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业界黑马解密艺术收藏乱象:假拍何以愈演愈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15:32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艺术家的身价通常是最高的,也是最虚的”

  画廊标价一般是同期进货价上浮50%至100%

  根本不存在“任何时候都坚挺”的艺术品

  □本报记者 徐静休 文/摄

  早报讯 越来越多的人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结下不解之缘。

  然而,面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这潭很深的水,该如何涉足其中?如何寻找其中的“价值洼地”?不少人还懵懵懂懂,百思不得其解。

  面对大家的疑问,近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央财大拍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马健做客杭州岳王艺术城,为上百位收藏爱好者揭秘艺术品价格谜团,解释收藏者行为逻辑。

  据了解,马健致力于收藏投资的研究与实践,他对收藏投资学的研究被认为“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他被称为“资深的艺术市场及艺术经济的研究者”、“国内撰著最丰的艺术经济学专家”。

  “请问哪里找清代外销油画?”“请问老唱片的收藏价值如何?”……这位业界的年轻黑马一结束讲座,粉丝们就上前向他索要名片。

  “就艺术品的售价而言,情况就更为复杂了。”马健介绍,在中国,艺术品的售价包括艺术家的售价、画廊的售价和拍卖公司的售价。其中,艺术家的售价至少包括两种售价:一是对画廊的售价,二是明里暗里对收藏者的售价。艺术家对画廊的售价高低,既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具体合作模式,也是二者以实力为基础进行博弈的结果。这个价格区间可以是画廊同期标价的五折、六折甚至七折。艺术家对收藏者的售价则更为复杂而微妙,很多因素都会对这个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画廊的售价也不同于画廊的标价。一般来说,画廊的标价是在艺术品同期进货价的基础上上浮50%至100%。具体的标价会受到作者名气、质量高低和市场行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于大多数画廊而言,之所以会有售价和标价的区别,是因为在实际销售的过程中,画廊通常会根据客户的不同、行情的好坏和交易量的大小等因素,给出20%至30%的折扣优惠。

  当然,如果一件艺术品是画廊前期买下但一直没有出售的,由于艺术品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水涨船高,价格上升了,那么,其标价和售价很可能是此前进货价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情况的出现,既可能是因为画廊经营者看好该艺术家的作品前景而有意囤积,也可能是由于该艺术家的作品一直未遇“伯乐”反而因祸得福。因此,过去古玩行的老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用在今天的画廊业其实也是非常恰当的。

  “艺术品的价格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十分复杂的问题。”马健说,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艺术品的价格其实是一个统称。具体来说,艺术品的价格至少包括艺术家的身价、艺术品的标价和艺术品的售价这几种不同的价格,“只有当我们弄清楚各种价格概念的含义,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品市场上纷繁复杂的各种价格现象。”

  “我们在谈论艺术品的价格时,经常会涉及价位的概念。对于某些种类的艺术品来说,价位其实就是指艺术家的身价。艺术家的身价当然是事关艺术家面子和身份的大事,希望抬高自己的身价也是人之常情,因此,作为一种价格信号,艺术家的身价通常是最高的,也是最虚的。”马健说。

  他举了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2008年9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对外公布了一份“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润格表”。这份“润格表”的定价标准就几乎完全根据作者在书协中的地位而定。

  马健认为,姑且不谈这种定价方式究竟合不合理,只是重点关注由此反映出的艺术家的身价问题。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艺术水平未必比书法家协会的普通会员高,但因为润格高低事关艺术家的面子和身份,因此,即使有价无市,也不愿定太低。

  级别越高,作品一定越贵?

  画廊标价到底以什么为基础?

  马健认为,在艺术品的这几种售价中,拍卖公司的售价应该算是最为复杂的。另外,拍卖公司的售价之所以十分复杂并广受关注,与这种价格所具有的价格信号显示功能密不可分。拍卖价所传递的价格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艺术品市场的新一轮行情。

  正由于此,才会出现所谓的“假拍”现象。他解释,“假拍”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委托人在与拍卖人签署委托拍卖合同的时候,他就没有诚心诚意地想要转让拍卖标的。委托人只是希望利用这种价格信号显示功能传递某种信息,或者希望能够在拍卖纪录上“有案可查”和“流传有序”。第二种情况是委托人确实希望转让拍卖标的,但又担心很难以预期价格顺利成交。因此,在拍卖会上故意抬高价格,以便拍卖标的能够以自己的预期价格顺利成交。

