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燃气四千名员工反对被收购 或为抬高价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7 02:32 来源: 证券日报

  收购的综合条件不够优惠,中国燃气四千名员工和部分股东反对被收购,但专家对此次收购仍持乐观态度

  本报记者 李春莲

  中石化和新奥能源收购中国燃气一事再次遇阻。

  中国燃气2月5日发布公告称,近4000名员工联合发函表示担忧新奥及中石化收购,反对此项收购提议。

  该收购自去年12月13日公布后,可谓命运多舛,屡次受阻。

  四千员工反对被收购

  中国燃气公告称,公司已收到员工于2012年1月29日发出的两份反对收购的信函,分别递给董事会及股东,并由近4000名员工签名,其中部分员工也是公司的股东或股权持有人。

  截至2011年9月底,中国燃气拥有约2万名员工,其中300多人为深圳总部员工,其余分布于各个项目公司。

  而此次签署反对函件的员工,部分亦为公司股东或购股权持有人,属于重要员工。

  信函表达了员工的担忧,担心收购要约对公司业务及中国天然气行业竞争发展的潜在不利影响;此外,信函还就董事会及公司高级管理层取得的财务业绩表示肯定,表示员工相信现任管理层是公司有效管理的最佳选择。

  对此,中石化及新奥能源都发表回应,认为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及企业成功的中坚力量,又指无意调整中燃员工的聘用现状。此外,期待有机会向中燃董事会当面深度阐述,交流收购方如何能为中燃带来价值与发展空间。

  尽管新奥能源曾经强调,此次为善意收购,如果收购成功,除对董事会及高管作出相应安排外,不对普通员工作出变动。但这起收购还是遭到了中国燃气以部分高管层为首的员工的反对。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天然气问题专家刘毅军告诉《证券日报(微博)》记者,这涉及到中国燃气从股东到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反收购的问题,是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现象。

  据了解,中国燃气拥有中国最大天然气项目组合,并且有液化石油气项目,于151个市/区拥有管道燃气业务,9个天然气管理输送项目,11个液化石油气码头,44个分销项目以及112个压缩天然气加气站。

  专家称反收购为利益博弈

  2011年12月13日,中石化和新奥能源发布公告称,以167亿港元(约合136亿人民币)收购中国燃气已发行所有股份。新奥能源承担收购费用的55%,中石化承担45%。要约价格为每股3.5港元。收购结束后,公众股占比不少于25%的情况下,中石化在中国燃气的持股比重将从4.22%上升至36%。

  实际上,该收购自公布后,就一直遭到中国燃气方面的各种阻力。

  最初,中国燃气对中石化和新奥能源给出的收购价表示了抗议。针对中石化和新奥燃气对其提出的收购建议,表示两公司并未就收购与其进行讨论,而且该收购未能反映本公司之基本价值。

  之后,两大股东开始不断增持中国燃气。

  1月30日,韩国SK再增持500万股中国燃气,使其持股量已增至10.06%,这已是其自12月中旬以来的第16次增持中国燃气。

  与韩国SK同步行动的还有富地石油,后者当日以296万港元增持中国燃气股份,其持股数达到5.08亿股,占总股本的11.59%。就增持次数而言超过韩国SK,目前已有18次增持中国燃气的举措。

  对于两大股东的连续增持,市场人士认为,一是抵抗中石化组成的收购联合体并购计划;二是为抬高收购价格。

  刘毅军表示,这是被收购过程中的一种手段。

  而据了解,中国燃气的主要机构股东都认为,公司后期投资价值很高,而每股3.5港元的价格过低。

  刘毅军表示,从主要方面来讲,反映在出价太低。除此之外,可能是收购的综合条件也不够优惠。

  他还指出,从业务上来讲,如此收购后市场集中度更高,中国燃气在市场上也更具有竞争力。目前来看,该收购反映了一系列受阻的迹象。而此收购还需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同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据了解,该收购首先要满足一些先决条件,包括:第一,要约人需要中国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第二,通过新奥股东特别大会的批准;第三,中石化要就此交易获得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资委和外管局的批准、授权、备案、登记或发出通知。

  “诸多阻力对于最终收购成功来讲不是问题。”厦门大学(微博)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对此表示乐观,任何收购都如此。在这过程出现一些反对的中小股东的声音,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博弈。

  刘毅军认为,不管最后结果如何,燃气市场通过资本市场来重组是一种趋势。石油公司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下游的投入会逐步加大,中石油早就有此举措,只不过不像中石化此次手笔之大。此外,从产业链上来看,在燃气领域引入新的准入机制也很必要,但是目前该产业的该指向还不够明确。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