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破解中国式血荒:用自己的血来救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2 08:11 来源: 舜网-济南日报

  核心提示

  历年1月份,国内多个城市的血液储备就会告急,今年“血荒”的情况更加严重。当前,公众对献血安全性有质疑,缓解“血荒”需先治“心病”。有专家认为,公众献血热情的冷却正在倒逼制度的改良,当务之急是改变用血机制,比如增加透明度,厘清费用,真正做到让无偿献血者放心。

  近日,一条求献血的微博(http://weibo.com)在网上流转。那是河南人程云涛发的。他三岁半的儿子保罗患了白血病,好不容易住进北京道培医院,却被告知不能手术——— 因为没血可输。“保罗的血象已经往下掉了,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程云涛急得两天三夜未合眼。

  血确实缺。道培医院里上百人的治疗都停了下来。医生让程云涛自己想办法。程云涛无奈之下想起了网络。他的求救得到了回应。有六个人志愿为保罗献血。这让程云涛大喜过望。可是,希望很快变成失望。

  最先来的两个志愿者不符合献血条件,或体重不够或血小板不足。接着来的三个志愿者等不及繁琐的手续走掉了。只剩下一个志愿者。万幸的是,这个志愿者有足够的耐心,也符合条件。他的血救了保罗的命。

  随着日益严重的“血荒”,程云涛式的遭遇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常。人们不能不思考这场“荒”来自何处,如何消除。

  担心:三分钟验血不规范

  记者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7814人中,因为害怕被传染上病而没有献血的人占13.2%,担心献血对身体有伤害的占5%。

  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认为,中国人献血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问题。中国人和西方人观念不同,中国人觉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动一毫一发都不行,要保持完整性。这个观念不仅成为了献血的桎梏,也阻碍了器官捐献的发展。然而,“在西方一些国家,人们通常认为献血是光荣的事,很多公民主动去,中国人却觉得能不献血就尽量不献。”许多人担心献血影响健康。网络上关于献血阴谋论和后遗症的文章非常多,也的确有不少人反映身体在献血后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的不适。

  记者对采血车进行观察和走访之后,一个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去大医院进行一次正常的血液化验,大概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出结果,而在采血车上只需要三分钟?

  武汉市血液中心副主任姚立告诉记者,采血车上一般配备“一医(生)一检三护(士)”,献血者上车之后,要经过咨询、填表和初检三个步骤。通过填表可以排除相关的疾病,比如肝病;而通过初检,则可以确定献血者是否适合献血。然后还会有一个复检,复检包括用试剂对艾滋病和乙肝等传染病进行检查,且要做两次。经过复检,约有98%的血液可以使用。

  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的一名员工告诉记者,3分钟的快速检验肯定是科学的。与我们平常在医院做血液化验不同,献血时,检验的东西比较少,主要排除相关的血液传染病。

  这名工作人员说,如果献全血的话,传染病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针头扎在静脉里头,不会导致传染病。有传染病危险的是血浆单采,像以前河南上蔡等地的艾滋病村,就是由于血浆单采导致了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染,主要原因还是不按规则操作。如果按规则操作,是没有问题的。

  疑问:无偿献血有偿用血

  据一项网上调研显示,83.8%的人表示人们不愿意献血是因为制度不透明,担心献血被牟利。普通人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献血无偿,用血却要花钱呢?医疗用血背后的成本成了一个大家很感兴趣的问题。于是,就有了“无偿献血,有偿用血,那买血的钱哪里去了”的疑问,甚至坊间有了各种“黑幕”和“揭秘”。

  孙东东说,有偿用血,这个“偿”不是针对血液来说的,而是针对血液的采集、储运、保管以及临床输血、净化分离而言。比如采集血液要有经费。并不是这边献血,医院那边直接就输给患者。采完以后,血要处理,需要在血库里储存,保持低温;输血时还要派人到血站去取,会产生交通费;取的过程中还有储运,拿到医院以后还要配血等等,这些都会产生费用。所以有偿用血的钱并不是血液本身的费用。

  《献血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具体收费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目前,全国统一价格是每200毫升220元。

