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华: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16:17 来源: 新浪财经——访“浦江创新论坛”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徐冠华
本报记者 李小佳 夏斌
因致力于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而广受关注的“浦江创新论坛”,今年9月将再一次于上海拉开序幕。目前“浦江创新论坛”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徐冠华围绕自主创新等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强调,“创新首要的是完善市场环境”。围绕这一判断,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有海外媒体评价说,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科技大国”。请问,原因何在?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瓶颈在哪里?
徐冠华:瓶颈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新自信心不足。面对创新事物,我们一些同志习惯反应是“国外已经做了几十年,我们怎能干成?”或是“国外没干过,我们肯定干不成”。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创新。回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我国处境非常困难,仍然创造出“两弹一星”的奇迹。这种突破禁锢、勇于创新的自信心应该继承和发扬下去。
二是对创新的政府的定位认识不足。创新包括了技术的创新,也还包括管理、金融、物流、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例如,中国生产的圆珠笔卖到国外,价格是一元人民币一支笔,到了国外则卖一美元一支,两者相差7倍。在这一元人民币中,我们又包括了引进技术、进口材料。如果我国掌握相关关键技术,能自己生产具有先进水平的滚珠、油墨,就可以增加附加值,扩大制造环节的利润空间。同时,我们还更应当看到,产品链环节上,圆珠笔设计、营销、物流、品牌完全为国外公司占有,我们无利可言。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全部只有2分-5分钱的利润。这说明,创新不仅仅涉及高新技术产业,也关系到传统产业;不仅仅涉及制造的环节,也涉及整个产业链环节。国家科技的阳光不仅要惠及高技术产业,也要惠及传统产业;不仅要惠及大企业,也要惠及中小企业。因此,政府应当把建设有利于创新的硬软环境作为主要任务。
三是,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不够合理。现在,我国科技人员以至大学教师、医务人员晋升的基本标准是获得了多少奖励、申请了多少项目、发表了多少文章等等,这在知识界造成了思想混乱,也就是“指挥棒”出了问题。正常的评价制度,要将评价的重点与承担的责任相适应。举例来说,评价教师首先看书教得怎么样,评价医生首先要看病看得怎么样,而非其他。此外,对面向市场和面向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评价标准应有所不同;面向市场的,按其实际效益来评价,即看技术的市场转化效果;面向基础前沿研究的,组织国际同行,用国际通用标准,对论文质量(而非论文数量)评价。
四是,缺乏宽松的文化氛围。我们习惯于教导孩子,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这种“乖孩子”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可能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师,却常常缺乏创新能力。我在国外的学校演讲时,讲话经常就会被提问打断。尽管问题比较幼稚,甚至错误,仍然受到老师的鼓励。我相信这些孩子长大后,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自己有信心,敢于创新。
记者:一些人抱怨,国内企业奉行“拿来主义”,宁愿收购海外工厂或品牌,也不自己花钱来搞研发。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怎样帮助企业增强创新动力?
徐冠华: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育的条件下,企业有创新的内在动力。当前,关键问题是政府要从计划经济的思维下解放出来,从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入手,而不是从操作项目入手,脚踏实地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大力加强创新服务业建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完成,中介机构是空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除少数重大、战略性项目以外,千千万万的企业和千千万万的创新者需要通过市场,通过创新服务业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我们的认识极为不足,政府主要注重重大高技术项目的支持,忽视了传统产业,忽视了众多中小企业创新,这需要通过创新服务业完成。建设创新服务业是政府职能所在。
二是制定激励政策。例如,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研发税前抵扣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不管是高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不管企业规模大小,只要从事研发,国家就给予鼓励。我们应当学习借鉴这一做法,改变以项目为主的科研激励方式,把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入到面向所有与创新有关企业的公共平台建设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来。
三是建设金融体制。中小企业是创新的生命力所在,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障碍,限制了它们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建立有品牌、有诚信的、有权威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能促进风险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有意愿从事中小企业投资。
记者: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相当于日本、欧盟20年前的水平。科技人力资源问题严重制约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十二五”时期,上海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面临人才不足等挑战。对此,您有何建议?
徐冠华:人才是第一问题,这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核心所在。发现和培养人才,首要的是从教育入手。要发展教育、改革教育,特别是在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和扩展知识面上下更大的功夫。现在,高校录取率已达70%,应试教育的基础已经弱化,我看可以给孩子们宽松一点的学习环境了。
要建设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知识界以论文、获奖、立项为中心的评价制度,能有多少人关心学生的培养教育?奖励制度也要改革,科学技术进步奖多是大口袋,有些奖励项目,行政一、二把手是第一、第二完成人,总工程师是第三完成人,哪有青年人的位置?如此科技进步奖励不如去掉好。
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我一直认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一车两轮,不可缺一。国家科技工作要把科普作为重要任务,科技项目的普及应当成为项目考核的重要内容。
要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机制。猎头公司的经验值得重视和推广,这种专门从事中高级人才中介业务的机构,视野开阔,了解世界市场人才的重要需求和市场价格,有面向全球的人才数据库,也拥有较高的公关技巧,能够精准地帮助企业寻找所需人才。
记者:“浦江创新论坛”为什么选择在上海举办?您希望它达到怎样的效果?
徐冠华:我对上海科技创新的能力有着深刻印象。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能够把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更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同时拥有的宽松氛围,更会促进讨论的深入开展,激发人们的思想火花。
“浦江创新论坛”已经举办了3年,一年比一年好。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加开放,更加系统地讨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大问题。今年,我们准备邀请众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与讨论,内容包括中国创新系统的优势和挑战、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与复杂经济局面中的创新领导力、自主创新与扩大开放、体制创新和人才成长等。
现在有些讨论喜欢避开锋芒,把本来尖锐的问题转化为隐含的内容,这是“浦江创新论坛”应当避免的。我们要把它塑造成思想交锋的平台,目的是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创新驱动发展寻求到多种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