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电影银幕去年仅三分之一盈利 130亿票房藏隐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9 11:3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编者按

  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全线提速,131.15亿元的票房收入,增幅将近30%;791部的影片数量,增幅超过50%;全国电影银幕数量达到9200多块,增幅超过了48%;影院数量达到了2803家,增幅40%。

  然而在这些火热增长的数字背后,却是整个电影产业链冷热不均、饥饱不匀的状况——粗制滥造带来了投资泡沫,令资本业谨慎对待电影投资;专业化多元化电影人才的缺乏,赶不上电影业发展的速度;海外发行屡屡受阻,票房增长仅限于国内市场;院线大跃进,致使去年全国9000多块银幕,仅三分之一盈利。

  弥补产业链的缺失,寻找“票房外”收入,打造大电影产业链,越来越成为电影业内人士的共识。

  院线大跃进 利润大缩水

  9200块银幕仅三分之一盈利

  “去年联和院线全年累计实现票房13.35亿元,同比增长约21%。” 联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去年票房的增长以及院线影院数的增加。

  但去年更多的院线收益却不乐观。吴鹤沪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在电影总票房大获丰收的背景下,诸多院线却并没有感到盈利有太大提升。

  在近日电影局通气会上发布的最新数字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内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人民币,产量和票房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在影院建设方面,去年内地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日均增加8.3块银幕,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较上年增幅超40%。

  以星美影院为例,2010年星美国际影院在中国大约有20家影院。2011年影院数量增长到40家。根据星美的扩张计划,2013年,星美国际影城将布局全国90个城市,电影院120家。

  同样快速扩张的影院还有万达影院、保利博纳等影院。40%的影院扩张水平高于30%的电影行业平均增长率。新影院由于设备条件好自然对不少老影院的生存带来压力,这使得一些年头较长的电影院陷入亏损状态。而新影院由于不断扩张投资,也同样尚未盈利。

  另一方面,银幕数的扩张速度超过了票房增长速度。“这也导致了场均人次以及单个影院的票房收入并没有相应增长,相反很多影院还下降了许多。”吴鹤沪坦言。

  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咨询市场总监王婵媛也向记者表示:“去年电影观影人次达到3.7亿,远高于2010年的2.9亿,不过,从全国汇总的影院上座率数据看,去年影院场均上座率是下降的。”

  某院线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一些区域,每平方公里挤进去了5家影院,每家影院又有约6块银幕,且仍有新的影院要投资建设。以上海松江某区域为例,原先有一家地中海影院,做得好的时候年票房上千万,后来先后进驻了星美、左岸、世贸等影院,单个影院票房收入迅速下降,其中星美影院票房从2010年900万迅速下降到了2011年的650万元。令业内担忧的是,该区域还有新的影院进驻。

  世茂影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周琼向记者感叹,现在电影银幕建设太快了,这肯定会影响到影院的平均收益。

  国内一家重要院线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从已知的数据可以看出,很多地区单个银幕产出是下降的,去年全国9000多块银幕,能够盈利的仅为三分之一。“金逸、大地等知名院线已经开始出售旗下部分影院,与此对应的是仍有大量资本急于进入影院投资建设。”

  艺恩咨询相关人士告诉本报,目前,国产片制片方获取分账票房的38%~43%,发行方获得4%~6%,院线获得3%~7%,影院获得50%~52%。“事实上,2011年院线分账比例已经进入历史低点,已经非常接近3%的最低分账比例,有的院线为了吸引新的影院加入甚至免费服务。”国内某知名院线负责人盛誉(化名)抱怨,由于制片方希望提升收益,影院的盲目扩建又摊低了单个影院票房收入,上下两头挤压了院线的盈利。

  长期从业院线工作的施雷鸣告诉记者,目前不少院线公司获得的分成仅为票房的3%,有的甚至低于1%,而此前最高的分成达到9%,比较常见的也在6%左右。

  施雷鸣告诉记者,目前大举建设影院风险其实很大,有关方面也提出指导性意见,认为影院投资的租金不能超过票房收入的15%,然而市场上租金超过20%以上的大有人在,其狂热程度可见一斑。施雷鸣建议,政府在审批以及政策引导上应该对影院建设投资进行一定把握,合理规划影院布局将有益于电影产业健康发展。

  130亿“让票房飞”高增长险中求胜

  在贺岁档的围攻中,中国电影业以131.15亿元的票房收入结束了2011年之旅。

  截至1月11日,贺岁档大片《金陵十三钗》票房超过5.8亿,《龙门飞甲》票房超过5.2亿。

  回顾2004年,国产电影票房收益只有16亿元。“近八九年来,中国电影票房一直以30%的速度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102亿。2011年超过130亿。”星美国际集团副总裁袁鑫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告诉记者。

