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浪财经悦读会:工商管理教育的反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16:16 来源: 新浪财经
图为工商管理教育的反思财经悦读会现场。(新浪财经 尚祚 摄) 图为工商管理教育的反思财经悦读会现场。(新浪财经 尚祚 摄)

  新浪财经讯 2011年11月30日下午,由新浪财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新浪财经悦读会之“工商管理教育的反思”在人民大学商学院举行。图为工商管理教育的反思财经悦读会现场。

  现场讨论实录如下:

  贺耀敏:尊敬的伊志宏院长,尊敬的才让先生、吴伯凡先生、唐炜先生,以及现场的各位观众和新浪的广大网友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欢迎大家,在这个冬天的下午来到人大商学院,参加新浪财经频道“悦读会”《MBA教育再思考》的读书沙龙活动。

  首先,我很高兴的为大家介绍参加今天沙龙的几位对话嘉宾。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教授、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才让先生,《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先生,北大资源地产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唐炜先生。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欢迎你们。

  应该说,工商管理教育,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MBA教育,自1991年引进中国以来,20年来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和规模。然而今天,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在迅速转型,学术界和企业界对商学教育的质疑虽然在增加,但是MBA教育本身也在不断改进、提升,这些因素都促使MBA教育面临着更多新的选择,也有很多新的机遇。在这个十字路口上,商学院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应该如何应对,工商管理教育是否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到密切联系实际,这些都是我们MBA教育当下面临的严峻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人大出版社在今年9月推出了《MBA教育再思考——十字路口的工商管理教育》一书。这本书是哈佛商学院的三位学者对MBA教育进行深度思考后撰写的一部十分具有力度的新的学术著作。书中,三位学者首先研究了影响工商管理教育的三个趋势和变化,包括项目形式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雇主开始质疑MBA学位的价值,以及由此所致的入学情况的变化。

  接下来,作者展开了广泛的调研,访谈了数十位商学院院长和企业高管,并且详细分析了11个顶级MBA项目。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八个目前亟待满足的教学需求,对我们十分具有启发意义,诸如全球化、领导力、整合性等等,我想这些(问题)都是除了MBA教育要思考以外,很多教育界的同事包括我们面临的很多实战界的同事都可能有深刻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每个需求都对应着一个机遇,商学院可以据此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最后,作者对哈佛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等一流商学院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案例研究,总结了这些学院为应对挑战而推出的多种举措,包括大幅修订课程方案、加强课程的个性化、运用体验式教学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等。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商学院应如何借鉴这些措施,结合自身特色设计出合适的方案。

  今天台上这几位嘉宾,与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才让先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MBA学员,应该说也是我们最早引领MBA学习知识的一批人。我想他们对MBA教育也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在我们各自的领域,我们对MBA教育都有深刻的体会和各自的观点。所以一会儿要有请几位嘉宾就这本书所提供的观点和现象,对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做一个解读。

  我作为出版方,刚刚对这本书的背景做了一个介绍,昨天我把这本书看了一半,我昨天晚上还做了一些笔记,我想这本书开卷有益,那下面,要有请这本书的译者,也是最熟悉和了解这本书的读者,伊志宏教授,为大家做进一步的解读。有请伊院长。

  伊志宏:谢谢贺老师的介绍!我要跟大家介绍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们翻译这本书的背景,怎么想起翻译这么一本书,怎么就找到了这么一本书。

  第二、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

  翻译的背景,大背景是2010年11月份,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建院60周年,一年前我们就开始准备筹办这个建院60周年的活动,刚才新浪财经的“悦读会”的同志介绍,说中国工商管理教育20周年,这个不是特别准确,准确地说,MBA项目在中国是20周年,但是应该说管理教育或者说商学教育应该是历史更长的。从新中国成立来说,中国人民大学从1950年当时命名组建的时候就开始了商科教育或者说管理学科教育,也就是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前身,叫做工厂管理系、贸易经济等等,这几个学科的成分就是原来商学院的前身。当时我们在筹办商学院60周年的时候,大概就两个想法,一个就是总结过去,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因为人民大学的特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的定位是要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里的领导者,是这么一个定位。当然商科是应人民大学的定位与使命做人才培养的,我们当时一个想法就是要总结过去我们到底在办学上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第二个是更重要的,就是面向未来,面向未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快速发展,中国的商学院的教育应该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和全球的发展做哪些准备。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去年60周年院庆定了一个主题,叫做“变革的世界与商学院的使命”,这个应该说体现了我们想要思考的东西。在准备院庆的过程中,分成了大概两个方面,一是总结自己过去做的东西,再就是希望了解在全球特别是最一流的商学院,他们现在都在干什么,他们将来准备要干什么,就在整理这方面的东西。之前有过关于商科教育未来的变革和发展,有一些零零散散的东西,恰巧去年暑假,我们因为派老师去哈佛商学院参加案例教学的项目,当时我们派了四个老师,老师去的时候我就给他们带了一个任务去,你们来看一下最新出的著作里有没有符合我们这样想法的内容。后来我们有一个老师就买了两本书回来,之前我们其实查到了,就委托我们的老师带回来两本书。那时候这个书原书刚出版了一个多月,我就看了一下这书的内容,觉得是非常好的,马上就跟出版社的工商管理分社的社长迅速联系,令我特别吃惊,我们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所有的版权、翻译授权等等相关事情就搞定了,后来我们就开始着手翻译。

  二、我说一下书的内容。

  之前一流商学院对商学教育的反思应该从80年代就开始有,也有一些著名的著作和文章,我们前几年出过明茨伯格的一本书叫《MBA非管理者》,在国内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书。80年代、90年代对商学院的反思、思考甚至是批评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商学院本身限于它原来强大的传统势力,所以变革的声音也都是比较微弱的。但是这本书实际2008年是哈佛商学院一百周年,也是它的MBA项目一百周年,MBA项目从哈佛商学院1908年开始做,所以一百周年的时候,当时两位教授带着研究人员就领了这个任务,说你们来做一些总结,看看目前存在什么问题,他们做了大量工作,采访了商学院的院长、教师、学生和企业高管,方方面面跟商学院教育主要利益相关者总结了现在书的内容。

  所以这个书和以往的这一类的书相比有几个特点,一是它做了大量的实证性的研究,全部都是一手资料,所有都是来自于跟商学院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第一手资料。第二个特点,我觉得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总结了商学院教育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机遇、方向。另外,它也非常细致地剖析了若干个一流商学院具体的办学特点以及正在做的变革的事情。这种很细致的剖析实际是特别有参考意义的,因为商学院在做这些变革的时候,其实都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商学院教育一直会面临研究和教学的关系问题,再就是教师的评价问题以及课程改革。商学院的课程改革会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老师有没有积极性去做这个事情,如果做这个事情面临了哪些障碍,因为老师都是非常狭窄的按学科训练出来的,你现在让他来做基于企业的实践以及企业实际管理面临的问题来教课,首先老师就没有这样的学术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推动这个事,要增加很多成本,面临很多阻力,它非常细致剖析了若干商学院在做这个事情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对我们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在做的过程中可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解决其实非常具有参考的价值和参考意义。

  这个书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也受益匪浅,书翻译出来以后,我们跟国内的商学院的院长都有过很充分的交流,非常受欢迎。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全体老师和全体商学院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发了一本,现在有几个项目在组织定期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可能有一部分EMBA的同学和校友也都发了相关的书。

  反思MBA教育其实不仅仅是教育者的事情,我们的学生同样需要了解我们未来的商学教育的趋势是怎样的,用人单位、企业将来要接收我们的毕业生也是需要了解商学院未来教育的发展的趋势是怎么样的。所以其实希望这样的书的翻译出版为我们未来思考中国商学院未来如何发展、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做具有借鉴意义。

  贺耀敏:我们对哈佛商学院都是带着某种敬仰,我也多次到哈佛商学院交流,我们和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紧密合作,多年前我们也在各方努力下把哈佛商学院案例引进到中国,现在为止我们还在出。哈佛商学院的教育确实历史很久远,我曾经观摩过它的案例课程,感触很深,我首先同情他们的老师,他们的老师绝对是个运动员,要跑上跑下。

  才让先生作为中国最早的MBA教育的受益者,同时又是用人单位的领导,您怎么看MBA教育和MBA的学生?

