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视频:加工企业落户产粮区 企业农户实现双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5 21:31 来源: 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

  有了去年的教训,黑龙江五常种粮户李国臣为今年的新粮签下了定向供应的合同。与周围那些早早就开始订单种植的老乡们相比,李国臣说自己算是晚的,但他投靠的却是个有实力的大东家,以后粮食行情变化时保障也会好很多。

  跟李国臣签下订单收购合同的是中粮集团今年刚刚在五常设立的大米加工厂。老李说,把化肥、农药,人工费全加起来,今年种植成本大概在每亩1000多元,按每亩打1500斤粮食算,每斤能卖到1块9,就能不亏钱,而按照企业给出的收购价,今年的新粮能卖到14万多,最少比去年多出2、3万块钱。

  粮农李国臣

  到秋天的时候是1块9一斤,人家回收,如果是市场价涨到两块了,给你1块9毛5,上调5分

  在中粮集团五常米业有限公司,储运部经理于延丰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之前从五常收购的水稻需要到大连的加工厂进行加工,每吨运费至少要100块钱,加工厂前移,就能把这一块省下来。另外,以前在五常收购水稻还需要在当地租仓库做短期存储,租赁费一吨又要六七十块钱。

  中粮集团(五常)有限公司 储运部经理于延丰

  我在五常建厂之后,就减省这块物流费用和仓储费用总体算下来每吨在160,70元左右,

  这样按照五常米业这个加工能力来测算的话,(节省费用)大约应该在1000多万吧

  :

  另外,在产区设厂还能有效地保证原料数量和质量。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五常地区有中小型大米加工厂300多家,由于规模小而且分布比较零散,很难用统一的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来规范和管理市场。所以出现中间环节费用过多、炒卖、甚至是食品安全事件,直接影响五常大米收购价格的起伏波动。而现在中粮集团正在探索的这种将企业深入到产区的模式,依靠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品牌,把当地的农民、国内外的经销商联系在一起。不但减少成本、提高效率,还避免了一些在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领域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

  中粮集团董事长  宁高宁

  卖大米现在不赚钱,但是必须把这个建立到一定程度以后,有了品牌,有了渠道,有忠诚的消费者,有了真正的对农民的种植者有了好处,他们收入的提高,才能把这个循环做起来,中粮目前算是一个探索吧

  目前,中粮集团已经将企业+产业的模式推广到糖、猪肉等周期性波动比较大的品种中。通过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的方式来实现一个行业的产业化和标准化,从而为破解农产品周期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思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