  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提供的材料称,用血的成本包括两个方面:直接成本主要包括检测试剂、血液包装袋等医用器材、消毒防护、细菌灭活等材料的成本费用。比如说,采血的时候,一般要给无偿献血者纪念品或者牛奶等食品,采血之前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化验检测,之后要经过一系列的针对乙肝、丙肝、艾滋、梅毒、转氨酶、血型等的检测,这些都会有相应的开销。间接成本主要包括用于血液的冷藏保存相关的水电支出等,还有血站所用的各种检测设备购置和维护。这些合计起来,平均一袋血的成本约为227元。而物价部门规定的200毫升每袋的全血(包括各种血液成分的血液)收费标准为220元,基本和血液采集、检测、储存等的成本相当。

  武汉市血液中心主任陆华新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手术病人出院以后,出院的收费单里输入异体血液的费用是和检查费、医药费、护理费、床位费一并罗列的,容易让病人和家属将异体血液和药品等同起来,“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理解:我是在医院接受了医疗护理,我使用了床位,我接受了检查,我使用了药品,我也输血了,但我也付费了。病人家属可能也会这样理解。他们不一定想到广大无偿捐献者的爱心是无价的”。

  讨论:《献血法》亟待完善

  血荒引发了修改《献血法》的讨论。《献血法》自1998年实施,距今已经14年了。这部不到3000字的法律对于中国血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情况的变化,它的局限和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关于无偿献血的种种新问题也亟待法律来回答。

  在近日举行的一场专题研讨会上,《献血法》修改再次成为焦点。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主任朱跃国在会上提出,血荒等新问题的出现说明,无偿献血模式急需改进。因为血液和治病救人联系在一起,有内在的刚性需求。血荒闹到一定程度将引起社会的不安定。《献血法》有必要考虑应急保障的制度设计,即一旦出现非常情况该如何应对。

  他还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献血法》中有的规定显得不够明确,在执行中也暴露出尴尬来。比如对无偿献血者的鼓励政策就很模糊,各地的办法也五花八门。深圳称一次献血终身免费用血;上海说献200毫升,5年之内可免费用1000毫升;还有的城市表示献血800-1000毫升以上终身免费用血。“免费用血政策不统一,会给流动人群献血后兑现鼓励政策带来问题。在这个地方献血和在那个地方献血,完全享受不一样的政策。如果在深圳献血,可以终身免费用血,到上海献血的话,五年之内只能献一还五,五年以后是等量的。”朱跃国说。

  另外,《献血法》第十五条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这在现实中也出现了毛病,甚至滋生了新的“血霸”、“血头”。为什么?“亲友”很难界定。在缺血的时候,一些“血头”就钻这个空子,医院明知道双方是买卖关系也毫无办法。为此,武汉血液中心暂停了互助献血,却因此遭到了不少责难。

  推广:用自己的血来救命

  “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您对自体输血怎么看?”一项调查显示,在12624名接受调查的网友中,近九成人不了解自体输血,48.5%的网友则表示,第一次听说自体输血。自体输血就是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与异体输血相比,自体输血可以节约用血,而且能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减少患者医疗经费开支。

  一般来说,自体输血分为三种,一种医学上称为“术中急性等溶血液稀释”,是在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实行患者自体采血,只要没有禁忌证,血液稀释回输对预计术中失血达1000~2000毫升的大多数手术都适用。

  第二种是术前自体储血,择期手术前2~3周对病人采取自体血,可反复采血贮存,然后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病人。采取的血液可预存于血库内,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日。很多患者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如心功能Ⅱ级以上、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而预期术中出血多需要输血者;孕妇和计划怀孕者;有过严重输血反应病史者;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等。

  第三种自体输血方式是血液回收式自体输血,就是以机械吸引装置将患者手术中流失的血液收集、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后再回输给患者。适合腹腔或胸腔内出血患者,或是估计出血量在100ml以上的大手术,如大血管手术、肝叶切除手术等。

  临床实践证明,自体输血不需检测血型和做交叉配合试验,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经血液传播疾病。于当前的意义也很明显:采用自体输血,至少可减少医院1/3的异体血用量,有助于缓解用血紧张的状况。 据《中国青年报》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