  才让:MBA有句话,MBA越老越不值钱,因为学MBA的时候老师就跟你们说了,MBA是常学常新的一门学科,你们毕业之后,老师在学校里教给你们的知识,18个月以后,理论就要折旧到一半,所以我这个老MBA并不值钱,只是有一点经历而言。我自己感觉MBA无论在欧美比较发达的社会、商业气氛比较浓的地方有市场,在中国这样新兴的国家也一样有前途。在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段缩影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写照。

  现在MBA如雷贯耳,商业界甚至军界和政府界都知道,很多人已经学了MBA,但是在20年前,可能跟社会发展的阶段是非常相关的,很多中国人知道什么叫NBA,那是打篮球的,但是不知道MBA是什么。而且我还有个很不好的感觉,就是把MBA翻译成工商管理硕士,以至于当时我们很多领导就以为这是给工商局培养带着大盖帽到市场上收费、收税、监管市场秩序的那种人。说这个还要硕士干什么,本科就足以,但是这20年来,变化确实很大,非常欣喜地看到MBA教育在中国是从零起步,如火如荼,一路杀到了今天,社会认知度已经非常高了,当初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现在大家已经趋之若鹜,而且充分认识到了MBA教育在商界和其他领域的重要作用。过去总以为管理是一种经验的传授,管理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但是从1908年哈佛商学院开办了这样的学科以后,大家才知道管理也是一门知识,也是一门艺术,它是可以在课堂上传授,通过训练可以让非相关人士变成专业人士,变成职业人士。这是我觉得MBA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从我自己来说,我是学理工的,我们当时班上40个人,清一色是学理工的,当时除了考政治,因为中方招生考政治、托福、管理,还要考数学,很多文科生就被数学杀掉了,清一色的都是理工科。但是理工科的学生经过两年半的MBA强化基础训练以后,我们自己感觉到无论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是知识能力,包括性格都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而且在全球的话语权越来越高的环境下,MBA极有价值。

  贺耀敏:谢谢才让先生,才让先生的讲话让我们对MBA教育充满了信心。我相信MBA教育在中国有巨大发展的空间和前景,我们每一个人对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认知度越来越高。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人们似乎都把这个板子相当一部分打到了MBA的学生和高管身上,我想也有不公允的地方。作为中国最佳企业公民奖项目的主要策划人,企业公民课题的专家,也是人大的校友,我们也想听听吴先生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吴伯凡:我是人大的校友,但是不是商学院毕业的,我学的是哲学。尽管这些年来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免费的读EMBA的机会,我都把它让给别人了,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我觉得确实现在的商学院教育是有问题的,如果用极端的话来说,用明茨伯格的话说是“在错误的时间把错误的内容教给错误的人”,他指的是MBA,就是这些从来没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他们刚读完本科,让他们来读这样一门课程,这是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内容就是说很多的商学院的MBA教育的内容是跟企业管理基本没有关系的,只要你到企业第一天,发现学的东西完全是没用的。教给错误的人,就是说他们对没有从事过管理的人去描述关于管理的知识,而不是如何去管理,前几年大家学英语效率特别低,都是学的是英语的知识,而不是如何使用英语,这是明茨伯格对现在商学院教育的一个质疑。

  我自己的观察,刚才粗略翻了一下这个书,说的几点“需求在下降”“领先的商学院都在寻求一种变革,尤其是一些特别重要的课题”,现在商学院的教育里是没有的,比如国际化的问题、全球化的问题、领导力的问题,可能有这样的课程,但是我觉得尤其是全球化,这些年我走了很多企业,很多著名的公司的总部我差不多都走过了,看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我们对于国际化的跨国公司的管理不管是书上还是我们的想象当中实际上是不沾边的。基本没有谁来教这些东西,大学还没有这样的人做这样的研究,而现在这样的课程是非常需要的,比如我国某航空公司去年在这个时候突然之间让我们给他做一个培训,原因是关于国际化,他们在三个月时间之内,在公司里挑出一百名管理干部,要往国外派。但是他们对于国际化的基本概念还是很缺乏的,所以这一方面,有一个人形容这种MBA教育说天天在学烧水,后来到了企业之后不知道壶在哪儿,这就是现在教育里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

  第二就是有些课程,即使有,但是跟学校是完全脱节的,格兰仕的常务副总裁俞尧昌有一次在某大学演讲的时候说,有一个学生提问,我现在是MBA,马上要毕业了,我要到格兰仕,你会给我多少钱的工资,俞尧昌说我给你1500块。全场哗然。如果一个MBA到我公司来可以做到中层这样一个级别,可以给你15000块,但是我需要十项素质其中有一条是有MBA,他说现在那九条我基本可以断定你没有,所以我给你1500,就是1/10。这个说得有点夸张了,但是说企业现在尤其不爱用MBA的原因就是他们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管理者。而进到企业以后,在企业待上一年两年的一般的员工都比他们了解这家企业到底该如何运行。

  这本书我觉得出得非常及时,一定要从商学院自己的角度,尤其是作者他们本身就身在其中,自己提出了这种反省,而且是做了调查,而且这种调查不是简单的泛泛的调查,是深入的对全球各家著名商学院在调查基础之上做出的这样一个研究性的报告,让我们确实能够感受MBA教育真的到了十字路口。

  贺耀敏:我想MBA教育确实在国际化过程中有一个变革的问题,我们社里有过这样的教训,若干年前,我们开始把哈佛商学院的E-learning引进到中国,但是最终没有在中国推开,可能就有一个水土不服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我和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多次讨论,想找出原因。当然我们除了汉化以外还有一个语言问题,以及和中国实际结合的问题。下面我们很想听听我们国家MBA教育的接受者是怎么来评价我们MBA教育和可能面临的一些困境,下面请唐炜先生。

  唐炜:我是人大商学院EMBA1004班的学员,还没有结业。MBA和EMBA还差一个“E”,很多人说在中国这个“E”没有什么高级的内容,只是有一些钱在里面起内容,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我觉得我来学这个EMBA是诚惶诚恐的心态,首先我对人大是有敬畏之心的,同时我在20年工作当中思路时而清晰,时而混乱,自己的工作的条理性、归纳性都是受自己的眼界和能力的影响都闭塞掉了,所以才来人大读这个EMBA。这个书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了我的选择是对的,同时对我们以后在选读这些专业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工具,作为一个横向的国际和国内在课程和专业上选择做对比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通过我的学习,我虽然带着很多的问题来到人大学习,我觉得不仅没有解决掉我的问题,在学习以后反而问题更多了,这不是说我们的老师水平不好,也不是说我们的课程设置不对,而在于我们每个学EMBA的同学自己所面临的困难都是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特点。每个人从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多少,应该说更多的是要他自己更好地体悟自己、更好地分析自己才行。

  刚才吴老师也说,对国内教育有点批判,我觉得我现在没有能力对它进行批判,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东西是不清楚的,所以我们最起码从我来说我觉得先抱一个接受的态度,积极、谦虚地以敬畏之心去学习。这是我的一个感触比较深的地方。

  贺耀敏:我想MBA教育,从我国的专业教育来讲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当然比较哈佛,我们要短一些,他们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这部书里作者们认真分析了MBA教育面临的八个方面的挑战,我想这些对我们影响都很大,国际化可能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挑战,其实国际化是我们现在大家都感觉到无法应对的一个事情,经济上的全球化肯定是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剧烈的联动对我们的挑战也是空前的。今年年初我们经历了埃及事件,真的是没有想到,整个世界现在变化是这样快,都互相联动,我们用传统的政治学也无法理解。伊志宏教授对MBA教育面临的这样一些挑战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很想分享伊志宏老师对这方面的感受。

  伊志宏:说到MBA教育面临的挑战,书的作者提出来的国际一流商学院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总结的八个方面,就是未来商学院如果要发展、要变革,重点要做的事情,我觉得对中国商学院来讲其实是同样重要的,只不过相比而言,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他们做这样的思考和变革其实有一点被动。为什么说被动呢?书里一上来就讲,MBA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它的需求下降、报名人数下降,特别是美国很传统的主流的项目的形式,就是两年制全日制脱产的MBA项目遇到了报名人数下降的情况,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多样化的办学方式,这是他们的一个情形。

  再就是08年以后的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MBA是培养管理者,事实上一流商学院培养的MBA学生毕业生50%以上的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两大类,一是投行,二是咨询公司。这两个行业都是高薪行业,实际上超过50%了,越一流的商学院这个比例更高。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可能到企业做了管理工作,所以回应吴先生说的话,明茨伯格的批评其实是非常正确的,MBA说的培养目标和事实上的培养目标以及最后的出路、最后的就业其实是不一致的。金融危机以后,金融行业的就业、高薪的就业受到影响了,这个实际上一流商学院的反思变得有点被动。

