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索多种方式实现低碳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9 20:56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CUBN记者 黄婧 综合报道
中国正努力探索多种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要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
“我国在环保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明确的,就是与世界各国一道团结起来,共同保护人类的家园,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气污染治理等环保议题。”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吉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盛连喜说。他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确定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单位GDP的二氧化碳降低40%至4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达到15%,同时还要增加森林碳汇。
“虽然我们的人均碳排放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然把节能减排作为我国仅有的几项约束性指标之一,抓得非常紧,积极推进,每年都有大的降低,但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包景岭评论说。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实现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9.1%、节能6.3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的目标责任。“十二五”期间,中国又确定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6%、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
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目前中国已启动了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7个省市的碳排放交易试点,为今后“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有益探索。
“碳交易是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鲁修禄说,从欧盟和美国的实践来看,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碳排放权的确立和分配,以及交易体系的确立。他认为,建立碳排放交易必须充分处理好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处理好市场机制的设计,必须要考虑与国内现有的行政、法律措施和政策衔接、配合;第二是处理好全社会的节约与重点项目的控制之间关系;第三是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也就是现有的企业、新建的企业以及今后会淘汰的企业该如何切入的问题;第四是如何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分配指标。
鲁修禄说,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不仅可以促进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也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但并不能代替所有。“从国外来看,碳交易的比例也只有5%到8%。它是不可能无限发展的,也不能全国都拿碳汇来冲抵排放。”
“低碳发展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寿全建议继续加大财政、税收等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的税收及税负转移政策、进一步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合同能源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建立节能基金或碳基金,支持和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实施低碳技术和项目等。
随着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推进,引进和建立气候交易所也成为一些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张皎分析说,目前,中国有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所,还有武汉、杭州、昆明的节能减排交易所,等等,但是都缺乏规范的排放交易制度与机制。他建议建立一个开放性与国际接轨的气候交易平台,吸收国外先进国家经验,建立一个统一的由国家政策规定,法律保障和金融系统支持的全国性开发气候交易市场体系。开发与国际挂钩的期货、期权交易,使温室气体排放权可在国际上自由流通,丰富中国气候交易品种,增强中国在国际低碳经济中的竞争力。
除了碳交易以外,中国也积极探索其他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陈家东说,去年中国植树9200多万亩,按照专家估算的,生长1立方米的木材吸收1.8吨的二氧化碳,放出1.6吨多的氧气,中国在增加森林碳汇上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曹鸿鸣建议大力发展低碳建筑。他说,低碳建筑能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已渐成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也将成为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