  然而大跃进式的高速增长、电影产业链的不完善,粗制滥造带来的投资泡沫,专业化多元化电影人才的缺乏,都成为行业高速增长下的潜在风险。

  与2010年《阿凡达》独揽近14亿票房的情形不同,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超越上年可谓险中求胜。“从票房收入可以发现,国产影片与进口大片基本是平分秋色。”袁鑫评价。

  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311472万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703122万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608350万元。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在1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中透露,2011年全年中国内地生产各类电影总产量达到791部,其中包括故事影片558部、动画影片24部、纪录影片26部、科教影片76部、特种影片5部,电影频道生产供电视播出的数字电影102部;内地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国产影片票房为70.31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3.61%。

  而纵观2011年全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有20部。这一成绩也是国产电影整体业绩最好的一年。《建党伟业》票房突破4.2亿,《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票房均突破5亿。

  而业内人士认为,最大的赢家是小成本影片《失恋33天》。“这部投资仅890万的小成本影片,最初我们认为这部影片超过2000万票房都困难,但它却收入3.5亿。”袁鑫透露。

  尽管票房火爆,但国产影片却普遍亏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数据显示,半数以上国产影片严重亏损,投资1.5亿的《战国》总票房还不到8000万;投资1.5亿的《关云长》总票房止步于1.6亿;制作费高达2亿的《倩女幽魂》总票房也不到1.5亿;制作成本1.8亿元的《武侠》票房1.7亿元。

  北京新影联的高军透露,每年国产片,特别是大投资影片普遍亏损。从《战国》、《关云长》、《武侠》直到国庆档的《画壁》、《白蛇传说》全都在亏损。

  某知名院线负责人盛誉(化名)指出,2011年中国投资拍摄大约800部影片,乐观估计能够进入主流院线的不到150部。“八成电影都在赔本。”盛誉一语道破电影业“行情”。

  截至1月11日,《金陵十三钗》的票房尚未突破6亿,这意味着,制片方尚未收回成本,更是离10亿元的票房目标相去甚远。

  业内人士指出,商业片粗制滥造和电影专业化、多元化人才的缺乏,致使国产影片亏损接连不断。

  上述人士还认为,目前在中国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只有寥寥几个,专业化的制作团队(如3D技术)也并不多,电影的发行与营销人才也与影片数量的增长不相符合。与此相对应,能够赢得票房大考最终实现盈利的影片只是其中的少数,大部分国产影片都是亏损的。

  收入不能只靠卖电影票

  时下热门大片纷至沓来,而对于投资方而言,要收回成本大头还是要仰仗票房。在我国,票房占到电影投资收益的九成,而美国非银幕收入要占到70%以上,是中国电影的7倍。完善电影大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打破票房“独大”的局面,积极寻找“票房外”收入,成为电影行业的共识。

  广告收益、版权出售成为电影产业票房外的两项重要收益,也直接形成了以两大业务为生的行业。但影视版权主要采购商乐视网(300104.SZ)首席运营官刘弘向记者坦言:“电影票房的火热直接带动了网络影视版权价格的提升,无形中加大了视频网站的成本投入。”

  奥美公关娱乐行销总监张迪告诉本报记者:“在美国等电影产业发达的市场,票房、品牌合作、电影版权及衍生品的市场各占盈利的1/3。而在中国,大部分盈利依靠票房。由于中国的盗版业猖獗,因此电影版权和衍生品市场开发不足。”

  大片带火广告市场

  在大片的刺激下,映前广告以及贴片广告市场快速发展。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映前广告市场的增速是互联网媒体的2~3倍。2010年,影院广告增速达87%,映前广告更是以142%的增长幅度占据影院广告的主体地位。映前广告不仅发展了一个新的广告业态,也为影院增强盈利能力,提高投资回报效率提供了多元途径。

  CTR电影映前广告监测显示,截至2011年10月,映前广告总刊例值达到12亿;贴片广告占比35% ,映前广告占65%。

  映前广告是影院或院线与广告代理公司签订合同,广告招商、洽谈等行为都由代理公司运营,原则上是在电影票上标明的放映时间之前播放;贴片广告则是由制片方与广告商洽谈,一般在票面放映时间之后、龙标出现之前播放。由于贴片、映前广告的存在给大电影产业增添了一道亮色,让电影产业不再单纯看票房“脸色”。

  植入广告,也成为众多电影制作方回收成本的法宝。张迪举例,2011年的票房冠军《变形金刚3》内植入了多个品牌广告,其中包括了联想、伊利、美特斯邦威和TCL这样的中国品牌,导致影片在未上映前已经收回成本。而中国影片中商业合作较好的是冯小刚和徐静蕾。其中冯小刚的《大腕》、《手机》都是商业合作的典型代表,而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也有多个品牌赞助,使得影片快速收回成本。