  而对中国来讲,我们还没到需求下降,大家对MBA的认识觉得不能给学生带来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应该说还没有到那个时候。我们现在整体上讲还属于比较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比较好的商学院的需求包括就业也都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为什么他们这样的反思、所说的问题其实对我们思考我们未来的教育应该怎么变革同样有意义。人家走的路径有一段可能是弯路,我们作为后来者,所谓的后发优势,可能我们能够知道他们走的过程哪些东西是我们可以有些跨越式的,有一些提前思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国外的管理教育,才总讲了,对管理的认识以及如何培养管理者,美国一百多年的历史,大概走过了几个阶段,从对管理者的培训,一开始就是师傅带徒弟这种经验式的传授,到开始有了学校,有了商学院,有了研究生教育,一开始的商学院也大概类似于培训学校,那时候可能跟实践结合很密切,但是这会有一个问题,特别是大学下面的商学院如果是这样一种模式,它的科学性不够,没有提升到科学性。在大学里,别的学科也会说你这样的办学,学术水平不够。所以商学院为了追求自己在大学里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后来大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就是提升它的科学性和学术水平。

  接下来50年代以后就开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经过过去四五十年以后又发现也许这个有点走过了,就是过度学术化了,过度科学性,因此就导致在课程设计上可能就强调学术更多,而跟企业的实践和企业的问题反而开始有些脱节了。所以现在也才有了这个大的反思的背景。所以国外商学院已经走过了这些路以及他们认为目前面临的挑战对我们思考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贺耀敏:伊院长在第一线,这种感受对我们来说都很值得分享。同样对于我国的商学院教育来讲可能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的MBA教育也是发展得很快,现在每年的招生数量也是十分可观,有那么多学校现在都有MBA教育,这么快的发展势必也确实有一个如何提高质量、提高水平的问题,这个我想对我们很有必要。我们今天的MBA教育虽然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国家MBA教育面临的那样一种困惑,但是居安思危确实十分重要。我也很想请教才让先生,您感觉中国的MBA教育或者我们的商学院跟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在教学、在教师、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差距究竟应该在哪些方面更为明显一些呢?您这方面的经验要比我们多多了。

  才让:我最近没上MBA课,我只能靠我自己的感觉。首先,伊院长讲了MBA教育在美国已经一百年了,所以它有再思考,是根据一百年的总结,而且我看了序里,它已经是第三次系统总结了,50年前总结了一次,20年前总结了一次,最近总结了一次,他们确实是分析非常透彻,对下一步的思路、方向我觉得研究也很明白。

  这本书我看了以后,第一,当时眼睛一亮,第二是脑子一惊,前天我看了一下,为什么一亮呢,我是80年代在美国学的MBA,那时候的感觉和书里讲到的完全不一样,而且很多东西也影影绰绰,有点感觉,讲得太清楚了,眼睛一亮,也茅塞顿开的感觉,脑子一惊,MBA居然有今天?过去MBA是精英教育,而且都是佼佼者,当时自我感觉也很好,社会追捧得也很厉害,MBA教育在欧美现在已经到了十字路口,到了再总结、再反思的地步。当然了,我们中国的MBA的借鉴意义也非常大,实际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我们还没到这个地步,但是我们20年的历程也需要总结,以便决定下一步的思路,调整我们必要的姿态,以便在中国生命之树常绿。这是第一感觉。

  第二,我们的MBA虽然说和他们有一定差距,但是我感觉还是不错的,从刚开始的形似到今天的神似,从开始的师资力量,很多学校开始MBA课程,师资经常是经济学凑一凑,商学和会计凑一凑,甚至政治经济学的老师转过来就教MBA,我们当时就感觉你根本不懂MBA是什么东西,你既然敢教。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的师资、教材、教学方法,我们这些年经常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但现在实事求是来讲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地步。当然有几个方面的差距,一个差距我自己感觉就是历史的差距,这是没有办法的,它有一百年的历史可以总结,我们仅仅是区区20年,大家这个差距在哪儿,我们可以通过翻译这本书来超前研究我们未来的局面和应对的措施。第二,我们的学生对MBA的期望和欧洲、北美的还有一点差距。北美和欧洲的学生,很多同学进来以后的目标很清楚他要干什么,中国很多MBA的孩子们求学,进入MBA是模糊的,就想出人头地,就想取得高薪,这恐怕还是有差距的。

  当然,谋求更好的职务或者更高的薪水是大家都比较期盼的,但是从MBA学习里你不要指望学习以后就一定能够有管理者的岗位或者领导的岗位等着你,一定不要抱这种期望。所有从事管理的人应该学习管理知识,有条件地学学MBA,读读EMBA,但是不一定每个MBA出来一定都是优秀的企业家和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刚才吴先生讲到,我自己也有这个感觉,我们在MBA学的课程,出来以后,我的老师经常问我,你跟我说说哪门课对你帮助最大,哪个老师对你启发更深。我一想,好像哪门课也没帮过我,哪些地方我也没有用到这个知识,因为我决策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决策树的概念,但是我觉得这些知识汇集起来在你身上培养的综合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是给你真正的知识的传授和精神的传授。

  第二是方法,拿到的是方法,团队作业,不怕挫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精神我觉得是MBA传授给我们的东西,就是让你在超高压下承受压力,在将来激烈竞争的商海里能够适者生存。我们孩子的期望和他们还有一些差距。

  当然教学的方式,他们更灵活一些,哈佛和芝加哥的案例教学各有各的特点。而且在一定时期,美国的MBA在欧洲其实不是特别流行的,在日本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MBA,后来逐渐接受了这个观点,设置了这个学位。当然了,他们的方式方法就是要比我们灵活得多。我观摩过我们一些学校的课程,有很多方法,包括案例教学、企业访问、研讨互动,这个方式已经有了,但是从根上来讲还没有完全摆脱填鸭式中国传统教育的痕迹。这是我的一个遗憾。

  贺耀敏:对于才让先生,对于我们MBA教育确实有很多启发。我想MBA教育作为一个相对来讲,比起其他的教育,使它的学生更容易赚钱,似乎人们认为MBA教育就是赚钱,我想这肯定是一个误解。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去哈佛商学院,到哈佛商学院的阅览室,有的时候感受还是很深的,哈佛大学据说学生是最不讲究穿着的,什么样的服装都有,那个学校号称思想很自由。但是在哈佛商学院的阅览室和图书馆,你看到的学生的穿着,我觉得都是相当考究的,至少比起其他的学生。我想这中间是不是有对于MBA教育来讲的社会责任感或者使命感的某种培养和训练。

  吴先生去过很多地方,对于MBA教育特别是对学生教育方面,您有哪些建议和想法?

  吴伯凡:接着刚才两位老师的话讲,差距肯定是很明显的,没有必要硬性地比,起码我们跟现实的差距,您刚才讲的特别重要,在日本没有MBA教育,现在勉勉强强有了,但是非常少,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且将来我相信三十年之后还是制造大国,不可能像美国一样。一个制造大国应该向谁学习?我觉得有三个国家值得我们学习,以前我们学了很久日本,也没有学出什么样子来,因为日本是一个制造大国。还有一个制造大国,我们一直在学,而且学得更久,就是德国,民国的时候就提出以德为师。德国跟我们的贸易逆差非常非常小,弄不好将来是顺差,因为我们卖给它的东西都是很廉价的消费品,而它卖给我们的都是那些必不可少的装备制造和汽车制造的东西。德国制造的优势来自于哪儿,那个企业强大的竞争力来自于哪儿,我觉得这值得我们思考。

  还有一个我们也是非常忽视的就是瑞士,瑞士740万人口,人口是一个小国,但是比如在钟表界,全世界85%的利润都是被瑞士拿走了,精密机床还有很多制药业和服务、酒店管理等等,非常强大。除了洛桑在欧洲比较知名以外,它的MBA没有跟它的企业的经营那么成功之间有一个相关度很强的一个联系,这几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知识的传授,无论日本、德国还是瑞士,更强调徒工制,它的管理者是从内部提拔,长期考察,几个徒弟之间,师傅在看,最后谁上来,是这样一个过程。这种教育不能说是唯一的,但是在制造业里这种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中国的教育这方面缺失,技能的缺失基本教的是知识,根本不谈操作。这是最大的一个差距。

  当然西方的MBA商学院后来一个策略就是一方面赚钱,一方面要确立学术地位,所以他们也会高薪聘一些非常有名甚至是一些经济学家在那些学校里,因为商学院在大学里包括在哈佛也被认为为哈佛之癌,觉得跟哈佛的气质完全不相符合的东西,没有学术地位,后来他们就聘请了一些知名教授提高他们的学术地位,但是中国的大学在这一块,确实能够培养一批真正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专业的学术领袖,这也是跟西方商学院的一个差距。

