前价位抛出。
值得一提的是,7月中旬开始,稀土价格已经下跌10%左右。山东一家大型钕铁硼生产厂商总工程师9日告诉早报记者,目前稀土的挂牌价要高于实际成交价,另外不带发票的非正规渠道价格要便宜更多。比如氧化镨钕,挂牌价在120万元至140万元/吨,而不带发票的价格在80万元/吨左右。
另一家位于山东的中小型钕铁硼材料生产商负责人告诉早报记者,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继续生产,但可能要走不正规的渠道,比如买不带发票的货,然后自己交税使其“转正”,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获利。
充满争议的配额制度
稀土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倒卖稀土出口配额,超指令性生产计划生产等行为,也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中国海关7月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继2010年后,今年中国继续大幅削减稀土出口配额。大量计划出口的稀土生产型企业由于缺少配额,争相向拥有出口配额指标的贸易公司购买,促使指标价格大幅飙升。
该报告显示,2010年年底,稀土出口配额指标“市场价”已达每吨12万至17万元,最高超过每吨20万元。而今年4月份,稀土出口配额更被炒到每吨40万至50万元。稀土配额炒作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国内外的稀土价差。
9日,中国稀土界多位专家建议取消或者改善稀土出口配额制度。
江苏省稀土学会理事王仲山认为,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不能“一刀切”,不分“轻、重”(稀土分为北方轻稀土和南方中重稀土),应改进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加大控制世界其他国家较为少有的南方中重稀土元素出口,其中包括镝、铽等元素。
稀土界一位老专家甚至直言,应该取消稀土出口配额制度,这个制度可能滋生腐败,提供了利益“寻租空间”,要限制南方中重稀土元素出口,可以用价格手段来调节,也可以用关税来调节,利用出口配额容易被其他国家揪住“辫子”。
8月8日至11日,在中国包头第三届稀土产业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干勇证实,美国、墨西哥等国已向世贸组织(WTO)提交备忘录,称中国对稀土出口实行贸易保护,要求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配额制度。
据有关专家介绍,自2005年开始,中国稀土产量连续5年超过10万吨,而指令性生产计划平均每年为8万吨。据中国稀土学会粗略估计,2010年,中国稀土实际产量约13万吨,而国土资源部设定当年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92万吨。
另外,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原副院长王国珍称,实际上中国从2005年起稀土分离能力就已经达到20万吨/年,而目前实际产量为13万吨。
下游企业“消化不良”
产量“超标”,价格高企,让稀土下游企业怨言不少。多家稀土下游行业——钕铁硼材料、储氢材料生产商抱怨价格涨幅过高、涨速过猛。其中,山东两家大型钕铁硼材料企业总工程师告诉早报记者,下游企业并不能消化如此高成本,应用用户也承受不住钕铁硼材料企业的成本转嫁。
一位储氢材料生产商称,稀土上游企业都认为下游可以消化价格上涨,但目前的情况是,上游企业的利润翻几倍,而下游没钱可赚,并且还需要较高的科研成本,如此一来定会抑制应用产品的开发。而早前由于稀土材料价格较低,使用储氢材料生产储氢罐利润相当可观。
陈清泉介绍称,目前下游的镍氢电池生产商或一些汽车生产商已经着手应对稀土材料猛涨,包括优化产品设计以减少使用稀土材料,研究替代材料,以及采用不用稀土材料的其他形式产品,其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在减少使用镍氢电池。
据了解,美国一辆混合动力汽车对稀土的应用可能包括:稀土储氢材料电池,稀土永磁材料电机,含有稀土元素的尾气处理催化剂、氧传感器、橡胶轮胎,稀土材料陶瓷,以及为减轻汽车重量和放射紫外线所使用的稀土合金和玻璃等。
钕铁硼材料企业的遭遇与储氢材料企业类似。山东荣成市生产磁性材料的朱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秀山称,钕铁硼原材料氧化镨钕从2010年8月份20万元/吨涨到160万元/吨的高位,目前虽然有所下降,但钕铁硼企业及钕铁硼下游诸如风电企业仍然不能承受。
南京稀土应用学会理事长王仲山进一步说,风电设备本身就是一个高成本的行业,现在稀土的价格走高会让一批企业倒闭。
录入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