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十年首降 人口红利或转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0 01:5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国家统计局网站18日发布的《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显示,2011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报告称,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2011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74.4%,比上年微降0.1个百分点。
有观点认为,劳动力比重下降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出现“危情”,靠廉价劳动力成本维持的经济高增长未来恐怕也将不可持续,这甚至会成为未来经济“硬着陆”的重要诱因。
不过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多位劳动经济学家并不赞成这一观点。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舫就表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至少能再给我们十年的机会来继续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本。
人口结构发生两大变化
在 《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这份报告中,可以清晰地见到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开始发生的两个明显变化:一是在2011年末,中国有城镇人口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二是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
对此蔡舫表示,“中国的人口特征是‘未富先老’。‘先老’意味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开始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意味着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开始丧失;‘未富’意味着我们的技术还没有走在世界的先进行列,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没有比较优势,老的比较优势开始丧失,新的比较优势迟迟不能获得,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城镇人口虽然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很多专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一部分人实际是在城市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并未真正享有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还提醒说,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也会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其一是城镇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其二是农民进入城市后,城市各方面资源供给包括生活资料、水、电、交通等都会进一步增加压力。
蔡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有些城市劳动力的1/3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这就是中央政府采取渐进式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这一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可以去相机决策,如果你想给一个人正式的身份,你就要提供给他必须要获得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子女的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低保等。
中国劳动力竞争优势仍存
在过去的40年中,由于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生育水平的降低,在老龄人口没有加速增长之前,为中国经济提供了30多年的人口红利,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将中国的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在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之外,成为了另一个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
但这一模式显然已经走到十字路口。蔡舫认为,用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了,从经济增长理论来说,当劳动力是有限和短缺的时候,仅仅靠继续投入资本,生产者会遇到报酬递减的现象,不会得到相应的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不过,针对“人口红利”消失后中国会不会掉入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甚至经济出现“硬着陆”这一问题,多数研究者的回答是否定的。
蔡舫认为,目前从沿海地区转入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可以提高当地劳动力的水平,并把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延续下去,从而再为中国赢得十年的时间。
《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则从产业视角阐述了中国劳动力优势依然可以持续的原因。报告说,在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劳动力资源仍然充足,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在于能够随着中国制造业结构的变化而提供足够数量、具有相应教育程度的劳动力。
“未来10年时间里,对劳动力素质有较高要求的IT、机械设备、化工等制造企业将会享受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德勤的报告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