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乳业巨头集体提价消费者未必买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05:00 来源: 证券时报网

  蒙牛的“致癌门”远未善后,国内乳业市场风波又起。一则国内乳业巨头联手提价的消息占据了各大网站和纸媒的重要位置:从2012年1月1日起,市场上销售的液态奶将陆续集体提价。有记者已从北京众多超市卖场证实,收到伊利、蒙牛、三元等品牌书面或口头提价通知,提价的理由不外乎成本上升云云。

  风口浪尖这当口,国内乳业巨头们颇有默契、急吼吼地行联手提价之举,真让消费者大跌眼镜。巨头们此举,乍一看是慌不择路的昏招,细细思量却似乎是一招“双杀”妙手。一方面,巨头们忧虑砸了招牌货卖不动,引发业绩下滑,未雨绸缪先作应对,好歹锁定部分利润;另一方面,也是意在其表现壮士断腕狠抓质量不惜成本,打出了一张“悲情牌”:“亲,我错了,整改还不行吗?可是抓质量成本高,地主家也没余粮啊……亲,多担待点。”

  看似天衣无缝的完美营销计划,消费者能买账吗?

  未必。在国内现实的市场环境下,“便宜没好货”的规律通常情况下是成立的,但价格高可以视为品质高的必要条件,却绝非充分条件。“钱多、人傻”已成了一类商家对中国所谓高端消费市场的经典概括,宰你没商量的案例近年来被曝得不少。再回头来看国内乳业巨头此次联手提价事件,时点敏感又信披暧昧,大有可疑之处,难以服众。有乳业专家就表示,原料成本上涨的理由是说不过去的,全国原料奶的平均收购价格没有太大变化。酸奶产品的原料糖价格比五六月份略降;而包装方面,利乐砖的价格今年也降得比较多。

  更何况今时今日,戏法人人会变。在各种医疗广告、纳米科技等等“伪科学”的概念炒作轮番轰炸下,消费者的神经早就修炼得异常强大,从单纯成长为世故,从轻信被逼成多疑。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显示,微博(http://weibo.com)上正热议国内乳业巨头联手提价事件。对于提价之举,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口诛笔伐:“快倒闭吧,还提什么价呢”、“不是有致癌物吗,不提价估计都没人买了”、“蒙牛,即使你不涨价,我也不会买你了”……同时也有网友提出疑问:“集体提价,是不是涉嫌价格操纵?反垄断法跑到哪里去了?”

  其实从几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内乳业巨头们似乎一直在道歉,一直在公众的视野里弯着腰,姿式标准但诚意欠奉,以至在错误的泥沼里愈陷愈深。

  尽管如此,国内善良的消费者也还是一而再地给过他们机会,单看看近年来国内乳业品牌仍在各大卖场占据显要位置便是佐证。但恶劣事件层出不穷,消费者的信心也降至冰点,看着香港关口一桶桶、一箱箱往国内背进口婴儿奶粉的“奶爸”们,国内的乳业巨头们扪心自问,不觉得不安吗? (作者系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员)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