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绿色机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0 22:20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CUBN记者 毕淑娟 北京报道
时下,欧盟的航空碳税成了许多国家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了摆脱这片阴影,先有32个国家代表气势汹汹地齐聚莫斯科召开特别会议,后有我国航空公司大手笔“暂缓”空客订单。
但是,如果冷静下来认真反思,会发现一个难以阻挡的趋势:这片阴影并不会因人们“理直气壮”的批判而消散,反而会给目前“碳负担”巨大的中国制造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出路。
绿色门槛越来越高
正当美国政府与欧盟对峙的时候,包括5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26名经济学家联名上书奥巴马,敦促他反转美国政策,支持欧盟征收航空碳税。他们的理由是:“虽然我们也深知,在所有碳排放量上设置统一的全球性价格,其前景仍存在诸多障碍,但如果从航空业着手将是良好的开端。”
由此可见,即使欧盟航空碳税成不了全球性碳排放价格机制形成的突破口,也会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另一个“开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绿色门槛越来越高的世界。
以半年来逐步为人们所熟知的PM2.5监测为例,相关的排放门槛已经是不少世界发达经济体重点关注的对象。
早在2003年,日本东京就推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针对空气悬浮颗粒的立法。新法实施的第一天,在所有进入东京的主要道路入口,交警都会让汽车发动引擎,然后用白毛巾堵在尾气排放口进行检查。如果白毛巾变黑,就说明该车辆没有按规定安装过滤器,会被禁止进入东京。随后,深受震动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在新车出厂时都开始安装过滤器,排放标准达到欧洲三级标准才敢进入市场……同样道理,其它国家的汽车如果想进入日本市场,也至少要达到同级排放标准。
而类似的绿色门槛在很多国家都有。在美国,PM2.5是每日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每小时更新一次。一旦PM2.5值升高,相应区域的工业产品制造商就要捏一把汗,希望这个责任不要算到自己头上来。
而在欧盟,已经为PM2.5的降低设定时间表:欧盟《环境空气质量指令》更是给出了可量化的要求。比如各成员国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须控制在年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的水平,这个目标最迟须在2015年达到!
可见,为什么欧盟征收碳税的力度那么大而且那么急切。这背后不仅有欧盟成员国低碳技术全球输出的产业机会,更是一个欧盟内部的强制性要求。
欧盟航空碳税大战告诉人们:“绿色壁垒”并不全是恶意的,也是一个全球性趋势,每一个中国企业都要认真面对越来越高的市场门槛。
绿色机遇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与欧盟“碳税之争”正酣之际,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七省市启动碳交易试点,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在持续推进之中。
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朱伟卿认为:“碳交易市场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市场,是基于需求的,而需求是来自政策的!我国目前还是非强制性减排国家,但从我国情况来看,碳交易很有可能加大企业负担。”
而在北京市环境交易所总裁助理毕建忠看来,试点是在为我国的碳交易全面铺开做准备,各地经过一两年的摸索,将总结出适合全国的统一模式。也就是说,即使在中国国内,碳交易作为一项经营上的压力,距离中国企业也不会遥远了!
政策和行业标准的提高,对中国企业构成了“绿色门槛”,但同时也催生出大量的绿色机遇。比如建筑墙体节能行业的领跑企业——思诺恩科技公司,就是靠不断提高行业标准与其它同行拉开差距,并且通过标准的提高来影响建筑公司对建材的选择。
无独有偶。再生水技术的领跑企业——碧水源公司,也是标准提高的受益者。随着碧水源技术在北京一些重大工程上的应用,政府认可的水处理行业标准被提高上来,相应的达不到处理标准的企业就迅速出局了。
可见,绿色经济的机遇往往伴随着公共管理政策而出。无怪乎中国循环经济领域的元老王维平讲:“很多循环经济企业都没有研究政策的习惯,而只有懂政策的企业才能在这行里成功淘金。”
但是,就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绿色经济而言,一方面是发展节能减排性的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就是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那么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机遇到底有多大空间呢?
王维平的回答最为典型:“中国的工农业生产、生活,每年都要产生数十亿吨废料!这么多废料都等着你去利用,能说没有广阔的市场吗?而且有这么多政策的支持,能说没有机遇吗?”
据中科院能源所特聘研究员沈剑山透露:我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的城市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
一方面是企业饱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之苦,另一方面却有这么多等待循环经济产业链来“再生”的巨大“矿藏”!
而王维平的另一个说法则更有典型性:循环经济赔不了钱!比如处理一吨医疗垃圾政府就给2000元,一般一天可以处理200吨,一年就是1.46亿元!社会上不可能不产生垃圾,产生之后必须处理。垃圾填埋场的罢工,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罢工了。在国外,这类企业都有政府兜着!而在中国,同样也有政府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