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基金深陷“专户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6 23:21 来源: 华夏时报被传1400万买一对多 业绩好坏均尴尬
本报记者 付刚 北京报道
8月22日,一则关于大成基金公司多名高管直属亲属购买该公司一对多基金专户理财产品的举报信在网络上一出现,就成为基金业界关注的焦点。
这份自称是大成员工撰写的举报信显示,近期在“大成景瑞3号灵活配置3期专户产品”发行过程中,公司总经理号召员工购买该产品,其中大成11位高管分别以家属名义参与,合计购买金额达到1400万元。
匿名举报人指此行为严重违反证监会关于基金公司内部员工不得参与申购此类产品的规定。
大成基金市场部一位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举报信所述事情是谣言。不过,引起记者注意的是,大成两位人士对员工家属是否购买了公司的一对多产品,都未直接否认。
大成基金陷入“专户门”
记者注意到,举报材料涉及大成11位管理人员,他们或以子女、妻子,或丈夫、亲戚的名义分别购买了“大成景瑞3号灵活配置3期专户产品”,合计购买金额达到1400万元。
大成基金市场部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举报信所述事情是谣言,“公司在网络上发现这个文件后,已经第一时间向监管机构和深圳公安机关汇报和报案。”这位人士还称,公司将保留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位市场部人士还称,“举报信中提到的名单是公开信息,只是加上了购买金额。”她也坦言,目前举报信被指为谣言的结论,只是公司进行自查的结果。
另一位大成基金总裁办的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公司所有的一对多产品包括举报信涉及的、正在募集的产品,公司员工都没有购买。
不过,上述大成两位人士对员工家属是否购买了公司的一对多产品,都未直接加以否认。
大成总裁办的人士称:“公司只是查违规,而公司员工家属是否购买一对多产品并不在违规范围,公司没有权利去查。”
对于事情的进展,这位人士还表示,公司已向监管部门汇报,但目前还不知道监管部门的态度。
无自购公募基金行为
在信达证券基金分析师刘明军看来,由于一对多的信息按规定不公开,估计大成也没想到这些信息会“被公布”出来。他向记者指出,此事关注度很高,也说明A股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公募基金的信誉、公信力在投资者心中十分低。
目前,关于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产品的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均未明确规定基金公司员工是否可以购买一对多产品,对从业人员亲属能否购买也未提及。
另据记者了解,2009年8月底,证监会向基金公司下发《关于“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说明》,明确规定基金公司自有资金及基金从业人员不得购买一对多产品。
一位上海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如果举报属实,虽不违规,但对基金公司的声誉有很大的威胁。
他进一步指出,一对多产品规模大都在2亿元以下,投资也相对不透明,如果举报信中表述属实,这和购买股票型、指数型基金有本质区别,有很大的利益输送嫌疑。
业绩好坏大成都尴尬
这位基金经理强调,无论这只一对多产品业绩表现如何,都会将大成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业绩好,将不可避免引起持有人甚至基金业界质疑: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如果业绩不良,那投资者必然会联想到:和自己利益相关度如此高的产品都做不好,其投资能力是不是太不堪?”
上述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很多基金公司对员工或是家属购买本公司的一对多产品没有明说禁止,但会提示公司对此持不鼓励态度。
在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看来,目前没有明确的法规禁止基金公司的员工购买自己公司的一对多产品,监管部门只下发了一个说明,还没形成一个制度。
因此,在他看来,基金公司员工家属购买一对多产品,也是自身的一种投资行为,只要在申报、备案的情况下,应该也是可以购买的。
刘明军也表示,公司员工或是家属购买公募基金和一对多产品,也是一种投资途径。但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还应注意其中的利益关联。“在任何情况下,投资者都担心内幕交易。”
在刘明军看来,公募基金明目张胆地通过内幕交易来给自己牟利,可能性不大。“基金公司可能还是从产品的发行角度考虑的成分多一些。”
购买或因募集困难
一位深圳基金公司市场总监也认为,大成发动员工家属来购买一对多产品如果属实,最大的可能性是发行募集困难。
据记者了解,在2009年11月,大成在广发银行发行的“大成-广发灵活配置1号”,就因未达到5000万的产品规模底线而终止。这是首例流产的“一对多”产品,也是公募行业第一次出现发行失败的案例。
上述市场总监告诉记者,“大成-广发灵活配置1号”没有募集成功,原因在于选择了广发银行这类渠道力量不是特别强的银行,再就是大成可能由于业务太忙或流程等其他方面出现问题,对该项目关注不够。
“正在募集的这只产品渠道是中国银行,再不能成立,对大成和管理层的压力可想而知。”
那位大成市场部人士也告诉记者,目前一对多募集困难成为整个行业的问题,大成并不只是单一案例。
江赛春也表示,一对多目前发行困难,主要是源自第一批一对多产品业绩参差不齐,“第一批没有做好,后面再要发行就很难了。”在他看来,一对多产品如果在业绩、投资手法与理念上和公募基金没有太大的差别,对投资者就会缺乏吸引力。
Wind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可比的155只一对多产品中,74只在1元面值之下,占比接近半数;目前已问世的294只一对多产品,今年发行的只有38只,发行速度明显放缓。
刘明军指出,一对多业务通常没有认(申)购费,除去较少的管理费收入外,基金公司的收入主要靠业绩提成,但在一对多开闸的两年里,200多只产品中能获得业绩提成者仅有25只。“一年白干的一对多产品是多数。”
刘明军还指出,一对多产品自开闸以来,由于信息不公开,一直被市场诟病,除投资人外,其他人均不知道它的操作情况。
江赛春也有同样的感受,“现在对一对多业务领域要获得一个全景式的信息很难,这也带来研究等一系列问题。”
记者注意到,早在2009年一对多业务开闸时,原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王群航就撰写系列文章,质疑一对多防止内幕交易缺乏有力的措施。
王群航指出,为公众理财,就应该有接受公众监督的心理准备,未来,如果一对多不进行信息披露,好坏都由基金公司自己说了算,这个行业还会有公信力吗?“因为不透明,我们就有理由怀疑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