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贲圣林:人民币国际化会倒逼金融改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10:27 来源: 新浪财经
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贲圣林(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贲圣林(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11年12月1日-2日,由《环球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1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可持续繁荣:驾驭政经周期”。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贲圣林。

  贲圣林博士:谢谢主持人,当然也要感谢21世纪传媒,我虽然跟21世纪传媒合作不是太多,但至少是它的忠实读者,本来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演讲嘉宾的名单很多,前面都会有很多书面的演讲,我这个人不太希望浪费时间,我就没书面的,不是说我不认真,真的很认真。

  一个是我同意前面两位的演讲观点。我在这个基础上做一点补充,我今天讲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咱们中国的银行业、金融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第二块我讲一下我们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的挑战与机遇在哪里;第三块,我想表达一个愿望。

  第一个方面,中国银行业取得的成绩真的是举世瞩目。首先大家知道,全世界现在最有价值的银行、最大规模的银行、最赚钱的银行很多都在中国,这是在最近的十年中间,2001年的时候跟咱们没有什么关系的,咱们是技术性破产,速度之快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没想到,我们国外的同行也没想到。我记得2006年在钓鱼台国宾馆陪同领导拜会咱们四大银行的一个领导,外方领导当时说了一句实际上是客气的话,他说我相信十年以后你们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他当时实际上是有点客气了;但是06年到今天4年的时间,全世界前十大银行里边将近一半是中国的,所以我说咱们这个速度相当快。因此,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从业人员,我个人也是感到很自豪。第二个,不仅仅是规模大,而且我们银行业的一些参与者的质量也是逐步提升的。比如说我们的信用评级,如果说六七年前,是“技术性破产”;但是到今天,中国银行业的四大银行,咱们的信用评级可以说跟全世界的银行、最顶尖的银行不相上下。我看了一下那个前十大银行里边,按照总市值比,中国的四大银行实际上是属于中上的信用评级。第三个就是,这么多年以来,咱们中国的银行业应该说在公司治理方面,在企业文化,在风险控制能力方面,在产品创新方面都有相当的进步。这个应该说不得不归结于过去十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股改上市引进机制,甚至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等因素,这个是带有一点争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银行业跑赢了全球金融的大势,应该说一点不为过。

  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跑赢了中国的实体经济,我这儿也有几个数字跟大家分享,为什么说中国的银行业跑赢了实体经济。首先咱们看看过去5年来,从06年到2010年银行业平均的贷款规模还是存款规模基本全部在20%的增长,咱们都知道我们的GDP是9%左右,所以我们中国的银行业对比中国的实体经济是跑赢了。再看看我们按照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占整个GDP的比重是多少,中国的资产我算了一下,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是95万亿人民币的样子,是中国GDP实体经济的238%,这个比率也是提高了,比5年前提高了。贷款规模咱们都说信贷难,咱们贷款规模不少啊,我们现在贷款规模去年年底是50万亿,是代表了中国GDP的127%,这个比率高于2006年的110%,所以我说中国的银行业跑赢了中国的实体经济。

  放在全球视野来看又是怎么样呢?应该说中国的银行业也跑赢了。有另外一个指标表明,中国银行业如果按照去年年底比的话,咱们的银行业总资产是14.7万亿美元,美国作为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银行资产规模12.2万亿。而我们的经济是美国经济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所以这就造成了什么呢?美国的银行业资产规模是它GDP的84%,咱们中国是多少?249%。再看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它的银行业的资产规模低于我们,它的GDP的也低于我们,占比是169%,因为日本也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主体。从各方面指标来看,中国的银行业都跑赢了大势,跑赢了国际银行也跑赢了中国实体经济。因此我们要对中国银行业过去十年来取得的成就祝贺,应该对政策制定者、监管者祝贺。