  总而言之,我觉得我们的商业模式没有错,商学院就是一个空盒子,商学院是你本来是在消费这个商学院的,结果你是作为商品被出售的,尤其是EMBA就是这样,你来干什么的,你本来是来消费的,结果你被作为产品再卖给别人,其实它是一个高档的俱乐部,它是一个空盒子,大家都来买东西,结果在互相卖,是这样一个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没错,扩大了我们的人脉,增加了我们的见识,至少商业的通用语汇给了我们,过去大家不知道什么叫战略、运营、成本、成本优势、运营有效性等那些基本的,大家坐在一起,起码这是一个商学院非常重要的一点,基本语汇大家形成共识了。有人说商学院就是一帮不怎么有钱的人去教那些很有钱的人怎么去赚钱,其实不是的,其实你有钱。如果你通过修正,通过更正规化以后,说不定你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他没有很多的钱,但是他给你的建议就像好的妇科医生往往都是男医生一样,他给你的建议、给你的教育对你来说是很有用的。

  贺耀敏:从我们的教师来讲,我总希望我们的学生比我活的更精彩,而不是指望他赚多少钱。我觉得生命的价值可能对他来讲很重要,人认识自己也是一个过程。

  伊志宏:刚才吴先生一上来讲他是学哲学的,虽然他现在办杂志,我想要办好这个杂志可能需要学学管理。

  关于MBA教育或者EMBA教育的一些价值到底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我们还可以有一些讨论,包括我们在座的也有一些MBA和EMBA的同学。刚才贺老师说的那个话题,关于差距的问题,国内的商学院和世界一流的商学院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主要差距在哪些方面。我是这么看的,如果说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看历史的话,我们其实这个差距还是挺大的。除了才总说的,我们MBA只有二十多年,人家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肯定沉淀了很多东西,比如高水平的师资,现在无一例外,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一定是聚集了最优秀的学科老师,我们这方面有差距。再就是你的办学模式、教学的方式,哈佛搞案例搞了上百年了等等,其实这些方面我们都有差距。过去我们硬件上也有差距,但是最近这几年国内大学特别是商学院突飞猛进,改进比较多。这是差距问题,包括管理水平,我觉得我们这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我想,如果面向未来,我们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这个未来,商科教育的土壤一定是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商科教育其实特别有幸,我们在中国崛起,中国企业发展这么大的一个背景下,我们因此有特别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这个已经受到全球一流商学院的羡慕。十年前,我们跟哈佛商学院谈合作的时候,人家根本就不正眼看你,五年前可能稍微好一点,他们刚开始想进中国,现在一流商学院都进来中国,进来他们就是想赚钱。但是现在我们再去跟他们谈合作的时候,最近我们在跟耶鲁大学管理学院谈合作,我们自己的感觉,我们跟他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我们把过去几年在我们的EMBA项目、MBA项目和培训项目上做的一些事情跟他们一讲,我们感觉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所以面向未来,我觉得中国大学的商学院特别是前面几所大学商学院,应该说跟世界一流大学商学院的办学水平的差距在迅速缩小。所以我觉得很快我们在可以看见的将来,我们有赶上的希望。

  贺耀敏:我很想再问一下伊院长,这个书我昨天晚上还在思考,这个书里用了三个中国很经典、很智慧的词汇,把这个书里提的问题概括,比如知、行、省三者的关系。我想请伊院长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的寓意是什么?

  伊志宏:我们分宜成了知、行、省,英文就是knowing、doing和being,这种反思其实主要集中在这三个维度上,过去的商学院在主要做的工作是在知识上,就是knowing的层面,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在知的上面也有一些需要反思的东西,比如过去教给学生很多模型化的东西,就是很完美的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有很多假设条件的模型是怎么回事,学生并不知道现实当中可能跟这个模型也差很远。所以在知识里,其实也需要补充很多东西。但是更重要的,在过去的商学院教育当中可能缺失或者特别不重视的两个方面,一个是doing,就是行动的能力,提升学生行动的能力,学生可能学了一大堆知识,到企业以后,很会分析,但是这个事怎么干,怎么实现,他没有这样的能力。再就是being,我们翻译成省,实际更多的是讲你的道德、修养、伦理、责任感、态度等等这些方面的教育。过去在原来的培养里更缺失,现在看起来这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将来培养的是管理者,培养的是企业家,企业要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它的社会责任等等,这些实际上是第三个层面的问题。

  这是海外商学院过去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有后发优势,我们恰恰能够在我们未来的发展当中就尽快地把后面的这些可以补上,我们怎么样能更强调MBA教育、EMBA教育当中如何提升能力,培养这种行动的能力,更强调责任、态度、道德等等这些方面的培养。

  贺耀敏:我想MBA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还要和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否则的话MBA教育也遇到一些困惑。我本人曾经参加过哈佛商学院在中国举办的MBA案例课程的教学环节,我是被作为教学的工具参加的,我作为一个企业来回应教授教学环节。但是很遗憾,他选的案例是拉美国有运输公司这样一个案例,我印象中那次的课基本都是我们的高管和一些司局长,大家对那个课毫无反应。教授很知名,其实我们有关部门花了25000美金请他给我们上一次课,晚上吃饭的时候,他说这是我执教以来最失败的一次教学,就是因为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是很有价值。

  MBA教育,结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实际也很重要,才让先生对这个都是很熟悉的,MBA教育如何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

  才让:这是比较深刻,我参加的班就是当时袁宝华老先生做经委主任时候确定的中美合作项目,当时这批老领导思路还是很超前的,意识也很清晰,当时中美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以后,他坚持这个班的一半的课程一定要在中国进行,不能全放在美国,所以我们当时是通过考试有一个PREMBA,当时谁都不知道MBA是什么,所以有一个MBA的预科班,由中美双方的教师给我们恶补一些课程,然后再通过GMAT,那时候中国还没有GMAT,只有托福和GRE。进去以后,一半的课程是放在大连,大连当时有一个国家经委的中国管理科技培训中心,放在那个里面,因为这些人将来是要在中国服役的,要为中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效力的,所以一年半的课程,将近大半年是在中国,美国教授飞过来配合中国的老师一起上课。

  所以当时我们的这些先知先觉者的领导们就已经意识到了水土可能要不服,美国的经验很先进,MBA的工具头衔很耀眼,但是一定要结合中国的特点。

  第二,确实所有的理论和知识既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性,也有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甚至不同的企业因地制宜的问题。我感觉到这个方式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家包括商学院要考虑的,其实我们的企业包括学子也要考虑。我从来没指望过MBA学生一来,能把你的东西原封不动套到这儿弄出来,不会的,因为刚刚开始的时候,二十年前,我们不懂管理,那时候中国的管理是政治化的管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甚至是党委一元化领导,只要你把握政治方向,只要对党、对国家有朴素的感情,这个企业就可以不错。那时候引进一些理论,那时候拿一些新词新方法是可以奏效的,现在恐怕就不一样了,企业要根据MBA学生的特点来发挥他们的长项。第二,学校在教学里一定要注意和中国企业的结合,我们当时学的案例全是美国的,现在哈佛也开始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中国式管理的呼声和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教学的时候可能也要有意识地学习西方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方法,同时一定要注重我们的国情,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积淀也是要借鉴的。当然我们的学生也有意识地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考虑到将来我们面对的环境,这样你出来以后才能在复杂的环境里发挥MBA的特长,同时能够适应环境的需求,能够生存发展,能够崛起。

  贺耀敏:我们出版社也真正出了一些,像香港利丰的四个案例我们最后都出了中文版,这是唯一找到的关于中国的案例,我们叫做大中国区的案例,我们也出版了。这个工作对哈佛商学院教育也是一个推进,中国经济增长如此之快,它的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好的东西。作为受教育的,我想唐先生对这方面都有一些感受。

  唐炜:贺老师说的问题,我觉得从我工作以来,感觉到企业真的有很多变化,刚才才总也说到了以前企业学习的事,我印象特别深,很多企业都有一个下午学习的事,基本都是党员读报纸。现在还有,或者说企业更多的是用一些先进的管理工具,讲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时现在很多企业内训强度非常大,不光把费用问题解决,同时也不光是针对高管的,所有的管理层面的员工每年都有大量的专业培训、技能培训和团队建设方面的培训。这是我感觉二十年来中国企业内部管理有很多变化的地方。

  另外,我觉得从我从事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可能向国外学习的部分相对来说还是有局限的,比如现在还停留在更多去学习人家城市规划的设计方面的东西,但是作为运营的一个企业来说,应该如何从企业管理的高度去做行业的对比和行业内部财务等方面做的对比还是弱一点,更多的还是学一些皮毛,比如我们看很多项目做宣传的时候,都是说它是国外什么设计师做的,或者景观是从国外哪个地方来的,设计风格是法国乡村的等等,但是从企业对接方面还是做得弱了一些。

  我觉得作为我们在读MBA和EMBA的同学来说应该还是很正确很好的选择,当然不是说你学完这个就能成老板,但是我觉得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比现在的老板更好的老板,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贺耀敏:我们就需要有这样的循环、这样的努力。《21世纪商业评论》也一直关注我国商业环境的发展变化,我想对于中国企业发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经验肯定一直高度关注,不知道吴先生对这一方面有什么评价?

