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影子银行泛滥 年资金流量可能达2万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3 08:11 来源: 东方早报

  中国“影子银行”泛滥全球进入“热钱时代”

  早报记者 李跃群

  一方面抗击通胀让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中国境内的热钱依旧汹涌,一些现金充裕的国有企业开始转型发放委托贷款。

  这一现象上周引发了《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的关注。《华尔街日报》列举了香溢融通(600830.SH)和青岛啤酒(600600.SH)等上市公司的例子。

  在中国,企业之间直接拆借资金是被严格禁止的。不过企业可以通过银行向指定借款人发放委托贷款。贷款利率由委托方决定。银行则充当中介人的角色,收取委托贷款手续费,但不承担任何信贷风险。上述委托贷款的利率最高达到24.5%,相当于1年期基准贷款利率的近四倍。

  央行数据显示,尽管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4.17万亿元,同比减少10%,但同期新增委托贷款7028亿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还提到了扬子江船业、中国移动、中石油、中铁股份,以及中粮集团房地产子公司等“影子放贷机构”。分析师们说,影子市场每年的资金流量可能已达2万亿人民币之多,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左右。

  这仅是热钱图景的一个局部。经济学家杨鲁军直言,现在中国的热钱的主体并不来自于境外,而是来自于境内。“现在除了政府之外,不太有人愿意把钱用于高科技,用于十年二十年回报的行业,都希望一两年内甚至一两月内能够迅速见效的行业。从现在中国经济来说,目前的房地产、股市、一些大宗商品,像石油、金属、文物等,正好成为这些热钱的最好载体。”

  杨鲁军是在9月6日的2011中国国际跨国采购特易分论坛上,做出上述表述的。

  杨鲁军称,现在全球已经进入了“热钱时代”,人们的投资行为普遍趋于短期化。“对财富超乎寻常的追求,一夜暴富的神话,人们已经无法忍受追求财富是一种长期过程,这样迫使整个经济模式都趋向于短平快项目。” 杨鲁军举例说,2008年金融危机,浙江大量从事实业的民营企业纷纷把厂关掉,把资金腾出来转向房地产投资,结果他们的资金在短期内获取暴利,以后再也不愿意把钱投入到实业领域了。

  “我们的整个经济结构,整体经济运行范式应该鼓励长期投资、实业投资,而不应该鼓励全民进行虚拟经济(股票),从事流通领域的经济(石油),我们应该多搞一点重工主义,少搞一点重商主义。现在中国经济运行中有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利润主要沉淀于流通领域。”杨鲁军建议。

  此外,杨鲁军称,中国已经成为热钱向外输出的国家,这些年平均的一年流出热钱是1万亿元,这个输出是不正常输出,不是中国政府正规的对外投资或国际采购。中国的热钱输出主要是移民潮、官僚中的腐败分子卷款外逃等。这些热钱助长了国外的资产泡沫,提高新加坡、温哥华、香港地区以及悉尼等地的地产价格。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