  从“假拍”的实际效果来看,当然不算太差。否则的话,“假拍”之风也不会呈愈演愈烈之势。但是,这种效果主要是短期效果,从长期来看,艺术品的价格通常还是会以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基础。

  “拍卖价很复杂。”马健指出,在近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艺术品拍卖“发现价格”的传统功能似乎正在人们的观念中“消失”,“拍卖价≠成交价”的观念开始渐渐深入人心。此外,对艺术品拍卖而言,随机性的影响也非常大,不容小觑。即使是举世公认的精品力作,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照样可能乏人问津,甚至可能意外流拍。任何艺术品的顺利成交都会受到系统性风险和随机性因素的影响。根本就不存在所谓“不被行情所左右,任何时候都坚挺”的艺术品。

  “假拍”之风何以愈演愈烈?

  有时候,你会发现,国内一些书画投资者长期奔走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在北京购买岭南画派的书画作品,南下广州销售;在广州吃进海派名家的书画作品,又奔赴上海出货。充分利用书画艺术品市场上的“家乡偏好”,赚取同一书画家的作品在不同地区之间由于地域性因素而产生的差价。

  马健解释,收藏者购买艺术品时,普遍存在“家乡偏好”。何谓“家乡偏好”?就是指在同等条件下,收藏者通常更愿意购买本地书画家作品的倾向。换句话说,除那些妇孺皆知的著名书画家外,绝大多数书画家作品的受青睐程度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地域性因素的影响。

  比如,随着浙江民间资本大量涌入书画艺术品市场,浙江书画家作品的价格也持续大幅度上涨。只要和浙江搭上边的画家,画作价格的后面都加上了一个“0”。

  他认为,收藏者“家乡偏好”的产生,和购买本地书画家作品的品质风险较小,炫耀性价值更大,地域性交割能力较强这三方面原因密不可分。

  “不可否认,书画艺术品市场上的家乡偏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阻碍书画艺术品的跨地域流通。但对收藏者而言,这又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而且,经验地看,艺术品市场上的家乡偏好在古今中外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对于有心的收藏者而言,不妨有选择性地重点研究一下几个地区的书画艺术品市场上的‘家乡偏好’及其对书画艺术品价格的影响,以便在适当的地方,以合适的价格,购买到物超所值的书画艺术品。”他建议。

  “家乡偏好”真能带来差价?

  ■支付宝提醒您:支付宝发送的手机校验码仅限个人使用,勿告知任何人。

  对收藏者来说,如何寻找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值洼地,无疑显得尤为重要。拿古籍来说,浩如烟海,民国版本更仅为沧海一粟。但就是这一“粟”,如今也引得无数淘书者接踵而至。早在四五年前,马健已发现民国版图书这一价值洼地。因为较之当今图书的高定价,当时大多数民国版图书的市场价格实在不算高。例如,他当时就曾以30元的价格买到过刘麟生翻译的1935年初版《乌托邦》。与此相对应的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的《乌托邦》定价同样为30元。

  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如何寻找“价值洼地”,马健为大家提供了一条基本思路:首先,鉴定门槛相对不高;其次,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他以清代外销油画为例介绍,西方人对清代外销油画的认识远比中国人的认识来得系统和深入。但是,作为中国油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外销油画的价值目前依然没有受到国内学者和藏家的足够重视。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爆相比,清代外销油画更是显得备受冷落。但是随着中国学者对清代外销油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相关主题展览的不断举办,大家必然会有全新的认识。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不管是普通画工的批量复制作品,还是当时几个比较突出的著名画家的创作型精品,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整体价值被低估的状况。这种低估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市场价格上,而且体现在鉴定门槛方面。因为目前清代外销油画的经济价值不够高,那么对造假者的激励也就不足。这正是清代外销油画所具有的潜在价值。”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艺术品市场上还有其他的门类,如中国画中很有特色的门类——以界尺引线辅助创作的界画,我们对它的认知就还很不够,存在不小的投资机会。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思考,还会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艺术品价值洼地。”

  ■如何寻找价值洼地  鉴定门槛不能高、市场价格要较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