  吴伯凡:我一直有一个理念,关注企业的真实焦虑和真实困惑,很多媒体上说的那些都是媒体自己关心的,以为企业在关心,但是企业真正的焦虑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的确确关注中国商业现实的变化。冯仑说的野蛮生长,从某种天生的商业本能、抓住机会,我们前三十年所有的官方文件和媒体上永远有一个热词叫做抓住机遇,我们总是在抓住机遇凭商业本能成了,结果到现在为止发现这种野蛮生长所能够燃放的后劲已经基本接近于消耗殆尽的程度。所以中国企业必须要寻找一种新的动力,一种第二推动力,一种不是说推动解放生产力,过去叫做解放生产力,生产力就在那儿,你把它松绑了,过去企业管理最厉害的人就是能给企业松绑的,这个企业就好了,现在那种松绑、解放的方式释放基本结束了,现在需要的是真正能够跟国际的同行、全球的同行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去看事情的,比如联想,我们前几天给联想做了一系列的活动,要回答三个问题,联想国际化是否成功,衡量国际化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以及联想的未来是什么。我说前两个问题非常好回答,联想连续十二个季度盈利,证明你就是成功的。成功的标准就是五条,你的规模的增长性、盈利性、前瞻性、稳定性、持久性。这五个来看,你的的确确是成功的,但是未来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是中国做得最好的,除华为以外都是别人要扔掉的东西,我们就能一下子做好,联想很可能就会成为PC业的老大,关键都是别人扔给他。如果汽车都在做,我们能作为一个老大,试试看。PC现在是必不可少的周边设备,已经不是一个中心的IT的中心产业了,那个时候我们能不能像华为一样,除华为之外确实没有其他企业能够做到让国际同行胆寒,这是中国企业现在面对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刚才伊院长讲的后面的“being”翻译成省,当然也非常传神,但是我觉得也可以理解,用中国文化理解其实就是一个内圣和外王的关系。只有being是什么以后才能有什么,tobe才能tohave,这个企业的领导人作为一个管理者,他是什么,这个东西很重要,任正非,在毛泽东时代不可能有企业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话,他也会冒出来,有了改革开放,他就能起来,这就是他的being的东西,这个东西,商学院里能否增加这样一些至少是做一些提醒和开发,人身上有这种潜质,你能开发出来,或者像北大提出的魂商,一个领导者的担当,老大就是老大,老大不是年龄大,不是力气大,就是那种担当,就是十个人在那儿,一看那个人就是老大,这个东西是什么。现在大家对这样的课程是很需要的。而往往最后决定这个企业跟那个企业不一样的,恰恰就是这一点东西。一个企业最后的精神支柱往往就是一个企业领导人立在那儿的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的力量是我们商学院以前从来不教的,将来要不要在这个方面,当然也有一些国学班,我觉得都是很皮毛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方向是对的,除了教知道些什么外,知道的东西可能占了80%,做的东西占了10%几,可能那个5%都不到,我觉得将来应该更多的,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可能是倒过来的,他是什么,决定了他这个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怎么做,然后知道什么,知道什么其实并不一定重要。让任正非这样的人来商学院讲课他也讲不了,但是他能做出一个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企业。

  贺耀敏:刚才吴总介绍的几个人,恰好我都认识,其中有一个是我的大学同学。我想对于中国的企业发展,因为我们是创业期,第一代的创业的企业家身上表现出的那种领袖的品格或者某种坚持往往是很多西方企业家身上看不到的,这个也是很特殊的方面。

  我刚才想到了才让先生讲到的,当时厂长负责制,小平同志坚持上面不戴任何帽子,这在小平文选里也可以看得到,其实那时候也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因为我们多年都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但是小平同志坚持这个改革,厂长上面不戴任何帽子,这确实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每一步,我们很多的领导人也做出了他们很重要的一些决策,否则我们今天也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好的企业相对来讲发展的空间。

  人大商学院也一直是我国管理教育改革的引领者,也是我国最早设立MBA项目和EMBA项目的学院。所以我刚才到人大商学院看到我们整个的设施总体来讲在我们学校也确确实实是相当好的,很令人羡慕,尽管我们讲其实跟我们的发展的愿景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们看到人大商学院的愿景是成为最受尊敬的商学院,这个确确实实令我十分感动。所以我想问一问伊院长,这种尊敬来自于哪里?

  伊志宏:这个版本是08年重新梳理的时候征求了老师的意见、同学的意见、校友的意见甚至一些主要的雇主企业意见,最后定了这么一个版本。从商学院来讲,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搜到的是全球唯一的一个表述的,表达了这么几个意思,其实跟刚才讲的MBA教育的三个方面也是相结合的。作为一个大学下面的商学院,要受人尊敬,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的功能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这是我们的职能所在。我们一定要在你的职能上、工作上做到最好,才能受人尊敬。所以我们在比如科学研究,结合中国实践的科学研究,我们希望做到最好。然后我们的人才培养,对学生的教育是希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而且将来这些学生出去,应该说符合人民大学的社会栋梁的定位。再有,我们通过老师对企业的服务、对社会的服务,也受到尊敬。

  除了这三个方面以外,我们还特别强调在我们的学生教育当中,我们的科学研究当中,还有我们的学院管理当中,其实希望特别强调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来做事。当时的背景可能是很多的中外都一样的,比如说有些企业出一些问题,为了利润不择手段,中国有很多,海外其实也有很多,所以商学院也因而受到质疑,到底你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也特别希望强调我们将来培养的学生其实要更注重这些方面。我们也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在这方面成为商学院的一个典范。

  贺耀敏:我们特别期待商学院按照这个愿景能够有巨大的发展。很多商学院都把他们的愿景和追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哈佛商学院很多地方都摆放他们那样一句话,我每次去,他们都跟我再讲一遍,我觉得这也是他们的文化特征,而且他们现在也比较注意他们对亚洲的情怀,哈佛商学院专门有一个厅叫做东方厅,里面挂的画都是清朝的皇帝,我说很好,他们没有摆放日本的。中国的发展确实会引起世界整个对中国的关注,对东方的关注。同时这样一个愿景对于我们来讲,确实我们怀抱巨大的期待。我是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希望我们经济学院和商学院比翼齐飞,我们也可以发展得更快。

  我们也希望几位嘉宾就伊院长讲的人大商学院的愿景,包括中国商学院未来的竞争力能够点评一下,首先请唐先生点评一下。

  唐炜:刚才伊院长说最受尊重的商学院,我觉得首先有它的独特性。我分析它的内涵,里面还是包含着道德、责任和关注等等。首先我觉得这么一个提法就是说明我们人大是非常自信的,这个自信就能解决后面所有的问题,所以我也对如何能够尽快地成为最受尊敬的商学院抱有特别大的信心。

  贺耀敏:谢谢!才让先生既是企业界的领导,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的领导,也想听听才让先生对伊院长这样一个愿景的点评。

  才让:从用人单位来讲,我特别希望人大商学院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经验的新生力量。

  我个人来讲,我更愿意,因为我有一点私人情结,我女儿是人大法学院的毕业生,我是商学院的博士,从主观来讲,我当然希望我的母校能够成为最受尊重的商学院。还有一个,从客观来讲,这个愿景是可以实现的,一个是人大商学院的历史很悠久,在历史上它的很多的专业、很多学者包括人大商学院的前身,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受人尊敬的院系,这种历史传承别人是没有的。

  第二,人大商学院和其他的商学院还不太一样,除了它自身的历史之外,就是交叉学科人文底蕴特别深厚,包括经济学、包括金融、包括法律,这个环境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特点,这种交叉学科创造的氛围为我们商学院烘托的气氛是别人没有的。

