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1日 14:20 来源:《环球企业家》杂志
频发的丑闻让中国乳品企业的信誉降至冰点,一批玩家试图以海外生产外包的方式重获消费者信任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岳淼
洋务运动
澳优乳业(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卫彬是典型的空中飞人,他时而在荷兰,时而在法国,时而在澳大利亚。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这家规模不大的乳品企业营收为5.79亿,净利润为1.1亿元,净利润率却高达19.02%,数倍于蒙牛、伊利等巨头,两者只有4.48%、2.34%。
更令人意外的是,澳优却并不自养一头牛。这家公司自2003年创立后一直依靠从澳大利亚塔图拉(Tatura)、法国诺蒂柏欧 (Nutribio)等乳业巨头进口原料,在国内进行分销的方式经营。以进口和有机为卖点的澳优现在则是国内单价较高的婴幼儿奶粉产品,售价甚至比美赞臣、雅培等外资巨头高出40%多。
要想缝合中国消费者自2008年三聚氰胺丑闻以来已经破碎的信任很难。当许多国产婴幼儿奶粉品牌受到波及,那些产地和制造均在国外的国际品牌则进一步受到青睐。这一现状让一些中等规模的中国婴幼儿奶粉制造商如澳优看到了新的上位机会—从国外进口奶粉原料或干脆让海外制造商为其贴牌生产,期望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人们普遍倾向于进口乳品消费,认为更安全。澳优的成功非常值得效仿。”Frost & Sullivan乳业分析师陈昊雯告诉《环球企业家》。就在澳优2009年10月香港上市时,关于其“血统”问题还曾经引发质疑,这个给人感觉像澳大利亚品牌的公司事实上是一家地地道道的本土企业。但现在,当消费者纷纷弃国内生产的本土品牌而去时,这类假洋品牌反而获得了某种市场优势。
海外原料、海外制造现在仿佛成了一批中国乳品企业重获消费者信赖的招牌。由荷兰代工的娃哈哈爱迪生奶粉在去年5月上市,今年3月,娃哈哈还特意公布《爱迪生配方奶粉供应链透明化白皮书》,声称其产品完全由荷兰工厂生产和分装,海运至中国市场直接销售;雅士利在美国也开始了奶粉代工生产,其董事长张利钿透露今年会在海外收购上有所动作;天友乳业宣布将斥资约3亿元到新西兰建高端奶源基地及生产线;去年7月,光明乳业以约3.82亿元代价收购新西兰Synlait乳业公司51%股权。“加强监管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乳制品市场的最大变化,另一大变化则是乳企并购频发。”陈昊雯说。
这一风潮的最新故事是澳优在3月29日出资1600万欧元(约合1.5亿元人民币)收购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Hyproca)51%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海普诺凯创始于1897年,是全球最早的婴幼儿奶粉制造企业之一,1928年即开始生产奶粉。目前,该集团是荷兰唯一的有机奶粉生产商,也是荷兰最大的羊奶粉生产商,是全球唯一的羊乳清粉供应商。海普诺凯旗下核心工厂Lypack同时为雀巢、惠氏等乳品企业承担代工业务,其产能约为1.2万吨。
“我希望澳优能成为在婴幼儿营养领域全球营运的顶级企业。并购使我们在研发以及原料安全性方面,与外资巨头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颜卫彬对《环球企业家》说。
迫不得已
饱受诟病的中国乳品行业已积重难返。史上最严厉的新一轮乳品行业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行动刚刚结束,截至3月31日,全国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有426家未通过审核,未通过比例高达36%左右,婴儿配方奶粉的145家企业中竟有约1/5是未达标的。“中国农业的模式对现在的食品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内并没有合适的收购奶源,我们别无选择。”颜卫彬说。
而在国外,质量和成本却丝毫不用担心。荷兰多采用天然牧场喂养,平均每头奶牛年单产最高可达10吨,高出国内平均单产的一倍,奶价比中国便宜一半。以新鲜度为例,在荷兰从工厂的运输车去牧场拉回冷藏储奶罐,到鲜奶喷粉灌装成成品奶粉,最多只需要2到3天,国内无人能及。
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婴儿消费潮,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但长期以来,婴幼儿奶粉市场一直被惠氏、美赞臣、雅培、雀巢、多美滋等国外品牌垄断。欧睿咨询数据显示澳优目前在该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五,是唯一的国产品牌,但市场占有率也仅为3.5%。
海普诺凯执行董事本·布瑟(Ben Busser)认为随着发达国家乳业消费市场的日趋饱和,中国企业类似的并购机会势必会越来越多,而且多以现金、交叉持股的方式。“我们来是寻找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一种简单被收购的关系,目的是分享中国市场的高成长。”他告诉《环球企业家》。
中国乳业的这一洋务运动潮乃是迫不得已。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预计奶业消费的10%至15%必须依靠进口才能满足。由新西兰等地进口的工业大包粉是国内雪糕冰激凌、奶饮料的主原料,还可以分装成奶粉,也可以还原成液态奶。液态奶、雪糕冰激凌和奶粉是蒙牛、伊利等巨头的三大支柱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蒙牛一直是进口原料奶国内最大的买家。