  第二个方面讲讲挑战与机遇。如果看看中国银行业取得特别大的成绩的时候,我们看到有哪些?我们的整个银行业成为全世界最值钱的、最有规模的银行,离不开咱们股改的成绩,我有时候也在想是不是有一些别的方面的原因,如果借用红利这个词的话,是不是过去我们是规模红利,有没有我们的国家、或者叫新兴市场这样一个发展的红利?我们的四大银行,三个银行后面都有一个C,我有时候开玩笑,究竟我们的金融业的估值相对较高,是因为这个B是银行的问题呢?还是因为这个C是代表中国?是不是有个国家红利,新兴市场的因素。同时,咱们的金融体系是不是也受益于政策性的红利?因为我们的利率、我们的汇率还没有放开,我们的利差还有一定限度的保护。同时会不会还有一些制度性的红利?因为我们的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均衡,我们间接融资占的比重过高。反过来我们直接融资这块,我们资本市场发展得相对脆弱。在这样一个格局下,我们有些制度性的、结构性的红利让中国的银行业享受到。但这并不否认中国的银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举一个例子来谈金融体系的不平衡:2010年资本市场占了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的12%,每一百块的社会融资总量中间,资本市场是占了12%;其中的8%,应该算是咱们的债券市场。

  我们的挑战与机遇还表现在什么方面?咱们如果按照社会融资总量来讲,2010年银行业真正的本外币贷款所占的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是50%多,这个跟5年前相比,已经大幅度地下降,5年前是82%;当我们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不断增加的时候,危机是存在的。同时,如果说我刚才讲的,虽然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是很高,但是如果从企业债券、资本市场来讲,其实跟五年前相比,所谓的脱媒现象是有所抬头,2000年企业债券占到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只有2%,我刚才讲过2010年是8%,这个规模还是很小,但趋势已经相当明显。

  第三块,挑战与机遇,中国的利率我刚才讲了有一些政策性的红利,这个红利正在逐渐地消失。中国的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化,反过来会推动我们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会推动咱们的金融改革。我们看我们的利差,其实过去5年中间,整个中国银行业的本外币贷存比的利差已经在降低,2010年是2.4%,跟前几年相比已经是在下滑的趋势。更加不用说咱们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境外的人民币债已经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的融资渠道。在去年一年中点心债也就是三百多亿融资规模,但是今年的前11月已经是它的4倍以上,将近1400亿人民币,同时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它的融资渠道不仅仅停留在境内,它还有海外的,所以比如像去年一年,中国的企业在海外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融得的总规模达到三千亿人民币以上,差不多是将近五百亿美元,这是我的一个统计数字。所以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融资的渠道选择方式更多元化,中国的银行业能不能跟上?同时,刚才我也讲了我们一个挑战与机遇,如果说我们单纯靠规模的效益,是不是会有一个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在想,我们中国的银行业虽然是最赚钱的,但是目前利差还是占了我们整个赢利收入的80%以上。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的银行业和全球的银行业面临一个自身定位的问题,监管标准提高的问题。无论是巴塞尔协议3,还是到中国银行业要求自身重新定位、服务实体经济的这样一个呼声越来越高。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一个愿望,我觉得我们中国的银行业发展得相当好,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我这里有一个数字,按照一级资本规模排的前十大银行,1970年到2010年。为什么要一级资本排?因为以前的银行都没有上市,所以你无法用市值来排。1990年前十大银行里面,6家是日本的,1980年只有一家日本的,到了2010年,前十大一级安排排列里面没有一家日本的。按照一级资本来排,2010年,中国的银行业有一家进入了前十名,我不敢下任何结论。我们的机遇就是创新,我们要想到当所谓的金融海啸影响到大家对创新的、或者过度创新的一些思考的时候,我们要想到中国的金融业创新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理性地、合理地创新,我们需要在产品上、在管理架构、在人才政策,在制度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创新,进一步巩固过去十年来,中国金融业、银行业的改革开放的成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需要伟大的企业家,我们也需要伟大的银行家,我们希望中国能从经济大国成为一个金融及银行强国,谢谢大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