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业内人士称酒类造假已形成产业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30 18:28 来源: 三秦都市报

  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始终对制造假酒采取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但时至今日,酒类造假却没有销声匿迹。据公安部门介绍,一瓶假酒实际上包括三大件,即:外包装、酒瓶和酒,目前这三大件都有人在暗地生产,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地下产业链。同时,目前检测标准不完备和违法成本低也一定程度放纵了制假者。

  造假者实行“订单作业”

  近日北京警方查获一起专门制造假冒茅台、五粮液和洋河大曲的白酒造假案。造假者藏身于北京大兴区一个村庄,生产出的假酒销往一些酒类批发市场和饭店。

  警方告诉记者:这个村子共有三处假酒生产窝点,三个造假窝点之间也保持密切联系。这些造假窝点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为逃避打击,基本都实行“订单作业”——平时不开工,接到订单后,很快就能按客户要求,做出客户需求的假冒白酒。

  据了解,这些假酒非常逼真,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为让假酒逼真,造假人员煞费苦心,首先要买来能以假乱真的外包装和酒瓶,然后选择与仿冒对象香味和口感相似的原料酒进行勾兑,这样让购买者即使当场品尝,也分辨不出真伪。

  比如茅台是酱香型的酒,造假者会买进茅台厂家生产的低档酒,类似于像茅台王子等,然后把它们灌装到他们现在生产的茅台酒瓶里去,这一些不太经常喝酒的人喝不出来。

  在这起假酒案件中,造假者以不超过100元的造假成本,勾兑出各种假冒高端酒,再以每瓶 400-800元的价格,批发给酒类市场、烟酒专卖店或者一些饭店;而酒类市场或饭店又根据被仿冒品牌真酒的市场价,以1000—1800元左右的价格向外销售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造假、销售每个环节的利润都超过100%,各个环节每销售一瓶假酒,就至少能获300元以上利润。

  制假已形成产业链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在酒类造假的三大件中,最麻烦的是酒瓶,因为各大正宗酒厂高端酒的酒瓶基本都是专款专用,很难仿制出完全一样的产品,为做出仿真程度高的假酒,造假者不得不四处回收正宗厂家的酒瓶。记者在北京调查发现,许多烟酒店都是一边卖酒,一边回收酒瓶,像普通茅台酒瓶,回收价每个50元左右,而15年的茅台年份酒,回收价高达四百元。

  记者:你这是收酒瓶是吧?烟酒店销售人员:我就是收这个瓶子的,几十块钱。

  记者:几十块钱,15年的呢?烟酒店销售人员:400(元)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回收来的酒瓶,基本上都被造假者用于造假。

  一瓶假红酒进价4.8元

  与白酒造假都一窝蜂似的仿冒高端品牌不同,红酒造假基本上都是仿冒市场中低档的畅销品牌。前不久,重庆查获一起红酒造假案。

  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当时仓库里存放的5000多瓶标称为该企业生产的长城牌葡萄酒和华夏牌葡萄酒,虽然从外包装上看起来和正规产品几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全都是假冒产品。执法人员依法当即对这些假酒进行了查封。“像我手上的这瓶红酒,它的进货价格只有4块8毛钱一瓶。从这个价格来说,绝对是一种假冒伪劣产品,真正的红葡萄酒不可能只有4块8毛钱一瓶。”目前检测标准不完善

  专家指出,假酒犯罪屡禁不绝,还与不法分子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造假手法越来越高明有极大的关系。工商执法人员还介绍,有些假酒案件即使被查获,但由于目前酒类检测标准并不完善,造成明知是假酒,检测却都合格的不正常现象。因为部分造假者往往会用合格的低档酒冒充高档酒,这样检测的结果就显示酒都是合格的。另一方面,国家标准中只规定检测酒精度、糖度等单项理化指标,而不检测葡萄原汁的实际含量,所以造假这就钻检测标准的空子,只要针对相应的检测项目,加入酒精、糖精等添加剂,也能一一检测合格。

  专家同时指出,违法成本低是造假者有恃无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按目前我国刑法规定,制假犯罪的单项刑事处罚,最高只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这和制假犯罪所带来的巨额利益比起来,犯罪成本就非常低,所以犯罪复发率较高。

  据央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