  第三,我接触到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师资是国内一流的。再往后讲,应该是在全球也是不次的。比如我们现在引进的欧美的一批受良好教育的甚至于有过教学经历的老师都加盟我们的教学团队,人大的学生,本科、MBA、EMBA也是千挑万选的,不光有钱才能来读的。

  另外就是大的环境,过去我们向欧洲学习,因为人家的市场经济发达,人家的跨国公司很牛,但是现在这个形势,中国的企业在崛起,中国的市场在开放,中国的话语权在不断加大,这种大的环境、大的氛围,英雄出来有用武之地,这是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当然,我个人对伊院长更有信心,你们学MBA的都知道要做战略,要有目标管理,你没有战略,不知道追求什么,就是没有目的性,这个目标管理就达不成,一旦梳理了这种愿景,组织资源,锲而不舍的努力,这个目标就不会太遥远,

  贺耀敏:非常感谢才让先生,您对人民大学的这份感情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与其把钱给人民大学捐来,还不如把孩子给人民大学送来,这个非常重要,人大很多老校友,他们的孩子,有的第三代、第四代都在人民大学,每次听到以后,我在人民大学执教的信心就很足,我从来没有动摇过在人大坚持到底的信念。刚才伊院长也听了两位的点评,伊院长有什么感想?

  伊志宏:才总是我们这儿毕业的博士,应该说是曾经的校友,现在也还是商学院的兼职教授,是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刚才唐炜是我们现在在读的EMBA学生,还表示了对商学院未来发展的信心,也让我们未来做事情能够更有自信。

  其实这份自信,大背景是来自于我们对中国未来有信心,中国会继续发展,中国企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因此中国的商科的教育也会有更大的发展。

  人民大学以及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办学有自己的特色,人民大学多学科的社会科学的这样一种综合优势为商科人才的培养、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特别好的多学科的支持。再从商学院本身来讲,刚才说的愿景是成为最受尊敬的商学院,还有一个使命,我们实际强调亮点,就是立足中国实践,立足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要有国际视野,要有全球化的眼光,培养的学生希望是未来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够领导中国的企业发展的人才。

  从吴先生的话中,我发现了好几个将来我们可以合作的机会,他谈到了联想最近几年的发展,联想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我想可能媒体人会有特别敏锐、独特的眼光来发现一些行业、一些企业的热点问题。商学院的老师其实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有学术背景的一些支持来合作,做一些研究,研究到底中国的企业在走向国际化、全球化过程当中,跟海外其他的企业相比一些共性的问题是什么,一些独特的问题是什么。刚才他讲到了现在的企业第一代的企业领导人的特征和特质,实际这是讲领导力。我们专门有一个系的老师就是研究组织行为和领导人的个人行为,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而且中国最近这些年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企业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交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其实都碰到了这个问题,会有很多挑战,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碰到什么问题。其实商学院在过去的这些年做很多努力,试图能够把我们老师的研究和企业的现实问题有更紧密的结合,所以我们提倡老师在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发现有用的研究问题、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做科学研究,然后再把它应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这样几方面就结合起来。

  归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人民大学的校训叫做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践当中寻找真理,这个用在商学院是特别合适的。有上述几个方面的支持,所以我觉得实现我们的愿景和使命应该是很有信心的。

  贺耀敏:谢谢伊院长,最后我们还想听听作为媒介的朋友,请吴先生给我们一些点评。

  吴伯凡:我也是人民大学的校友,刚才伊院长的愿景——最受人尊敬的商学院。过去一般企业也不这么提,为什么这几年提得越来越多了,是因为大家发现我们过去很穷,突然一下子有钱了,很多人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有钱了什么都解决了,往往是有钱了,更加让人痛苦,其中有一点是更遭受蔑视,所以很多企业就逐渐注重有钱,这个钱的质量是怎么样的,这个钱是钻空子来的、勾兑来的,那个不行。要凭能力,首先要有能力,第二,要有承担,责任和能力决定了一个人、一个企业、一所学校受人尊敬的程度,有能力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也不行,光有担当,没有能力也不行,尤其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我希望人大商学院在这两方面发挥我们已经有的历史悠久的优势、特长,毕竟我们六十年的历史。我们的管理者,中国的即使在计划解决时代里,也要强调管理,计划经济管理这种特有的说法,人大本身这个学校的底蕴就是培养管理者的一个学校,我们的优势也是很强的,还有人文的底蕴,跟完全是走技术路线的学校是不太一样的。所以我觉得人大商学院应该是在我国众多的商学院里形成它的差异化的优势,形成它的独特的价值主张,做一个最受人尊敬的企业。

  刚才伊院长讲的我非常有感触,我们是南方报业集团21世纪报系,那么多媒体,我们总在跟企业打交道,总在跟大学的商学院在合作,媒体当然不如学院的权威、凝重、深邃,但是它确实是比较敏感地感受到当前、当下的现实、真实的焦虑和真实的困惑,如果把这些结合起来的话,比如案例的教学,包括实地的我们跟很多企业的交道,其实都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对于我们来说不是费太大劲的事情,我们一起来合作,肯定会做出很好的东西出来。

  第三,我自己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像伊院长说的,多学学管理学,我也学了,我也有两篇管理学的论文在报纸上登了,但是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身份,希望有一天不是太忙的时候能够回到母校来,真正学一个管理学的博士或者科班出身的。

  贺耀敏:希望人大商学院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希望人大商学院的未来确确实实十分美好。人民大学的哲学院也是十分了得,在我读书的时候,人大是四大理论系,开会都是坐在最中间的,那个时候不一样。当然我们现在四大理论系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影响,但是四大理论系云集了人民大学最优秀的一批学者,现在四大理论系是大师最多的系,我们的哲学院云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师。

  吴伯凡:哲学系为我们国家的媒体,我们国家很多财经媒体的主编都是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的。

  贺耀敏:所以我们同样也祝愿哲学院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商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经常也听听我们哲学院很多老教授的讲座,肯定是十分有益的。

  伊志宏:我们要多学点哲学。

  贺耀敏:前面这一阶段的讨论可以告一段落了。下面我们还要有一个好的互动,希望大家多提一些问题。

  学生:各位老师好!我是人大商学院EMBA09届的学员,昨天我毕业论文答辩,四票全部通过,现在已经拿到学位了。

  刚才各位老师已经谈了很多有关人大MBA和EMBA教学的一些成果和作用,我想可能各位老师是从更高层次上来讲。作为一个学员,我想用最通俗的几句话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因为经过两年的学习,刚刚毕业了,有这么几句话,这是我的领导、同事和我属下员工对我的评价,你上了人大EMBA之后,说话更会说了,做事更会做了,为人可能更老道一些了,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上可能思考的东西更多了。从企业的战略层次角度,可能有了更全面的思考和发展。我想这个评价更多的应该不是对我本人的评价,恰恰可能是对人大商学院的评价,也是这两年我在人大商学院的学习给我带来的一些收获。

  第二,我想有一个问题请教下伊院长,大家都知道人大商学院现在跟明茨伯格先生有一个IMPM的合作,现在又刚刚开发了CMPM(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的合作,我想这个合作应该从某种角度来讲是商学院教育的一场革命。我想请伊院长给我们做一个解读。

  伊志宏:刚才讨论的时候已经提到了明茨伯格,明茨伯格是一个现在还在世的管理学大师,对战略管理其实有非常精深的研究,他的特点就是他自己不仅做研究,他从对管理的认识到对怎么样培养管理者的认识,他自己就想做做实验。所以他就在90年代中期做了一个IMPM(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这个项目是几所学校参与的,有加拿大的明茨伯格现在工作的大学、英国一个商学院、欧洲的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在日本还有一些过去合作的单位。我们因为看那个书,叫《MBA非管理者》,看到他花很多篇幅介绍这个,我们当时也在想,中国未来的MBA教育改革的方向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就开始去了解这个项目,去学习。06年我们去INSEAD专门听课,就开始有一些接触。再后来,我们感觉整个课程从对原来的MBA存在问题的一些批评到怎么样做MBA教育,我们觉得有很好的理念,于是我们就把这样一些理念中国化、本地化,所以我们开了一个CMPM(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首先是说中文,因为那个项目大概每年招三四十人,都是跨国公司参加,首先是英文教学,我们找国内有没有这样的企业愿意参加,让整个管理层去参加,发现都会说英文的企业也不是特别好找,但是有需求,我们于是就做了这个中文的版本。应该说花了非常多的心血在这里,但是这个班从06年就开始有想法,花了大概两三年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最后第一班在09年开班,开班的时候,明茨伯格教授专程赶过来,在苏州开的班,来参加这个项目。这个班到今年应该是刚有第一期毕业的学生。