  版权收入比例待扩大

  除广告之外,电影产业还有更重要的一项收益随票房收入而增加。由于国家对版权保护力度加大,影视版权价格也逐步攀升,这让不少视频网站以及电视台倍感压力。

  乐视影业公司市场部总经理黄紫燕告诉记者,以票房1亿元的一部影片为例,两年前网络独家版权销售价格约一两百万,现在能达到500万到800万甚至更高。

  对于版权价格上涨,下游视频网站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增加了支出成本,盈利降低;不过也有持肯定态度的。乐视网首席运营官刘弘告诉记者,一些有实力的视频网站通过版权分销、收费用户和广告增长很好地化解了版权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某种程度上还利于有实力的企业不断做强做大,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

  事实上,影视版权也是视频网站的重要资产。乐视网多年来购买了大量影视版权,随着近年来国家版权保护力度加大,版权价格上升,乐视网尝到了版权价格上涨带来的甜头。乐视网2011年半年报显示,去年上半年网络视频版权分销收入达到了1.17亿元,同比增长约369%。

  不过黄紫燕坦言,目前的电影版权价格还是相对偏低。首先,版权收入还不到电影票房的10%,国外很多影视版权销售超过电影票房收入,并且国内版权销售都还是一次性销售,没有二次销售过程;其次,版权销售渠道太窄,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视频网站以及央视电影频道。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电影票房的增长,版权收入逐步提升,将不仅带动制片公司的收益增加,同样也会带动下游视频网站的发展。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告诉记者,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较为重要的细分行业之一,发展潜力较大,预计电影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将带动衍生品产业市场阶梯式的增长。

  PE、VC“加码”电影投资

  如今,电影业正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我预计票房每年30%的增长率不会改变,2012年的影片拍摄计划也将继续增加。”星美国际集团副总裁袁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包括银行、风险投资和基金在内的各路资本反应灵敏,早已快速布局影视行业,希望分享影视业高速增长带来的利润。

  但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亚男认为,尽管相比于2010年披露的4起影视产业投资事件而言,2011年投资数量已经明显增加,但VC/PE面对影视市场投资仍显不足。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影视制作与发行行业已经披露的投资事件为9起,其中披露投资金额的投资案例数为8起,投资金额总额达1.36亿美元。

  清科研究中心影视行业分析师透露,中国影视制作行业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单一影片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小投入的影片市场;二是院线市场,尤其是针对二三线城市的院线市场;三是影视器材制作公司;四是处于第二阵营且处于上升期的影视制作、发行公司,比如建银国际财富管理、开信创投、信中利、汉理资本、清科创投联合投资的小马奔腾;新安财富创投、欧方德立投资联合投资的享弘影视;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投资的华谊兄弟等。

  张亚男则告诉本报记者,目前,VC/PE面对影视市场投资仍显不足,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单片市场投资环境不成熟,一方面风险不可控,另一方面电影人对外部资本的热情及信任度不高,单片资金拆借成风;二是院线投资地域分布仍不均,一线市场日趋饱和,二三线市场仍待孕育;三是中国影视行业市场化程度仍有待开放。

  而广义的影视文化产业基金投资则更为活跃。据三星研究院技术产业组首席研究员邱罡则透露,在政策的扶持下,2011年至今,共有15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总募资规模达381.5亿元。其中由财政部、中银国际、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联合发起总规模为200亿元的中国文化产业基金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基金。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最新统计,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家企业累计发放文化创意产业贷款3233笔,贷款金额319.04亿元。其中华谊兄弟等影视制作公司是长期合作对象。

  在影视领域,传奇影业与华谊兄弟成立合资公司,计划合拍中国题材的电影作品。好莱坞动画制作公司梦工厂拟登陆中国上海,5年内投资20亿美元。梦工厂将与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东方传媒(SMG)及其他战略投资者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会与国内影视企业合作拍摄中国题材的动画片,面向全球发行。

  邱罡认为,随着文化产业逐步开放,已经对电视制作、电影制作、院线建设等行业进行开放的中国通过合资的方式,将引进外资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梦工厂进入中国可以带动中国动画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帮助国内企业熟悉好莱坞大制作动画电影流程和营销流程,从而拓宽消费者群,增强国际竞争力。

  尚普咨询电子行业分析师指出,中国虽是电影大国,却不是电影强国,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中国电影产业须提升制作质量和技术手段、加强与好莱坞等领先的电影大公司的合作力度,并融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何天骄 马可佳)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