在三聚氰胺等一系列丑闻频出之后,乳企整体处于疲软状态。日趋攀升的原料价格将令一些高价进口奶源、产品溢价能力很低的厂商无力应对。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奶粉41.4万吨,增长67.8%;平均价格为每吨3352.8美元,上涨42.6%。根据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报告,2010年四季度,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到21.9%。实际上,中小乳制品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业内估测,中小乳制品企业的亏损面很可能达到1/3左右。
“对于澳优这种规模不是特别大的企业来说,我们不能做所有的事情,只能做某一个领域,而且要做到极致。”颜卫彬说。颜认为相比蒙牛、伊利等巨头,二三线乳企只有走差异化路线,做好局部区域市场,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方能存活下来。利润毛利高达60%以上的婴幼儿奶粉市场是首要之选,其消费群体非常忠实,频次非常稳定,波动性比较小,利润也最为丰厚。但建立起高信任度并非易事,颜认为目前只有主打全进口概念才能与外资巨头相抗衡。“丑闻让蒙牛等一线大品牌不断成为众矢之的,消费者信任度没有恢复过来,这给了国内澳优、雅士利等二线品牌暂时的喘息机会。”陈昊雯说。
喜忧参半
2009年,中国乳品进口量从2008年的12万吨增至60万吨,去年为45万吨,首当其冲的是婴幼儿奶粉市场。来自新西兰的占据60%至70%,其余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及西欧。同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称,去年国内婴儿奶粉产量首次下降了12%左右。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明宇认为,目前可供中国进口选择的安全、高质量以及稳定的奶源却非常有限。新西兰乳品产量只有世界的2%,却占国际乳品贸易的35%。随着收入的提高以及对营养保健产品需求的增多,亚洲的消费者将对优质奶源尤其是新西兰、荷兰等地的乳制品更加追捧。“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内需增速超过了本地乳业发展速度。”陈明宇说。这使得澳优、雅士利等这些全部依赖于进口奶源的“轻公司”的海外并购愈发紧迫。
不过,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则对这一洋务运动模式不看好:“未来中国的乳品生产仍有巨大增长可能,但必须靠来自本地的牛奶产能,寄希望于进口是不现实的。”澳新国民银行(ANZ)经济学家科恩·威廉姆斯(Cohen Williams)预计从2009年至2019年,中国的乳制品总消费量将攀升到3600万吨,最佳进口地新西兰则最多只有400万吨。
巨大缺口催生了日渐高企的“中国价格”,但中国买家却无定价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奶制品期货3月中旬收于19.65美元,创32个月来新高,新西兰全脂奶粉今年前三个月就已上涨41%。由于预期进口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中国买家不得不选择恐慌性进口,导致国内自新西兰进口的原料奶今年前3个月的进口总量已超全年限额。自2月26日起,海关已将进口关税由8%提高到15%。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提高关税可能是我国政府对国内奶牛养殖业采取的阶段性保护措施。美国乳品行业协会预测今年中国进口的奶源将有50万吨,若加上其他乳品如乳清粉、半成品、成品等,进口奶将达到70万吨,相当于600万吨牛奶。而中国一年的牛奶产出量为3500万吨,进口奶量占中国牛奶量的18%。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透露,据农业部数据显示,进口奶粉每增加10万吨,相当于减少国内34万头奶牛产量。
即使如此,进口数字未来还将大幅增加。2008年中国和新西兰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将在 2019年1月1日前对 97.2%的新西兰进口产品实行零关税,乳制品名列其中,这一利好将催生中国乳企更多地在该地展开收购。受惠于自由贸易协议,新西兰进口奶粉日前每吨成本已经比国产奶粉便宜千元以上,而能否在海外建立奶源基地已成为国内乳企获得高质量的奶源、降低原奶采购成本的最直接的突围途径。
“要鼓励中国乳企的海外收购,但解决乳业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宋认为要想重塑乳业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以全产业链的模式生产乳制品,希望3到5年内国内企业自有奶源所占比例要达到40%到50%。
“小规模的海外收购无法缓解中国奶源整体性需求,在产业以及价格控制方面,谈判弱势的局面仍然无法打破。另一方面,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中国公司却很难参股恒天然这样的超级巨头。”王丁棉说。王认为澳优这种完全依靠国外奶源的轻公司模式应该只是行业补充,一旦大行其道成为主流将危及产业链。
“2005年以来,洋奶粉几乎每一两年就涨一次价,而且集体提价的周期越来越短。随着外资巨头产业控制力越来越强,留给中国企业的收购机会窗越来越小了。”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对《环球企业家》说。
分享到: |