  我们是带有一种探索性和实验性的想法来做这个事,但是做下来以后,使我们对未来管理学教育应该怎么做更有信心了。这个项目做得比较成功,同时我们现在也在跟IMPM合作,其中有一个模块,每年5月份要到中国来上。简单来说,IMPM也好,CMPM(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也好,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跟传统的MBA或者EMBA不一样,过去的MBA/EMBA的课程是按功能设置的,按企业的功能比如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市场营销等等,是分着的。实际上说简单一点,同学可能不大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置,从学校角度来说是因为在过去这些年商学院的发展是因为老师都是按照学科来训练的,我就是学市场营销的一个博士,我是财务或者金融的博士,我只会讲这个,不会讲别的,所以我就教这个,所以就设置了这样的课。这样如果对应很成熟的大公司,功能很清晰,这样对应专门的部门,应该也没问题。但是对于众多的快速成长的小公司以及更高职位的管理者来讲,他发现你去面对一个管理问题的时候,不会说我得想想,这是一个营销的什么问题,这是一个运营的问题,我得用哪个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定不是这样的。所以管理的问题一定是综合的问题,所以对管理者来讲,他有这样的知识的培养固然重要,其实更重要的是怎么样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实践问题来梳理出来,来把最核心的关键问题找出来,然后怎么样去解决,要具有这样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一些认识,IMPM和CMPM(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是分成五个模块,这五个模块叫做练达模块、反思模块、合作模块、分析模块、行动模块。只有分析模块大概有几门最核心的课,比如战略思维、财务分析等等,最核心的会有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剩下的那几部分完全是不一样的,它其实是围绕着管理者的心智培养、管理者的能力的提升,是围绕着这个来设计这个课程内容的。

  因为IMPM在全球过去一直是非主流的,做得也很艰难,我们把创新项目引进来以后,参加项目的同学的反应使我们特别增加了对这个项目的信心,以及我们认为这个应该是代表了未来管理学教育特别是在EMBA这个层次上的教育的方向。我们现在也在把这样一些理念以及一些元素在向MBA项目和高管培训项目再去复制,在可能的条件下再做一些复制。

  贺耀敏:能否介绍一下SAIL计划(启航计划)和SOAR(飞翔)。

  伊志宏:MBA叫做SAIL计划(启航计划)计划,也是为了好记,在市场上也比较好识别,Spirit,我们叫做理念塑造,可能对应刚才讲的MBA改革里的being部分,实际希望在MBA教育当中更强调道德、责任、伦理、态度这样一些东西,A是action,就是行动能力,对应doing的部分。第三个是I,其实两个意思,一个是internationalization,希望这个项目给大家更多的国际理念,还有一个意思是integration,就是整合,管理问题是综合问题,大家不仅学了一些学科知识,应该有一些整合和综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L是learning,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即使MBA的同学,也大多都有五六年、六七年的工作经验,他应该把他的工作经验甚至他管理的经验自己带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互相分享,有一个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这个SAIL计划(启航计划)是09年推出的,希望作为未来我们MBA项目培养的一个方向去努力。

  另外一个是SOAR(飞翔),飞翔计划在我们做了CMPM(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项目以后,把里面有些理念比如说强调理念、人文、反思等等,把这样一些元素体现在普通EMBA的培养当中。

  提问:我也是人大的校友,非常开心。院长对出版《MBA教育再思考》这本书一定会给MBA国内的教育行业会带来推进作用,肯定会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因为目前看起来似乎有些低谷,但是不重要,我觉得人大是一个领头羊,同时人大商学院也是一流的。我毕业以后这两年看到我们的同学和商学院确实在朝着这个令人尊敬的路上在不断进步。比如唐炜同学,作为他的老板压力就比较大,因为他从商学院已经学习了,知识很先进,更新得很及时。

  但是我提一个问题,就是问我们伊院长,在欧美多数商学院都开设了与商业伦理相关的课程,但是中国很多商学院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公司的道德操守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您认为作为商学院的课程设置来说是不是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我想作为企业来说,是不是也存在这方面的一个补充?才总作为企业的代表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谢谢!

  伊志宏:首先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在商学院的课程里有这样的内容,但是这个课怎么去上,这个其实是需要费很多的脑筋。我们希望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难道我们上一门课就能解决问题吗?有的学校也有过尝试,比如加一门这样的课,感觉这样的课也不大好上。我们后来想,我们用另外一种办法,这种强调,从刚才我们说MBA的培养方案、EMBA的培养方案里其实都有这样的理念在里面。这种培养,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培养,比如说我们在学生入学考试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的内容。那天我们在课上讨论还在说,比如你如果是做会计的,老板要问你,你能不能帮我做假账等等,实际在入学考试的时候,我们就希望有这样的内容。

  后面的课程设计,商学院目前没有采取开一门专门的课,但是我们希望在主要的课程里都要体现这样的内容,无论是会计、营销等等,所有的课里,希望加这样的内容在里面,通过这个课程。

  另外,现在我们还有一些活动,包括一些学生的实习,跟企业调研等等活动当中,也希望加进去这样的元素。

  大家现在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怎么样有效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意识到重要性,而且能够通过不断地培养甚至是练习、训练,能够提升这样的水平,其实还要做很多的工作。

  才让:我觉得这个还是很重要的内容,如果说一堂课不起作用,十堂课可能会起作用,一个学校讲不起作用,所有学校讲一定会起作用,形成一个社会氛围,形成对我们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要有担当的责任。从企业来讲,老话讲得好,天道酬勤、商道酬信,无信则商不立,要做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或者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道德伦理方面的训练和素养。

  吴伯凡:您说的就是企业公民,我们把这个04年引入到中国来,就是商业伦理,我们其实可以开发一门课,我在各个企业也经常讲,一个企业的道德风险是如何实质性地变成经营风险的,我有很多的案例,在商言商,你要告诉他怎么做活雷锋,不管用,你一定要从商业的角度,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在现代透明化的社会里,大家变得越来越透明的时候,它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而不是一门专门的道德课。

  贺耀敏:这个话题很重要,宝华曾经写过《论企业家的修养》,后来送了很多企业家,企业家的修养尤其是道德修养非常重要,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把诚信的道德修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也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我们也期待着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整个社会的诚信、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我这里还有一些问题,我看到有一个条子都谈到了当前的情况下,特别是金融危机日渐深入的条件下,各位老师如何看待MBA的就业情况,特别以金融服务业为背景的MBA。先请才让老师讲讲对我们这个MBA的就业有什么好的建议?

  才让:MBA就业,总体上来讲,需求还是巨大的,现在讲在读的和已经毕业的有两个数字,一个是17万,一个是22万,人数虽然多,但是中国的市场和企业需求,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我们到用人的时候就是找不到或者是缺乏经过训练又有实干经验的MBA学生,学生大家不必担心。

  第二,在经济危机过程中,大浪淘沙,行业之间的利益可能也在博弈和调整,适当的调整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是最关键的。

  贺耀敏:有没有好的建议?

  吴伯凡:用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出现,这在中国差不多七八年历史了,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好的人,企业又在抱怨找不到好的工作,我觉得这是教育存在的一个漏洞,同时也是就业者的心态,对自己的预期太高,平安的马明哲曾经讲过一个例子,一个MBA考虑的问题一上来基本是总裁级的这些问题,还有华为的任正非收到一封一万三千字的报告是华为的未来,任正非说看看他是不是精神病,如果是,赶紧送精神病院,如果不是,赶紧开除。

  唐炜:我觉得作为MBA的同学,《易经》讲人的一生分成不同的运势阶段,经济发展也是有波峰波谷的,你毕业的点应该你审时度势就好了,像李云龙一样,该把队伍分解到山里养精蓄锐就分解,该攻县城的时候就把一个团的队伍变成一个师那么大,攻打一个小县城,那是能赢的。所以我觉得不要在一个时段上较劲,要审时度势。

  贺耀敏:我在人大出版社还在做社长,我们每年也招不少新员工,这几年很少能看到人大商学院的MBA到我们那儿去谋职的,可能要关注很多企业,大家不要把眼睛紧紧盯着现在比较辉煌的企业,其实对一个人来讲做事比享受事业的成果还要重要,过程远远重要于最终的结果。我们每年都希望能有商学院的学生去,因为我们的工商管理在全国做得最好,当然了,可能回报跟别的不一样,但是它的成就感我想是一样的。我觉得我们学生的心态可以逐渐调整。我也有一个学生相当成功,是达特茅斯毕业的,创造了很多在我看来都是奇迹的,曾经在高盛工作过,后来又跟很知名的人搞了私募基金,在北京买了很大的房子,但是真的不如我有成就感,我出了那么多大师的著作,从中获取的精神享受别人都享受不到。

  请大家关注一下现在看来还不是很大的文化企业,但是它确实有很好的成长前景,包括一些小型企业。这个也算是我们的一个建议。

  在转型期的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意识?我也很希望各位嘉宾能够简单回应一下。

  才让:如果说起来,可能要列一个很长的单子。转型期中国充满了变化,充满了发展的机会,那么进取心、改革进取的意识我觉得是第一位的,既要循规蹈矩,但是要突破框框,解放思想。这是我经常讲到的,不要受学校的教授给你的那些条条块块把你框死了。

  第二,要勇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前人很多东西可能存在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一定是永远有道理的,要敢于实践,敢于提出自己新的见解,特别是学生出去以后,不要看一个企业好像管理很严密,制度很森严,但是其实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制度可能是过时的,体系可能是充满漏洞的,这里就有大家创新的机会。

  吴伯凡:创新这个词最好说得少一点,07年我说创新是个超载的概念,什么东西说不清楚的,往往都用创新来说。我甚至有时候觉得守旧比创新更有意义,有一家企业目前做洗衣服的,但是现在很多的投资人都追着它要投,原因就是它重新定义了它的这个行业,重新改变了这个行业的基本假设,而这个假设不在于说它想创出一个什么东西来,而是在经营过程中,它比别人更敏感地发现了那些大家意中有、语中无的需求,用一种它有能力就满足,没有能力,它联合别的企业资源一起来满足,所以它现在成了什么呢,第一,它是一个快递行业,就相当于联邦快递,很多洗衣店只是洗衣,它是很多快递公司,你如果是它的会员,这个小区下,你就可以把东西直接送到,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快递公司一来我们都不敢出门,等着快递过来,你直接送到他的洗衣店,或者把东西直接送到洗衣店里,他给你寄出去。我在广东出差一个星期,一堆脏衣服,我放在广东的连锁店,过了几天,我在家里收到一堆干净的衣服,或者我今天要开会,我在写字楼的连锁店取到了我两天前在家里送到洗衣店的衣服。还有零售、家政,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家政服务提供商,能够把一个传统的行业做得貌合神离,他发现客户有这种需求的时候,过去我是干这个的,跟我没关系,后来他逐渐发现客户的所有需求他如何满足的时候,他创出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唐炜:我们企业文化就是八个字就是“世界在变,创新不变”,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创新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常态,企业在不同的经营阶段和外界的不同变化阶段,可能随时随地要创新,所以创新这两个字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了,就是企业要不断地改变自己来符合客观发展需要。刚才吴先生举的例子,前两天我们学的案例就是举的这个案例,有一个公司做代收业务,类似于快递公司投到你这个点以后,结果你收件人不在,你可以找人代收,刚才说的里面有代收业务,没想到像租车公司一样可以异地还、异地取,我觉得它没有什么创新,只是把已经有的东西放到它的企业里来了。所以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一个人类还没有的东西,而是改变你的思维模式,把已经有的东西嫁接组合在一起,可能未来十年二十年时间移动互联网或者现代服务业有很多创业机会,我觉得这里商机无限。

  创新的内涵和外延我觉得每个人要有不同深度的解释和自我的剖析。

  伊志宏:我说一下,因为各位从用学生的角度来讲应该怎么样创新,从培养学生,怎么样在学校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今后我们希望在学生的培养当中,思维的训练当中更加强调一个叫做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翻译得可能有点问题,一提到批判性,中国人可能觉得不好,其实是突破性思维。还有一个是强调反思,EMBA项目中特别是反思已经开始在所有项目都加这个内容,MBA项目中批判性思维的思维训练我们也希望加强。

  贺耀敏:有人研究过技术进步史,技术进步很大时候表现在技术的集成上,而不是一个新的东西的推出。在人类社会发展上也表现得很突出。

  还有一个问题,人大商学院对校友活动的开展有什么计划?

  伊志宏:这有可能是MBA同学提的问题,首先我们怎么认识校友和怎么定义校友工作,我们认为校友和学校、和学院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终生的、学习的一个网络关系,我们希望朝这个目标去努力,所以校友工作并不是学生毕业了,你的身份从在校生变成校友了,我们开始做校友工作了,更不是从校友毕业以后多年跟学校没有任何联系,某一天他突然知道他成功了,他挣了大钱了,学校说我要干什么事,你来给学校捐款吧,更不是这样。其实校友工作应该从学生一进入学校成为我们的学生开始,那就是我们一个终生学习的网络开始,应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学生在学期间,我们要以学生为本,要做很多工作。学生毕业以后成了校友的身份以后,我们怎么样跟学生保持联系,我们希望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我们也希望尽学校所能,为学生在你的工作事业的发展当中来提供帮助。这是校友工作的理念。

  基于这样的理念,商学院校友工作,我们现在希望构造一个立体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在学院我们有一个“校友及对外联系办公室”,我们在各个主要项目上,比如EMBA项目、培训项目和MBA项目也都有分管校友工作的同志。我们学院的校友办公室和各个项目之间是有矩阵式管理的网络,希望一方面给在校的学生把我们已经毕业的校友请回学校,来分享他们的工作体会和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希望已经成功的校友给我们在校的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实习的机会等等,希望能够经过多年的努力达成这样一个校友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贺耀敏:讲得很好,我也经常跟别人讲,母校是我们这些毕业的校友的精神和情感的家园。我们这些在母校执教的人,就是精神和情感家园的守护者,希望我们的校友经常回母校来,这个感情是大不一样。接下来我们考考台上的嘉宾,我们很希望跟你们分享读书的快乐,希望你们能为我们大家推荐一本书,你正在读的或者你已经读过的,或者是你认为很值得推荐的书。

  唐炜:我准备用三年时间读一下《易经》。

  吴伯凡:《易经》是一个大工程,那是在练习,有的书不是读的,是在那儿相处的。我随便说一个,我前一段时间读的一本书,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角谈目前的品牌建设,应该是两本书,一个叫做《感官品牌》,一个叫《买》,研究了一个发现,我们其实做购买决策的时候,过去都以为有各种各样的理性因素,或者说营销者用很多东西来影响我们,但是真正决定我们做购买决策的是接近80%的那些潜意识的东西,高明的商家不是去花80%的钱都用来做那20%的工作,而是用80%的钱甚至用20%的钱影响你80%的那个潜意识决策力。这两本书非常有意思,我碰到几个老外,他们先给我推荐了,我说我正要给你们推荐呢。

  才让:我要推荐的就是《MBA教育再思考》。一本是我在读MBA和MBA刚刚毕业时候的看过一本书叫做《李•亚柯卡传记》,他是一个很老的人,我当时读书和刚刚毕业的时候,就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他是读书以后进入福特汽车,从推销员做到了总裁,因为和小福特意见不合被辞掉了,克莱斯勒危机的时候他出任了克莱斯勒的总裁,三年扭亏为盈。

  第二本我最近在读的是《沉静你的领导》。小约瑟达克拉克的书,你不要每天都说很多话,你要以你的人格魅力、以你的战略眼光、以你对全局的驾驭力领导你的企业前进。

  伊志宏:我们提到了若干次明茨伯格,我给大家推荐两明茨伯格的著作,一个是我已经看过的《管理工作的本质》,我原来上学的时候没有学过,后来我开始自己做管理的工作,当了院长看过这本书,我觉得对管理还是很有借鉴的。还有一个很快要出的一本书,是人大出版社贺社长出的明茨伯格的经典《战略过程》,战略这个领域,明茨伯格是一个学派。

  贺耀敏:大家读了很多书,我天天跟书打交道,有一本书叫做《超常思维》,是我们引进的沃顿商学院的商学丛书的其中一本,对我十分有影响,它对我们现有思维产生了怀疑,提出了很多问题,我看了以后觉得十分震惊,我这种岁数的人特别习惯于习惯性的思维,所以我觉得也很有价值。沃顿商学院的每一本书都是经典,我们现在也引进来,作为我们商学院学生的一个参考书和MBA的参考书,特别是《超常思维》,动摇了我很多传统的观念。

  今天很高兴这个活动确实进展得很好,我想今天新浪财经“悦读会”也应该十分圆满。

  最后我还是想说,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谢谢大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